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精華版)
- 謝亦森
- 1326字
- 2021-04-01 14:31:39
第四訣:悟——善“悟”者方成大器
悟,即悟性。按規范的解釋,悟性就是對事物的理解力和認知能力。其實這也屬于思維能力的范疇。在佛教中,尤其是禪宗,特別講究頓悟,禪師一般很少跟人講法,而是給你顯示一個動作,或者只說一句禪語,這就是考察你的悟性是高還是低。悟性高就是聞一知百、觸類旁通,可以很快理解、感悟某一抽象的道理。傳說,印度龍樹菩薩就是一個悟性極高的奇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佛法,他只用三個月時間就學習圓滿了。換成別人,恐怕幾輩子還學不完、悟不透呢!
清代秦篤輝所著《平書·文藝下》有云:“讀書作文,以領悟為上。無所領悟,雖十年八年歸于無益;有所領悟,雖一刻兩刻可以有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毫無疑問,較強的寫作能力離不開較強的悟性,具體表現為這樣幾方面:
接受新生事物快,吸收知識的能力強,學到的東西能及時消化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如果學而不用,食而不化,就是悟性不強。
思維敏捷,反應迅速,響鼓不用重錘敲,稍加點撥就能心領神會,并能觸類旁通。如果反應遲鈍,指一下動一下,甚至三番四次還弄不明白,就是悟性不強。
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經驗得以不斷發揚和完善,教訓亦能轉化為正確的先導,每一次寫作都較過去有新的提高。如果沒有進步,水平依舊,甚至一再重犯過去的失誤,就是悟性不強。
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善于把上級大政方針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把貫徹領導意圖與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提出切合實際、富有創意的思路和辦法。如果墨守成規,拘謹刻板,只知依葫蘆畫瓢,就是悟性不強。
舉個例子來說。某領導交代寫作意圖時提出:要積極探索精準幫扶城鎮困難群眾的新路子。這里的核心是“精準”二字。那么在構思時就要想清楚:什么叫“精準”呢?順著領導的思路想下去,他針對的當然是幫扶工作中存在的一般號召、無的放矢、效果不顯等“不精準”的問題,要做到“精準”就必須精準摸底、精準施策,解決好幫誰、誰幫、幫什么、怎么幫等實際問題,使幫扶工作達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效果。能夠想到這一層,就是悟性強的表現,寫出來的稿子就能符合領導要求。
可見,悟性并不是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東西,關鍵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刻苦鉆研,努力適應,素心培養,悟性就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當然,也有少數同志雖然從事秘書工作多年,但悟性仍然不太強,寫出來的東西總是缺乏一種靈性和活氣,如果排除用心不專的原因,那就與個人的素質有關了。不過這也并不奇怪,十個手指尚有長短,我們不可能強求所有秘書的悟性都達到同一個水平,而應允許有些人“悟”得快一些、深一些,有些人“悟”得慢一些、淺一些。基于這種差別,在布置寫作任務時就可因人而異:讓悟性強一些的人去寫難度較大、需要發揮和創造的材料,讓悟性差一點的人去寫難度較小、屬于總結和匯報之類的材料,這也叫量才而用吧。同時也要看到,悟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中庸》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不怕暫時悟性低,只要勤于磨煉,早晚終能成就。同時,秘書部門負責人對這些同志要多壓擔子,多加指點,把他們的悟性充分發掘和利用起來。如果對他們另眼相看,總是抱著一種“稀泥糊不上壁”“榆木腦瓜不開竅”的成見,就會使他們的悟性和工作積極性受到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