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余無線電通信(第五版)
- 童效勇 (BA1AA) 陳方(BA4RC)編著
- 7060字
- 2021-04-02 14:08:02
1.2 業余無線電的起源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1.2.1 業余無線電通信的起源
業余愛好者在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舞臺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7世紀科學家麥克斯韋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將這些科學成就應用到實踐中,則首推業余無線電鼻祖意大利人馬可尼。1895年,21歲的馬可尼在意大利波倫亞他父母的別墅樓上與1.7km的附近山丘之間成功地進行了電報通信實驗,他的這一業余科研成果使無線電通信成為現實。經過不斷實驗,1901年12月馬可尼又成功地實現了電波橫跨大西洋的實驗。先驅們的行動激勵了世界各地更多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Radio Amateur)去進行探索和研究,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分別于1910年、1913年、1914年先后成立了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組織,愛好者的隊伍日益壯大。
在商業和政府對無線電通信需求量大增的情況下,業余無線電通信被趕到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實用價值的短波,愛好者們開始了新的試驗。1921年,意大利羅馬近郊發生了一場火災,一臺幾十瓦功率的業余電臺在短波段上發出了求救信號,結果卻被遠在千里之外的丹麥業余電臺收聽到了。1923年,美國的兩位業余愛好者正在本土用短波相互聯絡,法國的一位業余愛好者意外地在歐洲聽到了他們。于是,3人完成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遠距離通信。短波可以用于遠距離的通信的事實引起了轟動,從此成為遠程通信的主要波段,這也成為短波是業余無線電愛好者首先發現的經典證明和傳頌故事。
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執著不懈地涉獵各種未知的通信模式。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空軍發展新一代的轟炸機,在設計時去掉了報務員的位置,不用電報只用語音通信,但也帶來了原有的調幅、調頻通信難以滿足距離的要求。貝爾實驗室估計需要花費上億美元的研究費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空軍中的無線電愛好者萊曼和葛利斯伍德將軍十年前就開始在自己的業余電臺上試驗“單邊帶”,這是一種效果比傳統方式好得多的新技術。他們把自己的業余電臺裝到了一架飛機上,環球一周,始終保持了與位于美國內布拉斯加的司令部的聯系。這種通信設備后來被無線電界廣泛應用。
1.2.2 中國業余無線電簡史
中國的業余無線電活動始于20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初。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涌入和無線電廣播業在華夏大地的萌動,激起國人對無線電技術的愛好與追求,他們從簡單的礦石機收聽起步,進而提高自己的收信水平直至發信,成為中國第一批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如張讓之(AC8ZT/XU8ZT/C1ZT)從光緒卅年(1904年)就迷上了電器機械,20世紀初,他又請友人從美國帶回一套3燈機的材料,裝成后晝夜收聽CW(電報模式,見本章1.4.1),開始了業余無線電通信的研究。1930年他又開始研究短波發射,此后一直為我國業余無線電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直至1949年逝世。而供職于天津海關的蔣宗衡(X2AY/AC2AY/XU6AY),1923年就用X2AY的呼號開始了業余短波通信。
出現在中國最早的業余無線電組織是由在華的外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于1929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業余無線電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mateur Radio Association of China,IARAC)”。他們雖然在將業余無線電活動介紹到中國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卻無視我國主權,自定AC(Asia China的意思)呼號冠字、擅劃中國業余分區。他們在業余界的霸道行為,引起國人的憤慨。
第一個由中國人建立的業余無線電組織為“中國業余無線電社(China Amateur Radio Union,簡稱CARU)”,系“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校長方子衛(AC8FG)基于日本軍國主義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發起。方子衛于1931年10月在《新聞報》上呼吁我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組織起來,效法歐美各國,平時進行科學實驗,一旦國家需要即服務于國家。呼吁發出,得到愛好者的積極響應。1932年年初,CARU在上海正式成立,方子衛(AC8FG)任會長,由當時在無線電界有較大影響的張讓之(AC8ZT)任副會長并進行實際運作。
CARU奉國際業余無線電愛好者遵循的6條規例為《業余無線電家之法典》,辦有社刊《QSP無線電雜志Amateur Radio》,積極宣傳業余無線電,努力引導愛好者開設業余電臺。為抵制外人擅用的AC呼號和擅劃的業余分區,CARU在國際分配給中國的字頭中啟用了XU為業余呼號冠字,劃定了全國的業余分區,活動開展后又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了由正副會長簽署的請愿書,要求政府頒布法規,使業余電臺活動合法化,但未果,政府對業余無線電仍采取抑制態度。由于CARU是以無線電工程學校為依托的群眾團體,發展的會員多為本校學員和周邊地區及各地極少數積極分子,活動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所以到1935年年底后就逐漸淡出業余無線電界了。但這是我國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組織起來的業余無線電團體,在普及無線電知識與技術、振奮科學精神、團結和啟蒙愛好者開展業余無線電活動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
CARU淡出后,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進行業余通信。為把大家團結起來,爭取政府對業余電臺活動的認可,并以團體的力量來抗衡IARAC,1936年4月,杭州業余無線電家趙振德(XU8UX)發起成立“中國振中業余無線電研究社”(Chinese Calling Radio Club of China,CCRCC),同年11月更名為“中華業余無線電社”(China Radio Club,CRC)。
CCRCC-CRC是一個管理較為完善的團體,由各地愛好者代表組成了理事會,發起人趙振德(XU8UX)、濟南黃小芹(XU3ST)分別被選為正、副社長,出版社刊《QSL》,建立全國QSL卡片管理系統,統一分配和管理社員呼號,重新劃分業余分區,定期舉辦社員聯誼會、技術講座,組織競賽活動、為抗日募捐等。不到一年時間,CRC社員及電臺數量迅速增長,遠遠超過IARAC。一些大專院校也加入成為團體會員,大、中城市成立起分會、支會,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的影響。CRC也曾向政府提出申請,以便合法進行活動,但這種熱情不僅未得到主管當局支持,反而在1937年5月被交通部下令解散。
而此時日寇侵華步伐加快,不久就在盧溝橋制造了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更是義憤填膺,憤于報國無門,趙振德又先后與杭州、上海的原CRC理事、干事和積極分子多次協商,于1937年8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了請愿大會,一致決議成立“中華業余無線電社非常時期服務部”,并于9月派出專人前往南京向政府提出申請。迫于當時國共合作、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形勢,申請很快獲準,正式命名為“軍事委員會第六部業余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后更名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業余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以下簡稱“戰時服務團”)。
“戰時服務團”團長實為掛名,實際領導人為副團長朱其清(XU4KT/C1KT),隸屬于郭沫若為廳長的第三廳,成立時間為1937年10月,從此業余電臺活動得到了合法的地位。
“戰時服務團”成立后,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如向抗日游擊隊提供通信設備,為抗戰培養無線電人才,偵察、干擾日偽電臺,宣傳抗戰、揭露日寇罪行,堅持敵后聯絡等。有愛好者更是直接奔赴抗日前線參加戰斗,如解放后曾任福建省冶金廳廳長的高振洋(XU7CK)等。
1940年5月5日,“戰時服務團”創辦了第一屆空中年會,并將此日定為中國業余無線電節,每年舉辦一次,1949年后雖有中斷,但自海峽兩岸相繼恢復業余電臺活動后,又開始并延續至今,為愛好者相互交流、向社會宣傳業余無線電活動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1940年9月,“戰時服務團”轉名為“中國業余無線電協會(Chinese Amateur Radio League,CARL)”,獲準在社會部登記備案,原來的正副團長改為正副會長,實際負責人仍為副會長朱其清。
CARL有完整的協會章程、會徽、會歌、會員證、廣播電臺,并根據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重新劃分的行政區域,劃分了業余無線電分區,決定全國業余電臺統一使用“C”為呼號冠字,印制了業余電臺執照,制定了電臺設臺手續和管理規定,頒布分會、支會組織法,完善了協會各級組織,出版會刊《CQ協刊》和《無線電世界》,還面向社會舉辦無線電講座,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為國民政府第七屆全運會提供通信服務等。同時,CARL積極介入國際交往,1947年加入“國際業余無線電聯盟”(IARU),朱其清還作為業余無線電界的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1947年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的國際電聯(ITU)大會,到會后又被聘為“國際業余無線電聯盟”(IARU)代表。到1949年,CARL會員數量已逾5000,電臺超過400部。
朱其清在上海解放一個月后,代表CARL召開各界代表座談會,探討業余無線電如何為新中國服務,上海分會還專門在原愛多亞路的南京大戲院西鄰租房辦公,發展會員、舉辦講座、出版刊物、號召愛好者為新中國出力。一些地方分會的愛好者為了迎接解放,保衛新生政權,在保護設備免受破壞、剿匪、監視國民黨殘余勢力活動、宣傳新中國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可以說,CARL時期是解放前我國業余無線電活動發展的鼎盛時期。
縱觀民國時期的業余無線電活動,從CARU開始到CCRCC-CRC再到“戰時服務團”CARL,這些由國人組織起來的業余無線電團體及其創始人、組織領導者和許多老業余無線電家們,在中國業余無線電發展歷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在逆境中奮進,熱愛科學、熱愛國家,勇于奉獻的精神,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可貴的財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鑒于形勢需要,業余電臺及其相關的活動被全部禁止。1952年,根據劉少奇同志的建議,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國防體育”活動,以便向軍隊輸送技術兵和作為國防后備資源。無線電作為“國防體育”的一個項目,在各地“國防體育協會”下屬的“無線電俱樂部”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在群眾中尤其是青少年中被廣泛開展了起來。
1958年,“國防體育”合并到體委系統,各項活動改由各級體委組織管理。原來這些科技含量較大的項目,融入了更多的體育比賽內涵。當時無線電活動開展的項目為工程制作和報務(即抄收和拍發電報)兩項,主要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和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開展。20世紀60年代初,又增設了無線電通信多項和無線電測向兩個項目。
為便于對外交往,1964年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Chinese Radio Sports Association,CRSA)成立,隸屬于體育總會,不發展個人會員。
業余電臺的恢復得益于1958年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快速收發報競賽”。保加利亞代表團團長報到后隨即建議設立業余電臺供參賽各國有執照的愛好者聯絡,組委會采納了這一提案,并由競賽總裁判長、原郵電部黨組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部長王諍親自負責,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業余電臺,并親自命名呼號為BY1PK(寓意中國第一個業余電臺在北京),結束了祖國大陸自1949年以來沒有業余發信的歷史。該電臺限用CW且只能與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絡。1963年后,北京、長春、西安、長沙、成都各建起一座集體業余電臺。
1975年,軍事體育(即原“國防體育”)在全國恢復,無線電活動也逐步開展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眾多老業余無線電家積極呼吁恢復業余電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老業余無線電家周海嬰(BA1CY)還向全國人大提交了提案,外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或團體也通過各種渠道希望中國開放業余電臺。
1981年6月,我國無線電通信界的老前輩,原電子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孫俊人院士,在北京召集有關部門領導和部分老業余無線電家、無線電及電子行業的老專家開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盡快恢復業余電臺活動。根據會議精神,國家體委于同年11月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恢復開展業余電臺活動的請示》,獲準首先恢復集體業余電臺活動。關閉了16年之久的BY1PK終于在1982年3月恢復發信,并且取消了只準聯絡社會主義國家的限制,不久又取消了只能使用CW操作的規定。同年國家無委、國家體委聯合頒布《業余無線電臺管理暫行規定》,用法規形式確定了開展業余電臺活動的積極意義。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集體業余電臺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各地有條件的體委系統以及很多大、中學校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乃至有些小學和工商企業都先后建臺,分布范圍達20多個省份和全國10個業余分區。
1984年6月我國在“國際業余無線電聯盟”(IARU)的席位得到恢復。這一時期集體業余電臺的活動,在普及科技知識、拓寬愛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知識領域、豐富人們文化生活、宣傳業余電臺活動以及加強國際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業余電臺活動積累了管理經驗,為恢復開放個人業余電臺打下了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愛好者們要求恢復開放個人業余電臺的呼聲不斷增長。1992年3月16日,老部長孫俊人再次邀請主管部門領導、老業余無線電家和有關方面負責人,就進一步發展我國業余無線電臺活動,恢復開放個人電臺問題進行研討,大家一致認為,應加快步伐,盡快恢復開放個人業余電臺,以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會后國家無委辦公室根據會議精神和有關領導的指示,于4月22日向國家無委主任朱镕基副總理提交了“關于進一步開放業余無線電臺的請示”,很快獲得批準。根據批示,國家無委和國家體委共同制定了《個人業余無線電臺管理暫行辦法》,并于1992年8月14日正式頒布。
1992年12月22日,第一批20多名老業余無線電家的個人業余電臺正式發信。不久又開始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個人業余電臺操作證書”考試,取得證書的愛好者紛紛建臺。從此大批愛好者,尤其是青年愛好者源源不斷地加入,業余無線電人數迅速增加。到2012年年底,我國內地業余電臺數量已逾十萬,并幾乎涉足于世界業余無線電領域的所有項目。由我國愛好者自行設計、參與制造的業余衛星“希望一號”,于2009年12月15日搭載“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升空,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在各種突發自然災害和緊急救援中,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社會對業余無線電的認知度不斷提高。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年底頒布《業余無線電臺管理辦法》。2013年2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實施〈業余無線電臺管理辦法〉若干事項的通知》。新法規理順了管理體制,簡化了設臺的審批手續,方便了愛好者們對無線電技術的探索、研究和各類活動的開展,體現了國家對業余無線電更加開放、更加人性化的政策,為更加有序、迅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1.2.3 我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突發事件中的幾個真實故事
業余無線電在突發事件中的積極作用,早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近年來如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以及2004年的東南亞大海嘯中都有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做出貢獻的事跡。隨著我國業余無線電活動的深入發展,中國業余電臺和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也創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業績。
1988年5月5日,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分別從南北兩側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功地實現了兩支隊伍在頂峰會師并分別從另一側順利下撤的“雙跨”壯舉,在世界登山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然而在登頂、會師過程中,當北側的中方隊員第一個登上頂峰后,卻遲遲不見南側隊員到達。已在高寒缺氧的頂峰創紀錄地不用氧停留了80min的中方隊員,還要不要繼續等待下去,必須由北京總指揮部決策。而此時的主峰,云霧繚繞氣候變化莫測,盤旋在上空的偵察飛機也無能為力。設在大本營的業余電臺BT0 ZML將頂峰及兩側隊員的情況,通過拉薩業余電臺BT0LS及時傳到CRSA的集體臺BY1PK,使前線的情況及時到達總指揮部,指揮部的決策命令又從同樣的路徑返回傳達到了登頂隊員的耳中,這一“路徑”一直保持到會師、下撤。5月8日23點50分,由于天氣迅速變壞,北側大本營三國指揮員對是否還要進行第2次、第3次突擊頂峰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必須請示北京總指揮部做出最后決策。可是通信網的約定聯絡時間已過,北側大本營業余電臺操作員想到了世界各地隨時都會有愛好者活躍于業余頻段上,他立即發出“普遍呼叫”(見第2章2.7.2)。求助信號被一位日本愛好者聽到了。這位愛好者馬上從東京通過長途電話喚醒了在北京的總指揮。零點剛過,北京的業余電臺即開機發信,傳達了總指揮部的決策命令,圓滿解決了難題。
1991年夏,洪水肆虐蘇南大地。6月的一天,江蘇省無線電運動協會業余電臺(BY4RSA)的愛好者正在進行對外聯絡,一位澳大利亞業余電臺著急地要求通話,原來操作者是該國業余救災通信網的主任。他說,他們那里的愛好者已經做好準備,要為中國災區募集醫藥物資,要組織醫療隊到中國來。江蘇的愛好者立即和有關方面取得聯系,并和澳大利亞業余救災網保持了不間斷的聯絡。不久,美國的業余救災網也加入進來。經過愛好者們的努力,10多噸醫療物資分別從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送到了江蘇災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業余無線電通信以其臺站數量大、分布范圍廣、愛好者技術全面勇于奉獻等優勢,在搶險救災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地震發生后不到3min,成都的業余無線電應急通信網啟動并開始呼叫,立即得到省內外的大量HAM響應,十幾分鐘內,就從各地愛好者的報告中得知震中及省內其他所有震區的位置,還和有業余電臺的震區取得了聯系,并得知汶川及很多重災區的正常通信已全部中斷,于是又立即動員了省內外愛好者攜帶設備進入震區和交通中斷的地區。經無線電管理局同意,13日四川省業余無線電應急通信網指揮中心組成,以BY8AA作為主控臺呼號,納入省抗震救災指揮系統,對所有參加四川救災的業余電臺進行統一指揮、調度。在正常的通信系統恢復前,業余無線電應急通信網成為抗震救災指揮通信的主要渠道。為了盡快恢復各地的通信,13—14日,各大無線通信設備經銷商、運營商和信息產業局等有關單位全部出動,但是技術人員出現很大缺口,指揮中心又從省內外調集了多批技術全面的愛好者前往支援。各種專業通信網建立后,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的主要工作又轉向了為志愿者的行動及救援物資調度等提供通信服務。到5月17日,電臺值班聯絡日志上的記錄就有300多頁,僅在日志上出現的HAM就有1900多名。投入各類通信設備超過6000臺套,參與調動車輛8000余臺次,轉運傷員近萬名,以上僅是短短6天的不完全統計。“生命救援”階段結束后,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繼續為后續救助提供服務,依托迅速有效的通信手段,形成了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民間志愿者調度樞紐。HAM們在抗震救災期間的突出表現,受到了當地政府、無線電管理機構、商業無線電部門以及民眾的一致贊揚,美國無線電轉播聯盟ARRL也將《2008年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四川抗震救災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