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譯注(修訂本)
- (漢)張仲景著 劉藹韻譯注
- 13217字
- 2021-04-02 14:17:13
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暍音謁
【按語】
本篇論述痙、濕、暍三種病。均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發熱、惡寒等表證,故合為一篇論述。
篇名中的“痓”當為“痙”。《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痓當作痙,傳寫之誤也。”《讀書雜志·戰國策》云:“凡隸書……從‘坙’之字,或書作‘’,因訛而為‘至’,故‘痙’偽作‘痓’。”本書以下的“痓”字,全部改為“痙”字,不再說明。
痙,《說文解字》:“強急也。”《廣韻》:“風強病也。”痙病邪在筋脈,由外感風邪所致,多挾寒邪。
濕病,邪在肌肉關節,由外感濕邪所致。多挾風、挾寒、挾熱。濕病有內外之別,本篇所論以外濕為主,故又稱“中濕”。
暍,《說文解字》:“傷暑也。”暑即熱,暍病即暑病,是暑天的一種熱病。由外感暑邪所致,多挾濕邪,故又稱中暍、中暑、中熱。徐本、趙本篇名中無“治”字。
[01]太陽病〔1〕,發熱、無汗,反〔2〕惡寒者,名曰剛痙〔3〕。
[02]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4〕惡寒,名曰柔痙〔5〕。
【注釋】
〔1〕太陽病:中醫病名。《傷寒論》六經分證之一。六經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病為外感熱病的初起階段。《傷寒論》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反:復也,又也。
〔3〕剛痙:中醫病名,為痙病之一。有發熱、無汗、惡寒等太陽傷寒表實證,又有頸項強急、口噤不開、角弓反張等痙證。
〔4〕不:語助詞、無義。
〔5〕柔痙:中醫病名,為痙病之一。有發熱、汗出、惡風等太陽中風表虛證,又有頸項強急、口噤不開、角弓反張等痙證。《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蓋剛柔乃陰陽之義,陰陽乃虛實之謂。表實故稱以剛,表虛故稱以柔。”此兩條論述痙病的分類及其鑒別方法。
【譯文】
病初出現太陽病表實的癥狀,發熱、無汗又惡寒(以及痙證),名叫剛痙。
病初出現太陽病表虛的癥狀,發熱、汗出而惡風(以及痙證),名叫柔痙。
[03]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1〕者,名曰痙,為難治。〔2〕
【注釋】
〔1〕脈沉而細:此以脈象判斷痙病的預后。太陽病,邪在表,脈當浮,今脈反沉而細,表明邪雖在表,但里已虛。此省略痙病的主癥(頭項強痛、口噤不開、角弓反張)。《醫宗金鑒》:“發熱,太陽病也,脈沉細,少陰脈也,而名曰痙者,必有或剛或柔之證見也。以太陽痙證而少陰之脈,表里兼病也。”
〔2〕本條論述痙病的預后。
【譯文】
(痙病)有太陽病發熱等表癥,但同時出現脈沉而細的里虛癥,這種痙病(由于邪盛正虛)難以治愈。
[04]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1〕。
[05]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06]瘡家〔2〕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3〕
【注釋】
〔1〕痙:在此不是指痙病,而是痙證。由于津液受損、筋脈失養,導致四肢拘急的痙證。此以下三條皆是其他疾病誤治后出現的痙證。高注《金匱要略》:“此及下文三條,俱非痙病,因誤治以傷陰,遂亦成痙者也。”
〔2〕瘡家:久患瘡瘍一類皮膚病的人,如癰疽、疔瘡、癤腫等。
〔3〕此三條因太陽病誤治而致的痙證。
【譯文】
原有太陽病,但因發汗太過,出現四肢拘急的痙證。
本有太陽中風證,先誤用下法,后再發汗(津液一再損傷,筋脈失養),以致出現四肢拘急的痙證。
原本有瘡癤等皮膚病的人,雖然有身體疼痛(或發熱)等表癥,但不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若誤用發汗法就會出現痙證。
[07]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1〕,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2〕,獨頭動搖〔3〕,卒口噤〔4〕,背反張〔5〕者,痙病〔6〕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7〕。發其汗已,其脈如蛇〔8〕。一云其脈浛浛〔9〕。
[08]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10〕,痙。〔11〕
【注釋】
〔1〕頸項強急:《玉函經》作“頭項強”。
〔2〕目赤:《玉函經》、《脈經》作“目脈赤”。即眼部血管充血。
〔3〕獨頭動搖:《脈經》作“獨頭面搖”。“頭面”兩字,當著眼于面,頭,為連及之詞。面搖,是面部筋脈攣急而抽動。
〔4〕卒口噤:是陣發性的牙關緊閉。口角向上、向外牽引,雙眉舉起,表情猶如苦笑。由于面部肌肉(咀嚼肌)痙攣所致。
〔5〕背反張:即角弓反張。由頸背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引起,頸不能前屈。
〔6〕痙病:中醫病名。由于外感風邪引起的以頸項強急、口噤不開、角弓反張為主癥的病證。此病類似現代所稱的“破傷風”。
〔7〕若發其汗……即惡寒甚:《金匱玉函要略述義》認為:“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蓋濕病中之文。錯簡在此,因與本義不符。
〔8〕發其汗已,其脈如蛇:《脈經》由此連接下條作“痙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闡明痙病發汗后的預后。若弦緊的脈象忽然舒緩擴大,猶如蛇腹那樣柔軟和緩,這是痙病發作將要緩解的表現。
〔9〕浛(hán)浛:擴大貌,形容脈象由弦緊轉為緩和,表明攣急的筋脈漸趨舒緩。俞本作“滄滄”,趙本作“浛”。
〔10〕脈如故,反伏弦者:指出痙病治療后另一種預后不良的轉歸。脈象依然像原來那樣弦緊,甚至進一步演變為沉伏而弦緊,表明病邪入里,病情加重,痙病仍會持續發作。伏,《玉函經》作“復”。
〔11〕此兩條論述痙病熱盛的證候及預后。
【譯文】
病人身體發熱而下肢發冷,頭頸項背部筋脈強直拘急,惡寒,發作時頭部發熱、面紅、目赤,面部肌肉抽動,突然口噤不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這就是痙病發作時的表現。如果發汗后又感受寒邪與濕邪,肌表更虛,則惡寒加重。若發汗后脈象如蛇腹那樣柔軟和緩,一種說法是脈象擴大。這是痙病發作要緩解的表現。如果脈象依然像原來那樣,且沉伏而弦緊,那痙病還將持續發作。
[09]夫痙脈,按之緊如弦〔1〕,直上下行〔2〕。一作筑筑而弦〔3〕,《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4〕。”
【注釋】
〔1〕緊如弦:即緊而弦。指弦而有力的脈象。緊脈勁急,弦脈端直,緊言其力,弦言其象。《醫宗金鑒》:“痙之為病,其狀勁急強直。故其脈亦勁急強直,按之緊,勁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如,古通“而”。
〔2〕直上下行:形容弦脈端直,從寸脈至尺脈,上、下(寸、關、尺)三部皆見勁急的緊脈。上,指寸脈。下,指尺脈。本條論述痙病的脈象。
〔3〕筑筑而弦:形容堅實的弦脈。
〔4〕脈伏堅,直上下:指沉伏而堅實的弦脈。從寸脈至尺脈都如此,與“緊而弦,直上下行”同義。
【譯文】
痙病的脈象,重按是緊而弦,從寸脈至尺脈都是如此。一說是堅實的弦脈。《脈經》曰:“患痙病的人,從寸脈至尺脈,脈象都是沉伏而堅實。”
[10]痙病有灸瘡〔1〕,難治。〔2〕
【注釋】
〔1〕灸瘡:因針灸后皮膚破損留下的瘡瘍。由于瘡瘍引起的痙病,更為難治。《醫學綱目》直言:“本病即破傷風之類也。”
〔2〕本條論述痙病的預后。
【譯文】
患痙病的人,同時發現身體上有針灸引起皮膚破損的瘡瘍,這種痙病難以治愈。
[11]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1〕,幾幾然〔2〕,脈反沉遲〔3〕,此為痙〔4〕,栝蔞桂枝湯〔5〕主之。〔6〕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7〕二兩 桂枝〔8〕三兩 芍藥〔9〕三兩 甘草〔10〕二兩 生姜〔11〕三兩 大棗〔12〕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13〕,啜〔14〕熱粥發之。
【注釋】
〔1〕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太陽病,其證備”指發熱、汗出、惡風等太陽中風表虛證;“身體強”概指頸項強急,角弓反張之癥。
〔2〕幾幾然:形容身體強甚。《詩經》有“赤舃幾幾”。《說文解字》作“赤舃”。可知“幾幾”為“
”的通假字。兩字連用形容堅固,盛大。《讀金匱札記》:“幾幾然者,項背強之甚者。”
〔3〕脈反沉遲:痙病脈本弦緊,此因津液損傷,故脈沉遲,但沉遲中必兼弦緊。
〔4〕此為痙:在此指柔痙。
〔5〕栝蔞桂枝湯:以栝蔞根合桂枝湯而成。有解肌祛邪、生津養筋的作用。
〔6〕本條論述柔痙的證治。
〔7〕栝蔞根:亦稱瓜蔞根。又名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有清熱生津的功效。
〔8〕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9〕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根。有養血柔肝的功效。實驗證明有降低肌張力的作用。
〔10〕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和根。生用能瀉火解毒,炙用能補中益氣。一般在方中多作輔助及矯味之用。
〔11〕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解毒的功效。
〔12〕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有補脾安神、緩和藥性的作用。
〔13〕食頃:吃一頓飯的時間。
〔14〕啜(chuò):喝、吃。
【譯文】
(病初)出現像太陽病表虛證所有的癥狀(發熱、汗出、惡風),且有明顯的項背強急之癥,脈象又見沉遲,這就是柔痙,當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用九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溫服,使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稍停片刻,給吃熱粥以助發汗。
[12]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1〕,氣上沖胸〔2〕,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3〕主之。〔4〕
葛根湯方:
葛根〔5〕四兩 麻黃〔6〕三兩去節〔7〕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8〕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9〕,以水一升〔10〕,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11〕,去沫。內〔12〕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13〕,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14〕。
【注釋】
〔1〕小便反少:由于少腹筋脈拘急,尿不得出(尿潴留)。
〔2〕氣上沖胸:邪氣向上,即病變向上發展。
〔3〕葛根湯:本方以葛根為君,麻黃、桂枝為臣。全方有發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
〔4〕本條論述剛痙的證治。
〔5〕葛根:為豆科植物葛的塊根。有解表生津的作用。臨床證實,本品有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
〔6〕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及木賊麻黃的草質莖。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7〕去節:指去根節。因麻黃根節有止汗作用,故去之。
〔8〕炙(zhì):中藥加工法之一。將藥材用液體輔料(如蜂蜜、黃酒、米醋、姜汁等),加熱拌炒的制法。
〔9〕咀(fǔ jǔ):中藥加工法。古代用口將藥物咬碎,便于煎煮。今指切片、搗碎的加工方法。
〔10〕一升:俞本、徐本、吳本、《玉函經》作“一斗”,趙本作“七升”。《傷寒論》14條桂枝加葛根湯(即葛根湯)為“以水一斗”。當以“一斗”為是。
〔11〕減二升:吳本作“一二沸”。
〔12〕內:通“納”。下文不再出注。
〔13〕微似汗:微微持續汗出。似,《廣雅·釋詁》:“續也。”
〔14〕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傷寒論》12條:服桂枝湯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譯文】
(病初)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等太陽表實證,小便解不出而少,病勢向上,見有(頸背強)牙關緊閉,不能講話,這是剛痙即將發作的證候。當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將藥切片,用一斗水,先煮麻黃、葛根,減去二升,去掉上面的藥沫。放入其他藥同煮,煮到三升時,去掉藥渣。一次溫服一升。服藥后注意蓋被保溫,使其微微持續汗出,不必吃粥。其他依照桂枝湯后的服藥方法及飲食禁忌。若一服后汗出病愈,就不需再服余下兩服。如果汗不出,照前法再服一升。仍不出汗,再加服促使發汗。半天內將三升湯藥全服完。如果病重,白天晚上連續服藥,二十四小時觀察病情。服完一帖藥后,證候還在,再繼續服。若不出汗,一天服至兩三帖藥。禁食一切生冷黏滑之品,如肉、面、酒、酪以及蔥、蒜等辛辣食物。
[13]痙〔1〕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2〕,口噤,臥不著席〔3〕,腳攣急,必齒〔4〕,可與大承氣湯〔5〕。
大承氣湯方:
大黃〔6〕四兩酒洗 厚樸〔7〕半斤炙去皮 枳實〔8〕五枚炙 芒硝〔9〕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弗〔10〕。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注釋】
〔1〕痙:《玉函經》、《脈經》作“剛痙”。
〔2〕胸滿:即胸悶。《金匱要略方論考證》:“胸滿之滿,讀為懣,與悶同,非脹滿之滿也。”
〔3〕臥不著席:即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之甚者。
〔4〕(xiè)齒:上下牙切齒有聲。《說文解字》曰:“
,齒相切也。”
〔5〕大承氣湯:有通腑泄熱、急下存陰的功效。但是治療痙病用大承氣湯僅是對癥治療。《醫門法律》云:“是死里求生之法也。”本條論述痙病熱盛的證治。
〔6〕大黃:又名將軍、川軍、錦紋。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有瀉火、破積、通便、行瘀等作用。實驗證明,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7〕厚樸:為木蘭科植物厚樸和凹葉厚樸的樹皮、根皮及枝皮。有燥濕行氣的功效。
〔8〕枳實:為蕓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圓的幼果。有破氣消積的作用。
〔9〕芒硝:又稱玄明粉、元明粉。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經煮煉的精制品。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內服時不入煎藥,沖入藥汁或開水中溶化后服。
〔10〕一二弗:俞本、徐本、趙本作“一二沸”當是。指沸騰一二次。
【譯文】
痙病一本作剛痙熱盛(病情危重),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牙關緊閉,口噤不能講話,且上下牙齒相切有聲,頸背部強硬,睡臥時背部不能著床(角弓反張),四肢亦攣急強直,此時的治療可用大承氣湯(通腑泄熱、急下存陰)。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先用一斗水,煮厚樸、枳實二味,煮取五升藥汁,去掉藥渣。放入大黃,煮到二升,去掉藥渣。然后放入芒硝,再在火上沸騰一二次。分兩次溫服。大便得通,就停止再服。
[14]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1〕,脈沉而細〔2〕一作緩者,此名濕痹〔3〕。《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4〕,但當利其小便〔5〕。
【注釋】
〔1〕關節疼痛而煩:指關節疼痛之甚。煩,與“劇”同義。
〔2〕脈沉而細:《玉函經》作“其脈沉緩”,《脈經》作“脈沉而緩”。作“細”或“緩”,均可。太陽表證脈當浮,今感濕邪,濕為陰邪,重濁黏滯,故脈沉細或沉緩。
〔3〕此名濕痹:上文是關節疼痛而煩,是濕在表之證。故不是“濕痹”,當是“此名中濕”。《玉函經》曰:“太陽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經》也作“中濕”。當以“中濕”為是。
〔4〕濕痹之候……大便反快:濕痹,中醫病名。濕邪閉阻在里,故名。其主癥是小便不利,大便通利。《金匱要略今譯》引元堅云:“大便反快者,快調和平之謂。”快,徐本誤作“怏”。
〔5〕但當利其小便:利小便是濕痹的治療原則。使濕邪去、陽氣通,氣化功能得以恢復。后世醫家李東垣的著名論斷“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導源于此。至于利小便方,當按《金匱發微》所說:“五苓散倍桂枝是也。”本條論述濕痹的證治。
【譯文】
出現太陽病(發熱、惡寒等)表證,又有關節劇痛的主癥,脈沉細或沉緩(這是感受濕邪引起的濕病)名叫中濕(不是濕痹)。而濕痹(濕邪閉阻在里)的證候是小便不利,大便爽快,治療只要利小便就可以。
[15]濕家〔1〕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2〕也。〔3〕
【注釋】
〔1〕濕家:指感受濕邪的人。
〔2〕熏黃:形容病人皮膚發黃而晦暗。《金匱要略心典》:“熱與濕合,交蒸互郁,則身色如熏黃。熏黃者,如煙之熏,色黃而晦,濕氣沉滯故也。”
〔3〕本條論述濕郁肌表的證候。
【譯文】
濕邪這種病(由于濕熱蘊蒸)會導致出現全身劇烈疼痛,發熱,皮膚發黃而晦暗。
[16]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1〕。若下之早則噦〔2〕,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3〕者,以丹田〔4〕有熱,胸上有寒〔5〕,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6〕
【注釋】
〔1〕欲得被覆向火:形容惡寒之甚,想要蓋被及烤火。
〔2〕噦(yuě):呃逆或嘔吐。《脈經》作“吐”。《正字通·口部》:方書謂“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
〔3〕舌上如胎:指舌苔發黑,猶如煤塵。《金匱要略考證》:“‘胎’‘炱’古通用。”又《玉篇》:“炱,煤煙塵也。”
〔4〕丹田:針灸穴位名。在腹部臍下。氣海、石門、關元、中極穴位都別名丹田。在此泛指下焦(少腹部)。
〔5〕胸上有寒:參見《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03]條注釋〔5〕。
〔6〕本條論述濕病誤下的變證。
【譯文】
感受濕邪的病人,出現頭部汗出(身無汗),腰背強直,怕冷得要蓋被或烤火取暖(本是濕邪在表,當用汗出)的癥狀,可醫生(見其頭汗出,誤以為是里熱證)過早地應用下法治療,以致病人呃逆或嘔吐,有的出現脘腹脹滿,小便不通一種說法小便尚通利,舌苔發黑如煤塵那樣,這是由于少腹有熱而脘腹中有寒濕的緣故。且有渴欲飲水而不能飲,口中十分干燥的癥狀。
[17]濕家下之〔1〕,額上汗出,微喘〔2〕,小便利一云不利〔3〕者死。若下利不止〔4〕者,亦死。〔5〕
【注釋】
〔1〕濕家下之:指濕病誤用下法。《金匱要略心典》:“濕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茍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
〔2〕額上汗出,微喘:濕病誤下后,里陽損傷,陽從上越。出現頭部出汗、氣急之癥。
〔3〕小便利,一云不利:小便利是小便失禁,不利是沒有小便,都是陰從下脫的表現。
〔4〕下利不止:指大便失禁不止,是陰陽離決的危象。
〔5〕本條論述濕病誤下的壞證。
【譯文】
對于感受濕邪的人,誤用下法,使病人出現頭部出汗,氣急而小便失禁一說小便不利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如果大便失禁不止,病情也十分危重。
[18]風濕相搏〔1〕,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2〕去,濕氣〔3〕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4〕出汗者,風濕俱去也。〔5〕
【注釋】
〔1〕風濕相搏:指風邪與濕邪相并感受。《傷寒論文字考》:“相是相并之相,而非相互之相。搏,擊也。擊,猶攻也。凡相搏者,皆兩病相并,一時起攻身體也。非兩病互相擊之謂也。”
〔2〕風氣:指風邪。
〔3〕濕氣:指濕邪。
〔4〕似欲:即持續。“似”參見本篇[12]條注釋〔13〕。又《廣釋詞》:“欲,猶似也。”故“似”“欲”兩字同義。
〔5〕本條論述風濕在表的治法。
【譯文】
風濕相并侵犯肌表,全身都疼痛,按常規使用汗法,疼痛能解除,但適逢天氣陰雨連綿不止(外界濕度大,影響體內濕邪排出),醫生雖說,此可用汗法治療,但發汗后病仍未愈。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發汗后,出汗太多,僅僅風邪去除,濕邪仍留在肌表,故病不能痊愈(這是氣候因素,加上治法不當所致)。正確治療風濕病的方法,當是汗法。但必須微微地持續汗出,使風濕之邪一并去除。
[19]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1〕。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2〕,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3〕則愈。〔4〕《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5〕。
【注釋】
〔1〕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此段文字與下文“病在頭中寒濕”、“內藥鼻中則愈”不相吻合。《脈經》無此十一字,當以《脈經》為是。
〔2〕脈大:指脈形寬大,多表示有熱象。
〔3〕內藥鼻中:為外治法,即鼻中給藥法。《千金要方·鼻病》有鼻塞腦冷清涕出方:“通草,辛荑,細辛,甘遂,桂心、芎,附子研末,蜜丸,綿裹納鼻中。”
〔4〕本條論述頭中寒濕的證治。
〔5〕十三字:趙本作“十一字”,當是。
【譯文】
感受濕邪的病人,身體疼痛,發熱,面色黃而氣喘。(而另一種病情是)頭痛,鼻塞很厲害,脈大,飲食如常,腹部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是在頭部有寒濕。故主癥是鼻塞(流涕)。治療只需把藥放在鼻孔中就可痊愈。
[20]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1〕,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2〕之〔3〕。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4〕炙 杏仁〔5〕七十個去皮尖〔6〕 白術〔7〕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注釋】
〔1〕麻黃加術湯:由麻黃湯加白術組成。麻黃湯原是祛風寒的峻汗方,加白術則成為祛寒濕的微汗方。白術能止汗,又能祛濕。《醫門法律》:“麻黃得術,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術得麻黃,并可行表里之濕。”
〔2〕火攻:古代應用的一種發汗方法。就是用溫針(針刺時,針尾裹裝艾絨燃著)、熏(以藥物煎湯,取熱的藥氣熏蒸全身或患處),熨(以藥物炒熱,布包或用布浸漬熱的藥汁熨周身皮膚),促使全身出汗、氣血流通以祛除病邪。但此法發汗太猛,容易損傷津液,今已不用。
〔3〕本條論述寒濕表實證及其治法和禁忌。
〔4〕一兩:俞本、趙本作“二兩”。
〔5〕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的種仁。有發散風寒、下氣止咳的作用。
〔6〕去皮尖:種仁類中藥加工方法。去掉外層種皮和胚芽,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7〕白術:為菊科植物白術的根莖,有健脾、燥濕、止汗的功效。
【譯文】
體表感受寒濕的人,全身劇烈疼痛(且有發熱、惡寒、無汗等表實證),可用麻黃加術湯微微發汗為宜,千萬不可用火攻發汗的方法。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以上五味藥,用九升水,先煮麻黃,減去二升,去掉藥沫,再把其余四味藥放入同煎,煎到二升半藥汁時,去掉藥渣。一次溫服八合。隨即蓋被使微微持續汗出。
[21]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1〕所劇者,名風濕〔2〕。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
草湯〔3〕。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4〕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5〕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右銼麻豆大〔6〕,每服四錢匕〔7〕,水〔8〕盞〔9〕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注釋】
〔1〕日晡(bū):為十二時辰之一的申時。相當于下午三至五時。
〔2〕風濕:中醫病名。指風濕病,為濕病之一。挾有風邪,以發熱、身痛為主癥。
〔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有解表、祛風濕、清熱的作用。本條論述風濕表實證及其成因與治法。
〔4〕湯泡:中藥加工法。將藥材用熱水浸泡。
〔5〕薏苡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有祛濕利水的作用。
〔6〕麻豆大:“麻豆”究為何物,至今未明,待考。推測是大麻仁或大豆的大小,類似現代中藥丸劑大小。
〔7〕錢匕:量器。用漢代五銖錢抄取藥末,以不散落為度,叫一錢匕(約相當于2克多)。徐本作“四錢”。
〔8〕水:俞本、徐本作“一”。
〔9〕盞:淺而小的杯子。《方言》:“盞,杯也。”
【譯文】
病人周身疼痛,發熱,午后近黃昏時熱度還升高,這叫做風濕病。這種病是由于出汗時感受風寒或長期貪冷所引起的。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用熱水浸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以上藥物銼磨成麻豆大小,每服取四錢匕(約八克多),加一杯半水,煮到八分,去掉藥渣。一次溫服。服藥后會出微汗,注意不要再受風寒。
[22]風濕,脈浮〔1〕、身重〔2〕、汗出惡風〔3〕者,防己黃芪湯〔4〕主之。〔5〕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6〕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芪〔7〕一兩一分,去蘆〔8〕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9〕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10〕,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11〕。
【注釋】
〔1〕脈浮:表明病在肌表。
〔2〕身重:身體沉重,但不痛,可兼有浮腫,是風濕傷于肌表的表現。
〔3〕汗出惡風:不發熱而汗出惡風是表虛不固,偏于氣虛。
〔4〕防己黃芪湯:有益氣行濕的功效。本方在《水氣病》篇還用于風水(參見《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篇[22]條),可見水與濕同類,故凡氣虛濕勝者,皆可用本方治療。《玉函經》、《脈經》稱本方為“防己湯”。
〔5〕本條論述風濕表虛證(偏于氣虛)的治法。
〔6〕防己: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粉防己的塊根。有祛風利水的作用。
〔7〕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有益氣、固表、利水的作用。
〔8〕去蘆:指去掉根部頂端的根莖部分。
〔9〕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華細辛的帶根全草。有祛風散寒的功效。
〔10〕如蟲行皮中:服藥后自覺有螞蟻在皮膚中爬行,是病情好轉的表現。
〔11〕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譯文】
風濕病,脈浮、身體沉重(可兼有浮腫)、汗出惡風者,可用防己黃芪湯主治。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掉根部頂端部分
以上藥物剉磨成麻豆大小,每服抄取五錢匕(約10克),用生姜四片、大棗一枚,加入一杯半水中同煎,煎到八分,去掉藥渣。先溫服一次,后隔一段時間再服一次。有氣急的加麻黃半兩(平喘),胃中不和的加芍藥三分(和胃止痛),邪氣上逆的加桂枝三分(平降沖逆),腰下感到寒冷的加細辛三分(溫經散寒)。服藥后自覺有螞蟻在皮膚下爬行。腰以下冰冷,要使病人坐在棉被上,再用一條棉被圍在腰下保暖,使微微出汗,這樣病就會痊愈。
[23]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1〕,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2〕,脈浮虛而〔3〕者,桂枝附子湯〔4〕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5〕者,去桂加白術湯〔6〕主之。〔7〕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8〕三枚,炮〔9〕去皮,破〔10〕片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11〕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12〕,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13〕,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注釋】
〔1〕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是指感受風寒濕三氣形成風濕病,已八九天,當有發熱、惡風、汗出等表癥。
〔2〕不嘔不渴:不嘔,表明病邪尚未入里;不渴,是指邪亦未化熱。均為陰性癥狀。
〔3〕脈浮虛而:表示風濕仍在肌表,而兼表陽虛。
〔4〕桂枝附子湯:即桂枝湯重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而成。全方有祛風勝濕、溫經散寒的作用。
〔5〕大便堅,小便自利:表明二便如常,病未入里,邪仍在表,與“不嘔不渴”同義。堅,《脈經》作“鞭”。
〔6〕去桂加白術湯:又稱白術附子湯。《脈經》作“術附子湯”。即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術,并減半余藥劑量而成。有行濕散寒的功效。
〔7〕本條論述風濕表虛證(偏于陽虛)的治法。
〔8〕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根(子根)。藥性溫熱,具有毒性,生者尤劇,炮制后有所減弱。今臨床多用熟附片,入湯藥中最好先煎。有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9〕炮:中藥加工法之一。與“炒”相似的加熱法,但火力要猛,動作要快,使藥物通過高熱而體積膨脹,有緩和藥性的作用。
〔10〕破:劈開。
〔11〕擘(bò):用手將藥物剖開。
〔12〕身痹:指皮膚感覺麻木不仁。
〔13〕如冒狀:猶如頭旋眼花的癥狀。《金匱要略方論考證》:“冒狀者,言眩暈,即附子之效也。”
【譯文】
感受寒邪已八九天(有發熱、惡風、汗出等表證),又同時感受風邪與濕邪,周身劇烈疼痛,而且不能自由轉動。但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而虛,兼有象,當用桂枝附子湯主治。服藥后(表證已解,身體疼痛減輕),如果大便仍實而不溏,小便能通利(是寒濕之余邪尚在肌表,并未入里),宜用原方去桂枝加白術湯主治。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劈成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五味藥,加入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時,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以上五味藥,加入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時,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服一次后覺得肌膚麻木不仁,每隔半天左右再服一次,三次藥汁全部服完,病人會感到有些頭旋眼花,不要見怪,這是白術、附子走表逐濕的效用,因原來肌表寒濕未清除的緣故。
[24]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1〕主之。〔2〕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3〕,炮,去皮 白術二兩〔4〕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注釋】
〔1〕甘草附子湯:本方以甘草為君,且桂枝、白術、附子三藥并用,藥力較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同用)、白術附子湯(白術、附子并用)為重,有助陽、祛風、化濕的作用。本方是治風寒濕痹的基本方。后人常用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即從本方加味而成。
〔2〕本條論述風濕兼表里陽虛的證治。
〔3〕二枚:徐本作“一枚”。
〔4〕二兩:《玉函經》作“三兩”。
【譯文】
風濕之邪侵犯肌表,全身關節劇烈疼痛,不能隨意屈伸,觸到關節,疼痛更加劇烈,還兼有出汗、短氣、小便不利之癥。惡風嚴重,甚至不愿脫下衣服,有的出現輕度浮腫。當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以上四味藥,加入六升水同煮,煎到三升水時,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若開始服藥后有微微汗出,病情就會好轉(全身癥狀減輕),胃口也增加。若汗出后仍疼痛劇烈,就服五合藥汁。要是怕服一升太多,就服六七合為好。
[25]太陽中暍〔1〕,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2〕。小便已,灑灑然毛聳〔3〕,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4〕。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5〕,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6〕。
【注釋】
〔1〕中暍:即中暑、中熱。中醫病名。由于外感暑邪引起的以發熱、煩渴、汗出、脈虛為主癥的病證。
〔2〕脈弦細芤遲:指脈象或弦細或芤遲,此都是虛脈。弦細是熱盛傷氣,陽氣不足;芤遲是汗多傷津,陰液虧損,皆因暑熱耗氣傷陰所致。
〔3〕灑灑然毛聳:灑灑然,形容惡寒之狀,猶如水淋在身上。毛聳,形容汗毛豎起。
〔4〕口前開板齒燥:《玉函經》作“口開前板齒燥”。《注解傷寒論》:“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干燥。”板齒,即門齒。
〔5〕溫針:針灸方法之一。指針刺結合溫熱刺激的一種方法。可參見《傷寒論》16條。臨床運用是在留針過程中,于針尾裹裝艾絨燃著,借熱力溫通經絡。
〔6〕則淋:《脈經》作“淋復”。本條論述暍病的脈證及誤治后的變證。
【譯文】
外感暑邪,侵犯肌表,出現發熱、惡寒等表證(由于暑必挾濕),還有身體沉重而疼痛,脈象或弦細或芤遲。小便以后,身上像淋水那樣感覺冷,汗毛會豎起,手腳亦冰冷。稍有勞作,就出現發熱,嘴巴張開喘氣,前面門齒干燥。如果用發汗方法治療后,惡寒更明顯;如果用溫針治療,發熱就加重;如果多次用下實熱的方法治療,則小便更加短少而淋瀝澀痛。
[26]太陽中熱〔1〕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2〕主之。〔3〕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4〕六兩 石膏〔5〕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6〕六合 人參〔7〕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釋】
〔1〕中熱:即中暍,中暑。
〔2〕白虎加人參湯:本方亦見《傷寒論》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有清暑熱,益氣陰的作用。
〔3〕本條論述暍病暑熱型的證治。
〔4〕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5〕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6〕粳米: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有益氣、健脾、止渴的功效。
〔7〕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有補氣生津的作用。
【譯文】
外感暑熱之邪所引起的病,即是暍病。出現汗出、惡寒(是熱盛傷氣)、身熱而口渴(是熱盛傷津)。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上述五味藥,加一斗水同煮,煮到米熟,湯藥就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27]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1〕,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2〕主之。〔3〕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4〕二七〔5〕個
右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6〕。
【注釋】
〔1〕脈微弱:由于暑熱耗氣傷陰,故脈象微細,沉而無力。
〔2〕一物瓜蒂湯:以瓜蒂為主藥的方劑,在仲景著作中有四見。其中三方用于催吐,其特點是用量少,作散劑,名“瓜蒂散”。參見《傷寒論》166條、355條及本書《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篇[24]條,而本條則以大劑量瓜蒂作湯藥治暑熱病,于理難解,尚待研究。因瓜蒂有毒性,不可輕易試用。
〔3〕本條論述暍病暑濕型的證治。
〔4〕瓜蒂:又名苦丁香。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蒂,有毒,內服有嘔吐及下利癥狀。功能吐風痰宿食,瀉水濕停飲。《本草綱目》:“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證。”
〔5〕二七:趙本作“二十”。
〔6〕頓服:一次服完。
【譯文】
外感暑熱之邪,出現發熱、身體疼痛而沉重,而脈反微細無力,這是由于夏天多用冷水,水濕浸入肌表引起的。可用一物瓜蒂湯主治。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七個
將瓜蒂切碎,用一升水同煮,煮到五合時,去掉藥渣。一次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