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錢幣收藏浪潮:20世紀30年代
第八次錢幣收藏浪潮在出現民國時期,此時的錢幣收藏中心是在江浙、上海一帶。此波浪潮承接清末民初錢幣收藏余脈,民間的錢幣收藏越來越興旺,到了20世紀30年代,錢幣收藏成為一批文人雅士和有錢人的雅好,特別是在錢幣收藏中心上海、江浙一帶,更是火爆,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錢幣收藏家。
1936年,一批錢幣收藏家和文化名人如吳稚輝、葉恭綽、張叔馴、丁福保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古泉學會,同時天津的方藥雨、四川的羅伯昭等紛紛響應配合,一時間,中國錢幣集藏界流傳出“南張、北方、西羅”的聲譽,使得錢幣研究從金石學和考據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常平通寶

常平通寶的背面為《千字文》之“天地玄黃……”集齊全套為集幣一樂。常平通寶為朝鮮李朝仁祖李十一年(1633年,明崇禎六年)由常平廳設監始鑄,可見中國錢幣文化對朝鮮的影響,該幣回流中國在幾次錢幣收藏高潮受到藏家追捧。
第八次錢幣收藏浪潮在1937年日寇的侵略中漸漸退潮,但并未完全平息。
民國出現了一批著名錢幣收藏家,如著有《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的鄭家相(1888—1962),他自幼受其父影響,對泉幣頗有興趣。民國5年(1916年),鄭家相在寧波中學任教時結識了錢幣專家和收藏家張伯,從此興趣更濃,他任上海隴海銀行常務董事,為他大力搜求、考訂古泉提供了便利,長期浸淫其間,成為泉界著名鑒別家,撰寫了《梁五銖土范考》等,并自號“梁范館主”“梁范富翁”。
抗戰期間,鄭家相避難到上海,與丁福保、張伯等人發起創辦了《泉幣》雜志,任總編,幾乎每期上都有論文發表,連載《五銖研究》《半兩研究》等。他還編選了《泉拓》6冊16卷,包括周秦至清代及外國錢范等,論著有《中國古代貨幣冶鑄法考》《歷代冶煉法考》《明刀之研究》《古代的貝幣》《古錢的偽造及鑒別》等。
鄭家相曾捐贈給南京博物院梁五銖錢范119件,1962年,其夫人吳秀卿秉承先夫遺愿,將生前所藏錢幣5969枚等,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民國時期紹興的戴葆庭也是錢幣收藏大家,著有《古錢大辭典》,《古錢大辭典》一書的出版,是此次錢幣收藏浪潮的最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