- 法蘭西世界史
- (法)帕特里克·布瓊主編
- 3098字
- 2021-04-14 13:39:37
1247年
一段關于水的歷史
這是一段地方性的歷史,也是一段具有全局意義的歷史:13世紀,位于朗格多克的蒙塔迪水塘的排水工程是2000年前的一種技術——暗渠技術的體現。該技術起源于東方,傳遍了整個羅馬與阿拉伯地區。古老的蒙塔迪于1974年被列為遺址,它坐落在貝濟耶與納博訥之間,距地中海僅數千米之遙。如今,這里大部分地方都被種上了莊稼,所以地貌十分平整,美不勝收。將蒙塔迪洼地形容為非凡的鄉村之景恰如其分,實際上,它被分割成許多細長的三角形,這些三角形的頂點在中央匯集,由此形成了一個圓。洼地因其面積的廣闊而十分惹人注目,它占地近425公頃,有些平直的地方更是長達1500米。那么,如此特別的景色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種理性的分割首先具有水利工程的性質:這是對洼地進行排水的結果。實際上,與朗格多克和魯西榮沿海平原上的其他地方一樣,洼地可能是在旋風的作用下,雨水與山間流水匯集而形成了小湖泊,后又變為了沼澤。這些濕地常有人類到訪、探尋,因當時的氣候十分干旱,水源就顯得尤為珍貴。人們可以在這些濕地上放牧、捕魚和打獵,還能拾取蘆葦和青草,作多種用途。在前羅馬時期,洼地由昂塞呂恩鎮(Ensérune)管理,后在羅馬人治下成為一片農業區,最后,在河岸邊形成了村莊,例如科隆比耶(Colombiers)、蒙塔迪或是如今已消失的泰爾桑(Tersan)。蒙塔迪的種種變遷都具有一種趨向性。沼澤的很大一片區域都經過人工的大力修建。大塊三角形土地的邊緣建有排水渠,將水流引入洼地中央的圓形水塘,再由三大水道將其中的水排空。這些水匯入一個主水道(grande ma?re),并經由其排出洼地。這一工程的另一大成就在于:主水道沿著位于昂塞呂恩鎮舊址所在山丘地下1360米處的暗渠延伸出去,在匯入位于普瓦耶和卡佩斯唐的洼地之前,水道共跨越了4000多米的距離,最后到達奧德省和地中海。
那么,這項動人而別開生面、景色比其歷史更加有名的工程是從何時開始的呢?該工程與納博訥大主教于1247年2月頒布的一項法令有關,大主教命令洼地的“共有人”,即共同所有者,建造地下引水道,排光水塘的水。事實上,該地道預備建于尼桑(Nissan)境內,而納博訥大主教正是這座村莊的領主。工程的開始和結束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日期,但在1268年,一切都塵埃落定了。中世紀中期,整個西歐都在擴張耕地,而蒙塔迪水塘的排水工程也成為耕地擴張最后數十年中的一部分。在朗格多克地區,耕地的擴張主要以征服濕地、河流沿岸以及沼澤地的方式實現的。獲得的土地變成了莊稼地,以回應增長人口的食物需求。在得到了當地領主的首肯后,鄉村與城市的貴族們對土地進行整治,這些土地對他們來說也是投資的基礎。隨后,為對土地進行開墾,他們便將新的土地讓與農民。
13世紀,從魯西榮到普羅旺斯的這片區域內進行了數十個諸如此類的排水工程。其中,蒙塔迪的排水工程最具象征意義,其記載也最為詳盡。然而,這一工程并非十分簡單:馬塞耶特(Marseillette,奧德省的一個市鎮)那片2000公頃的巨大洼地的排水工程就失敗了;納博訥大主教更愿意保留那片卡佩斯唐洼地以收獲食鹽。蒙塔迪的那個地下水道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因為它與莊稼地和遠處地形都建立起無形的聯系。在1247年的法令中,預備讓貝濟耶的幾位有產者來承擔工程的開鑿與維護工作,也正是這些人獲得了新土地:“通過這些土地,那些享有特權之人不論是自己動手還是依靠他人之力,都能夠自由地、不受反對地建造地道、井、水渠和排水溝來完成排水工事,而這些設施建造的數量和地點都由他們決定……”
至此,拉丁辭匯便要告一個段落了。這些辭匯好像是直接從礦業設施中借用過來的。在中央高原南部,距離朗格多克水塘數十千米之遙的地區,礦場都是開放式的,并且正在飛速發展。法令的用語說明了排水工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為地道(拉丁語balma),二為水井(將奧克語中的cros拉丁化為crosum),水井通向地道。這種設施使用了何種技術?事實上,地道與水井的組合并非是礦場獨有的,它似乎還在南部被推廣為地下引水道。共16口豎井(平均每口井深85米),蒙塔迪的地道運用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但也有別的工事也運用了這項技術。在奧德省的弗勒里、加爾省的圣吉爾(Saint-Gilles-du-Gard)、朗格多克、康奧埃(Canohès)及魯西榮等地,水塘也是經由類似的引水道來進行排水的。相反,這些排水工事在地中海地區以外便很少見了。
實際上,這些水利工事與古老且流傳廣泛的暗渠有著直接聯系,前者從后者中獲得靈感。據證實,在自然環境十分干旱之時,這些地下管道就被用來截取含水層的水,將水引向居民區,并對種植區進行澆灌。管道位于地下深處,可延綿數十公里。這些地下管道在古代就得到了廣泛傳播,首先是地處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高原,由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的波斯或者埃及。在這些地方,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灌溉系統的使用。但在考古學研究和文獻中,人們發現一種與之相反的活動,即在水量過多的地方進行排水。其操作方法與暗渠相同:在古代,整個地中海地區有沼澤和湖泊的地方可能都在進行著這種活動,例如法尤姆、埃及、希臘、科派斯湖(lac deCopa?s)以及普塔謝(Ptéchai)水塘。伊特拉斯坎人以及后來的羅馬人,也在進行著這樣的工事,尤其是在阿爾巴諾(Albano)以及富濟諾(Fucino)的意大利湖泊地區(地下通道超過5000米)。而在高盧南部,靠近尼姆的克洛索納(Clausonne)洼地則經由環形水道橋為城市供水,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加爾橋,水道橋也采用同樣的引水方式(公元1世紀)。對于水塘和湖泊而言,不論是整體排水還是部分排水,都遵循著同一道工序,這道工序被反復使用,少有變化。水流由排水管引流,排水管或圍繞濕地,或穿過濕地,在洼地中形成扇形,隨后,將水流從出水口排出。若洼地邊緣的地勢不高,排水管可設在地上,如若不然,排水管就需轉為地下引水道。與尋常不同的是,在蒙塔迪水塘所開鑿的這些豎井,是為了給地道的挖掘、維護與通風提供便利。這種做法與暗渠采用的也是同一種工序,雖然這一工事的目的是引流而非灌溉,是排水而非用水。
后來在中世紀,這種給封閉式洼地(湖泊、池塘、沼澤)排水的基本技術再次出現,當時的人們亟需獲得新的耕地。體現這一技術的工事與耕地的增長時間有關,出現在12世紀的西歐。拉赫火山湖(lac volcanique de Laach)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湖坐落于德國埃菲爾高地,湖下南部的主引水道也靠近地中海,同蒙塔迪水塘一樣。后者是一段兩千年歷史的產物,在這段歷史中,可尋到這一技術在中東和近東的源頭,并且,這一技術向東傳到阿富汗,向西傳到馬格里布,誕生了“福格拉斯”(foggaras)[1]。整個地區的伊斯蘭教化和阿拉伯化促進了這一灌溉、排水體系的推廣。在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巴利阿里群島地區、安達盧西亞南部以及魯西榮和朗格多克附近,這一體系已經得到了證實。如今,在地中海南部和東方,對含水層引水和分流仍采用暗渠和“福格拉斯”的傳統做法。
曾經的蒙塔迪水塘講述了一段既是地區性又具有全局意義的歷史。在13世紀的法國南部,羅馬遺產和阿拉伯水利學一并成為傳播該技術最堅實的載體,而東方的暗渠技術的傳播范圍甚至更加廣闊。正是這樣的法國南部讓卡佩王朝和地中海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前者的穩固得益于對抗“阿爾比派”的圣戰,而在地中海地區,政治與宗教的界限并沒有阻礙文化與技術的交流,這里的水利技術就是一個例子。13世紀的排水方法證實,人類對于水力學的精通可追溯至地中海的南部地區。
讓-盧普·阿貝(Jean-Loup Abbé)
附注:5800, 212, 719, 1159, 1287
[1]“福格拉斯”(foggaras)指地下渠道,它將挖掘到的地下水引進農田而不致損失蒸發。——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