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甲蟲
在人類出現之前,昆蟲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昆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昆蟲綱含有鱗翅目、同翅目、蜻蜓目、膜翅目、雙翅目、直翅目、鞘翅目等33個目,其中鞘翅目物種數量最多,約占40%。鞘翅目昆蟲身體外壁相對堅硬、前翅演變為革鞘狀,就像身披鎧甲。因此,人們又將鞘翅目昆蟲通稱為甲蟲。
在古時,甲蟲是非常神圣的。相傳,在古埃及、古印度,人們將俗稱“屎殼郎”的蜣螂類甲蟲當成護身符,這類甲蟲也常出現在雕塑、壁畫或項鏈、戒指等飾品中。埃及法老死后,在制成木乃伊之前,人們會將綴滿蜣螂類甲蟲的石頭放入他的體內取代心臟,認為這樣可免遭邪惡的侵害,以獲得永生。
甲蟲的鞘翅提高了它對環境的抗逆性,使其分布范圍廣泛,因而甲蟲形態上變得分異及多樣化。它們的個體差異非常懸殊,最大的甲蟲體長在160mm以上,而最小的僅0.2mm。甲蟲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和細長形,有些甲蟲身體上還長有瘤突、脊刺。它們的習性也各不相同,有些善于飛行,活動敏捷;而有些不僅行動遲緩,甚至不會飛行。
甲蟲含有100多個科,每個科里又含有眾多屬、種。僅中國已有記錄的甲蟲就將近2萬種,全世界已知的甲蟲近36萬種。
要想認識甲蟲首先需要認識昆蟲。下面我們就以甲蟲的成蟲為例為大家作簡單介紹。
昆蟲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
昆蟲的頭上具有一對觸角。觸角或長或短,由若干個體節組成,并可自由活動。觸角的形狀有棍棒狀、鋸齒狀、念珠狀、絲狀、鰓葉狀、膝狀等。在頭的兩側,生有1對復眼(少數類群在兩復眼間還生有1個單眼)。頭的前方生有用于取食的口器。口器由上顎、下顎及上唇、下唇等組成。昆蟲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組成。多數類群在中胸及后胸上方有兩對用于飛翔的翅,稱為前翅和后翅。在前胸、中胸和后胸下方各生有1對用于行走或抱握的足。腹部由若干個體節組成,末端生有交尾器,有些還有長短各異的尾須。

圖1 甲蟲成蟲主要外部結構(以鍬甲雄蟲為例)
甲蟲的身體結構也是由上述幾個部分組成。甲蟲的身體多幾丁化,前翅已演變為堅硬的革鞘狀,所以又被稱為鞘翅。遷飛時,甲蟲通常要先將鞘翅揚舉起來,后翅才可以自由地展翅。甲蟲的后翅為透明的膜質,在停止飛翔時,后翅可以折疊于鞘翅之下。有些甲蟲由于長期進化,后翅已經完全消失,其左右鞘翅往往相互連合為一體,因而喪失了飛行能力。甲蟲的鞘翅形態多樣,但主要功能均是抵御外力、保護后翅及阻止水分蒸發。

圖2 遷飛中的甲蟲(以雙叉犀金龜為例)
甲蟲屬完全變態昆蟲,它們幼蟲的外形除了咀嚼口器以外,與成蟲沒有其他相似之處。
不同種類甲蟲的卵、幼蟲和蛹的外形各不相同。
甲蟲的卵有長條狀、棗狀、紡錘狀和腎形等,但總體上都趨向于圓形或橢圓形。不同科甲蟲的幼蟲外形有很大差別,但同科甲蟲的幼蟲外形非常相似,普通人很難將它們區別開。蛹是幼蟲向成蟲過渡的階段,所以蛹的外表已近似成蟲,只是體色比成蟲淺淡。蛹通常呈深褐色,體壁柔軟,觸角及三對足均垂縮于胸腹部,不食不動,在相對隱蔽的地方靜待成蟲時期的來臨。
甲蟲的一生
甲蟲的一生需要經歷4個階段,即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期。這一系列變化要經過若干次蛻皮來完成。每次蛻皮其身體的內部器官都會進一步發展,外部形態隨之產生很大變化。
成蟲期是它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成蟲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下一代。多數甲蟲會在產卵后很快死去,只有少數種類的甲蟲在產卵后還會存活一段時間。

圖3 甲蟲的4個蟲態(以鍬甲為例)
a.卵 b.幼蟲 c.蛹 d.成蟲
甲蟲的起居
甲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找到了適合生存、繁衍的棲身之地。
成蟲交尾后很快就會產卵,選擇合適的產卵環境是雌性甲蟲的首要任務。不同種類甲蟲產卵的場所和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將卵產在植物葉子上,比如瓢蟲;有的將卵產在樹干中;有的將卵產在伐木時遺留的鋸木屑里;有的將卵產在樹皮下或朽木組織中;有的將卵產在泥土或水里;有的甚至將卵產在動物糞便或尸體里。這些產卵的場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富含幼蟲日后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養分。
甲蟲的食性主要有下面幾類:植食性甲蟲、肉食性甲蟲(也可稱為捕食性)、糞食性甲蟲、尸食性甲蟲、木食性甲蟲、雜食性甲蟲。除捕食性甲蟲外,其他甲蟲的幼蟲一般都就地取食,不離開其棲息場所。
幼蟲的活動范圍決定了蛹的棲息環境。地下的幼蟲通常將蛹藏于土室內,而植物上的幼蟲多將蛹包裹在繭內。
不同類群的甲蟲生活習性不同。有些甲蟲屬日行類,喜歡晝出夜伏,如葉甲、天牛、象甲、瓢蟲等;有些為夜行類,習慣晝伏夜出,如步甲類、鍬甲及犀金龜類等。多數的甲蟲都有趨光性。
甲蟲的行蹤
在自然界,昆蟲無處不在。沙漠、雨林、草原、湖泊、洞穴、甚至在冰凍、寒冷的地方都有昆蟲的蹤跡。
道路上的甲蟲
炎炎夏日,常有一種小型甲蟲結伴在鄉間的小路上徘徊。每當有人經過,它們就會張牙舞爪地“阻攔”人們的去路,因而被稱為“攔路虎”。這類甲蟲名為虎甲,屬肉食性,它們在路上徘徊是為了捕食小昆蟲。

圖4 徘徊在道路上的虎甲
苔蘚、菌類周圍的甲蟲
夏季,伐倒的樹木表面會生出一些苔蘚或菌類,這時大蕈甲、偽瓢蟲及小蠹等就會出現,這些甲蟲還會引來一些捕獵能手,如郭公蟲、樹棲虎甲等。

圖5 大蕈甲在苔蘚及菌類周圍覓食
夾縫中生存的甲蟲
枯死的樹木腐朽后,樹皮與木質間形成了狹窄的空間,這天然的“夾壁墻”為扁甲等喜陰的甲蟲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棲息之地。扁甲身體扁平,適宜生活在這種緊湊的空間里。

圖6 紅扁甲扁平的身體適宜棲息在狹窄的空間
鉆入樹干的甲蟲
大家都知道天牛的幼蟲會蛀食樹干,但很少有人知道小蠹的成蟲和幼蟲都能輕易侵入樹干深處。小蠹多以衰弱的樹木為蛀食對象,在侵入孔里修筑交配室(交尾場所)和母坑道(產卵場所)。

圖7 小蠹蟲是鉆入樹干深處的能手
水中的甲蟲
水生甲蟲的身體多呈橢圓形或流線型。有些水生甲蟲具有船槳形的足;有些水生甲蟲足上有毛,便于游動。它們多以小型魚類或水生昆蟲為食,也有少數類群以水生植物為食,如水龜蟲類。水生甲蟲常見于水塘及稻田中。
龍虱的鞘翅下生有一個貯氣囊,當它浮出水面時,會將體內廢氣排出,再吸入新鮮的空氣,這樣便可長時間潛在水中。豉甲槳狀的中、后足短小,當它快速劃水時,水面會形成旋渦帶動蟲體旋轉,豉甲便繞著圓圈回旋游動。

圖8 豉甲在水面上旋游
甲蟲擷趣
會裝死的甲蟲
“假死”是有些甲蟲對外來刺激本能的防御反應。當周圍環境刺激到它們時,它們的神經會促使肌肉急劇收縮,身體失去平衡而掉落到地上,數分鐘后即可恢復常態。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既快捷又有效,很多甲蟲都會“假死”,象鼻蟲是最典型的一種。象鼻蟲體色污暗,胸部生有溝槽,受到威脅時,它立即將喙和觸角納入溝槽,足緊貼于體壁,從枝葉上滾落,落地的身體看上去就像一粒鳥糞,足以使敵人失去興趣。
會“放屁”的甲蟲
秋天,在草叢或亂石堆中常會有一種奇怪的甲蟲。它們受到驚嚇時會“噗”的一聲從尾部噴出一股灼熱的霧氣,然后逃之夭夭。這種具有特異功能的甲蟲是步行蟲科的一類,因它釋放的氣體不僅有聲響,而且具有濃烈的異味,人們戲稱它為“放屁蟲”或“臭屁蟲”。“屁”實際上緣于步甲體內的兩種特殊液體(對苯二酚和過氧化氫),兩種液體反應后噴出體外,與空氣接觸后立即轉化為灼熱的臭氣,而發出的聲音是化學反應進行時的聲響。

圖9 會“放屁”的甲蟲(屁步甲)
勇于格斗的甲蟲
多數甲蟲性情溫順,但也有少數類群的甲蟲天生好斗,它們會為捍衛自己的領地或為爭得配偶而相互廝殺。這種甲蟲的雄蟲身強體壯,頭上生有長而尖的角突或具有發達的大顎,如犀金龜、蜣螂、鍬甲等。

圖10 喜好格斗的甲蟲(鍬甲雄蟲)
喜好埋尸的甲蟲
埋葬蟲也稱葬甲蟲,它們專以動物尸體為食。取食時,雌蟲往往一邊將卵產于尸體內,一邊不斷挖掘尸體下面的土層,直至將尸體埋入地下。

圖11 田鼠的尸體引來了埋葬甲
會磕頭的甲蟲
有一種有趣的甲蟲,它能突然蹦起一尺多高,當你用手捏住它時,它會不停地向你“磕頭”,像是在哀求你放了它。這就是叩頭蟲,又稱叩甲。
叩頭蟲有這種本領,是因為它的前胸后角突出呈刺狀,前胸腹后突向后延伸,插入中胸腹窩內而形成彈跳及叩頭的關節,前胸背板后部向后傾斜凹入,并且與中胸連接不緊密。這個特殊的結構使它能發出很大的“咔嗒”聲,就像磕頭時發出的聲響。

圖12 用手捏住叩頭蟲,它會做出“磕頭”的動作
以滾糞球為業的甲蟲
屎殼郎是唯一能將糞便滾成球的甲蟲。它們將新鮮的動物糞便弄成圓球后在地上滾動,糞球會粘上泥土越滾越大,最后比自己的身體還大。之后,它們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將糞球放好,在糞球下挖一個坑,讓糞球漸漸沉入地下,再在糞球上端開一個小孔,將卵產于孔內。這樣,幼蟲就可在糞球內茁壯成長了。

圖13 會滾糞球的屎殼郎
能卷葉為筒的甲蟲
象鼻蟲類中的卷葉象通常將卵產于闊葉面上,再以卵為中心將葉片卷成筒巢。幼蟲孵化后就地取食、化蛹,變成成蟲后便鉆出筒外。
甲蟲與人類的關系
甲蟲是人類的伙伴,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甲蟲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及礦物質,是人類很好的食物來源,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將水生甲蟲作為上等食材。在醫學領域,從芫菁體內提取的斑蝥素可用來治療某些癌疾。在農牧業領域,人們利用七星瓢蟲來防治蚜蟲,利用蜣螂類甲蟲分解牧場上過多的牲畜糞便。在養殖業方面,有些甲蟲的幼蟲經加工后,成了營養豐富的飼料添加劑。
甲蟲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它們別致的造型、鮮艷奪目的色彩,無不展示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本書便把這些大自然中特別的畫卷結集成冊,與您分享,希望您與我們一起去關注它們、欣賞它們、愛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