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人的歷史,不僅有物質的歷史,更有共尊共傳的精神史。
神話,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血性,也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夢想。
再也沒有比神話更惹人爭議的事物了。這里我不去說它飽含的復雜理論和深奧學問,我關注的是人與神話本身。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鐘情于神話。莊子演神話為寓言,李白借神話抒逸篇,干寶鑄偉史于志怪,松齡寄情懷于狐仙。經、史、子、集中,哪一處沒有神話的身影?及至當代,神話又變換身姿,通過影視、新媒,一再地被創造、演繹并發酵。
神話并不僅僅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實際上更多時候,它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即使知道自己是父母所生,卻仍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神話已然成為一種符號、象征,以及打上了民族烙印的精神寄托。
曾幾何時,中國神話“零散、不成系統”的結論,似乎已經由老一輩神話學學者和民俗學家的闡釋,深入人心。曾幾何時,中國人艷羨希臘北歐神話,感嘆我們的永久性缺失。然而,經過多年的神話研究我才發現,中國神話并不寥落,只是亟待鉤沉和連綴,亟待喚醒并將其轉變為一股催人奮發的力量。
不可忽視,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中,頻頻出現神話;而今華夏大地上,仍不斷地滋生著新的神話。如夢,如煙,如螭龍,如鐘磬,誰能摹狀它的奇美靈動、它的細微浩瀚、它的莊嚴怪誕?它似乎始終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讓人努力地超越“人”的世俗,而走向神圣的境地。
近半個世紀的神話學研究,在相近學科的成長之下,迎來了短暫的輝煌。一批神話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及比較研究,都取得了可喜成績。然而,如同大部分社會科學的科研成果一樣,它們被束之高閣,遠離眾生,自然也難以為人們所接納。我們的此套叢書,算是科研轉化的開山之作吧!
20世紀80年代前后,曾有一批知名畫家為神話畫過插圖,付梓即成經典。后來,出版社不斷翻印,可惜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40年來實在沒有實質性突破。所以至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仍然莫過于《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填?!贰逗篝嗌淙铡贰舵隙鸨荚隆返攘攘葞灼?,大量神話無處尋蹤,又或雜糅后起傳說故事、童話、鬼話以及西方神話寓言故事,在時間、類別、精神、體系上完全不加甄別,引起讀者的混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寥寥幾篇神話自誕生以來被萬千次地引用,蘊含其中的中華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每每讓讀者升起民族自豪感,產生奮起前行的活力。這又足以說明,中華神話作為民族文化之經典,即使過去千年,不僅不會褪色,反而如醇酒,歷久彌芬。
因此,對中華神話的深入挖掘、整理,重新架構中華神話的完整體系,展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是一項亟待進行的重要的文化工作。
“中華遠古神話衍說·三皇五帝”即是首次對中國神話進行獨特的挖掘、整理、改編、注解、評說的系統文化工程,前后耗時十載。叢書以“三皇五帝”為綱。
所謂“三皇五帝”,就是“三皇五帝時代”,又可稱為“神話時代”“上古時代”或“遠古時代”。近現代考古發掘證明,這個時代很有可能如傳說那樣存在過。但是,“三皇五帝”的世系屬后人偽造,所列順序也并非是前后相繼的關系。然“三皇五帝”之稱由來已久,它承載著相當豐富的神話、歷史信息,也經歷了從神化到人化,再從人化到神化的復雜過程。至于“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先來說“三皇”?!叭省敝Q,說法眾多,如天皇(伏羲)、地皇(神農)、泰皇(少典)、人皇(少典)、燧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女媧、黃帝、共工、祝融等。在此聊舉三種。一說是燧人、伏羲、神農(見《尚書大傳》《風俗通義》《白虎通》);一說是天皇、地皇、泰皇(見《史記》),或說天皇、地皇、人皇(見《春秋緯·命歷序》);還有說是伏羲、女媧、神農(見《春秋緯·運斗樞》《春秋緯·元命苞》)。迄今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神靈皆為女神,后經父系社會的改造而男性化、男權化,“三皇五帝”也是如此。故今在選擇“三皇”時,采用漢代緯書《春秋緯·運斗樞》《春秋緯·元命苞》的說法,并將創世女神女媧置于三皇之首。
再來說“五帝”。“五帝”之稱,說法也多。如黃帝、顓頊、帝嚳(高辛)、堯、舜、大皞(伏羲、太昊)、炎帝、少皞(少昊)、青帝(太昊)、白帝(少昊)、赤帝(炎帝)、黑帝(顓頊)等。在此聊舉三種。一說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見《國語》《大戴禮記》《呂氏春秋》《史記》);一說是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見《戰國策》《莊子》《淮南子》);一說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見《禮記》《潛夫論》)。以第一種說法最多,故今從其說。
此外,“三皇”與“五帝”的搭配又有多種;“三皇五帝”與諸多神靈的關系也紛繁復雜。比如,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關系,神農與炎帝之間的關系,夸父、蚩尤、炎帝、祝融之間的關系,顓頊與少昊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一直都是研究上古史最大的疑案、懸案。
又如,長期以來,炎帝和神農合而不分。但《史記·五帝本紀》說“神農氏世衰”才有軒轅黃帝之世作,《國語·晉語四》又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笨芍?,炎帝絕非神農,也不存在后裔或臣屬關系。于此,崔述在《補上古考信錄》中已有詳論,茲不贅述。
那兩者又為什么在后來合稱不分了呢?“神農”,顧名思義,是反映遠古農業部落時代之稱號,其神格與農業密切相關。故《風俗通義》說他“悉地力,種谷蔬,故托農皇于地”?!抖Y記·月令》也說,季夏之月“毋舉大事,以搖養氣,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而炎帝又為兩河地區冀州中南從事農業生產部落之首領。大概正因為兩者的業績都與農業密切相關,又都似與黃帝部族有“對立”關系,故后來合二為一,長期以來不加分辨,便難分彼此了。
因此,本書鉤沉古籍,對此雖有一定分辨,但考慮到兩者的長期互融互滲現實,尤其是炎、黃的“對立”關系早已被弱化處理,所以作者有時也進行折中處理。再加上,本叢書“三皇五帝”中,神農為三皇之一,而炎帝未被列入,因此炎帝的故事被適當整合到了神農系列中。比如,在注重神農對于醫藥、五谷貢獻的基礎上,也不回避摻入炎帝的故事,唯其如此,才應是最“真實”的神話吧!
總之,本叢書以“三皇五帝”為線索架構故事,共80篇故事。每篇在體例上分為四個部分,即“原典”“今繹”“注釋”和“衍說”,頗具創新。“原典”是“今繹”改編的主要依據,既包括神話原典,也包括學界成果;“今繹”是科研轉化的成果,是基于“原典”的改編,以簡練、詩化的語言進行傳述;“注釋”是對文中疑難字詞的注音注義,便于讀者疏通文義;“衍說”是從歷史學或神話學的角度,進行專業性和知識性的拓展,便于讀者對中國神話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改編所依據的原典遴選自上百種古籍,參考了后世研究文獻和當今前沿成果,學術依據充分。改編時充分挖掘原典的精神內涵和想象空間。故事設置波瀾起伏、耐人尋味。對每個故事的評說,力求見解獨到,能給讀者以啟發。顯然,本叢書在中國神話改編中所具有的創新性和前沿性,將為中國神話的接受和傳播開創更為廣闊的空間。
正所謂“本立而道生”,神話就是一個民族的“本”、人類的“本”。神話本身所具有的認識功能、審美功能、符號象征功能,必將給我們以及后世子孫提供不竭源泉。中華民族誠然是一個博大堅韌、自強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這難道不是神話祖先和文化英雄們立人立己的精神為我們留下的璀璨瑰寶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江河東去,日月西行;回溯神話,云上聽夢,不僅僅是探奇求勝的奇妙之旅,更是回歸本心的家園之依??!
彥序 上頤齋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