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執著不一定是好事
半夜時分,深遠禪師發現小徒弟還在練棍,便問道:“徒兒,這么晚了,你為什么還不休息?”
小徒弟回答說:“師父,我想打敗師兄。”
深遠禪師笑著說:“你師兄的悟性很高,入門又比你早,以你目前的能力,要超過他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小徒弟說:“師父,我覺得只要有恒心、苦練習,就一定能夠超過師兄的。”
深遠禪師搖了搖頭,給小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龜與兔子相遇在草場上,龜說自己很有恒心,說兔子不能吃苦,只會跳躍尋樂,時間長了,將來肯定沒有好結果。兔子靜靜地聽著,并沒有爭辯。
“多辯無益,”兔子說,“我們來賽跑,好不好?就請狐貍大哥當評判員。”
“好啊。”龜很不以為然地說。
于是,龜動身了,跑了一刻鐘,只跑了三丈多遠。兔子不耐煩了,感覺有點懊悔。它想:“照這樣跑下去,不是要跑到黃昏嗎?我這一天寶貴的光陰,都浪費了。”
于是,兔子利用這些時間去吃野草、跑跳,非常地快樂。
龜則在說:“我會吃苦,我有恒心,總會跑到。”
到了午后,龜已經筋疲力盡了。跑到陰涼之地,很想打一個盹,養養精神,但是又覺得不合適,于是又打起精神前進。而龜由于背重,龜頭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見了,漸漸地,它有點眼花繚亂了。
這時的兔子,因為能隨興所至,所以越跑越有趣,越有精神,已經趕到離路半里多的河邊樹下。看見風景清幽,也就順便打了個盹。兔子醒后,感覺精神百倍,卻把賽跑之事完全丟在腦后。在它正愁無事可做之時,看見一只松鼠從前邊跑過,便認為是怪物,一定要追上它。于是它便開始追。松鼠見它追,便開始跑。奔來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了一棵大樹。正當兔子在樹下翹首高望之時,忽然聽見背后有聲音叫道:“兔弟弟,你奪得冠軍了!”
兔子回頭一看,原來是評判員狐貍大哥,而那棵樹,也就是它們賽跑的終點。那只龜呢,因為它想吃苦,還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講完了故事,深遠禪師說:“出家了首先要舍棄的是執著心,這不是讓你不思進取,虛度時光,而是讓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態的平和。”
執著是前進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但不是說一味的執著就是必不可少的。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才是明智的做法。
12 一切盡在自己手中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跟幾個親戚朋友合伙做棉花生意。結果,他們第一次外出購貨,就遭遇了數十年不遇的暴雨。數千斤棉花被漚在庫房里霉爛,損失慘重。當他黯然返回家鄉后不久,父親經營的飯店又遭遇大火,被燒成了一堆瓦礫。從此,家中一貧如洗。他的父母則因為悲傷過度,先后病故。
后來,他在集市上請一個算命先生為自己占卜一下前程。結果,算命先生告訴他,命數注定,他一輩子都不會有發跡之日。
從此,他徹底失望了,啥事都不再去想,啥事也都不想去做,只靠親戚和一些好心鄰居的接濟勉強度日。
終于有一天,他厭倦了這個世界,便獨自來到河邊想要跳河自殺,結果被路人救了起來。路人問他為何輕生,他就將自己不幸的命運告訴了路人。聽了他的遭遇,路人便勸他到湛山寺去拜謁惠明禪師,求他指點迷津。
他心懷一線希望,來到湛山寺去拜見惠明禪師,又將自己的不幸對惠明禪師傾訴了一遍,然后問道:“命數可以逃避嗎?”
惠明禪師笑著說:“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惡事,命就不好了。你以前做過惡事嗎?”
他搖了搖頭。
惠明禪師仍笑著說:“那么,從現在開始,就重修你的命運吧。”
他有些迷惑地問:“師父,命運真的可以重修嗎?”
惠明禪師沒有回答,卻從茶幾上的瓷盤里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里,然后問道:“你能告訴老衲,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嗎?”
他思考了一會兒說:“如果我告訴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會變成破碎的了。”
惠明禪師朗聲笑了起來,然后說:“你說得對!命運其實就像這粒葡萄一樣,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啊!”
年輕人終于悟出了惠明禪師的禪意,重新振作起來,操起父親生前的生意,先是在街市上擺了一個小吃攤,后來生意一點一點做大了,成了家鄉一帶有名的老板。
啟迪
命運有著不可預測的復雜性。有時,成功和挫折會交替出現。我們可以知命,但不能任由命運來擺布,更不能因為遭遇不幸就自暴自棄。重新振作,你會有新的發現。
13 心志專則萬事成
年輕時的慧遠禪師喜歡四處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極愛抽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禪師一袋煙,慧遠禪師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然后他們就坐在那里談話。由于談得投機,那人便送給慧遠禪師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那人分開以后,慧遠禪師心想,這個東西會讓人感到很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過了幾年,慧遠禪師又被《易經》迷上了。那時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凍。于是,慧遠禪師寫信給自己的老師,向老師索要過冬的寒衣。信寫完后,他托人騎快馬送到老師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長時間了,當冬天已經過去,山上的雪都開始融化時,老師還沒有寄衣服來,也沒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遠禪師用《易經》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并沒有送到。
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準確,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觸易經之術。
過了不久,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鉆研,居然小有成就。當時有幾個書法家也對他的書法贊不絕口。這時,他轉念想到:“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成為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
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于成了禪宗高僧。
啟迪
樹立了要達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偏離了目標,就要及時返回。否則,當你越走越遠時,再想回頭,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14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們都千里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生活方面的竅門。
有一次,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高僧正從山谷里挑水。人們注意到,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里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高僧應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可是高僧為什么不把水裝滿呢?
他們不解地問:“高僧,這是什么道理?”
高僧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一味貪多,會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讓他們中的一個人,重新從山谷里打了滿滿的兩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看到這種情景,高僧說:“水灑了,不是還得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
眾人問道:“那么請問高僧,具體該挑多少,怎么估計呢?”
高僧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里畫了一條線。
高僧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于這條線,高于這條線就意味著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就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該定多少呢?”
高僧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眾人若有所悟。
啟迪
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如果找不準底線,一味求多,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小師父,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吧!這和我們俗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于眼前目標的時候,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小和尚思考著,似乎明白了什么。
15 心生的意念不要過重
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個撈魚的攤子。老人向有意撈魚的人提供漁網,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小和尚一時善心大發,他想:“我要把這些魚都撈起來,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撈起魚來,可是,他一連撈碎了三張網,連一條小魚也沒撈到。
小和尚見老人瞇著眼看自己的狼狽相,心中似乎還在暗自竊笑,便不耐煩地說:“施主,你這網子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么能撈得起來呢?”
老人回答說:“小師父,看你也是個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當你心生意念想撈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魚時,你考慮過你手中的漁網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氣地說道:“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啟迪
擁有遠大的理想不是壞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實際能力,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合理定位,適時把握,才能穩妥地達到目標。
16 愛心可以戰勝邪惡
一天,七里禪師正在禪堂的蒲團上打坐,這時,一個強盜突然闖進來,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對著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柜里的錢全部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錢在抽屜里,柜里沒錢。”七里禪師說,“你自己拿去,但要留下一點。寺里的米已經吃光,不留點錢,明天我要挨餓呢!”
那個強盜拿走了所有的錢,在臨出門的時候,七里禪師說:“收到人家的東西,應該說聲謝謝啊!”
“謝謝。”強盜說。他轉回身,心里十分慌亂,這種從來沒有遇到的現象使他失去了意識。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該把全部的錢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錢放回抽屜。
后來,這個強盜被官府捉住。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禪師的寺廟去見禪師。
差役問道:“幾天以前,這個強盜來這里搶過錢嗎?”
“他沒有搶我的錢,是我給他的。”七里禪師說,“他臨走時也說聲謝謝了,就是這樣。”
這個強盜被七里禪師的寬容感動了,只見他咬緊嘴唇,淚流滿面,一聲不響地跟著差役走了。
這個人在服刑期滿之后,便立刻去拜見七里禪師,求禪師收他為弟子。開始,七里禪師并沒有答應。這個人長跪三日,七里禪師終于收留了他。
啟迪
仇恨是不能用來止息仇恨的,如果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以仁愛待人,以善良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那么,即使是再邪惡的心,也能被感動。
17 學會寬恕他人
有一天晚上,慧明禪師正在室內讀書時,突然聽到墻壁上有聲響,猜想可能是個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錢給那鑿墻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鄰室,大聲地說道:“喂!不要把墻壁弄壞,給你些錢就是了。”
小偷一聽,嚇得轉身就逃走了。
慧明禪師以責備的語氣對弟子說道:“你怎么可以大聲吼叫呢?一定是你的聲音太大,把他嚇著了,可憐他連錢也沒有拿到就跑掉了。這么冷的天氣,可能還沒有吃過晚飯,你趕快追上去把錢拿給他。”
弟子沒辦法,只得遵從師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處尋找那個不知躲在哪個角落里的小偷。
有一位安養禪師,有一天半夜睡覺時,小偷潛進來偷竊,把他唯一的一條棉被偷走了。安養沒有辦法,只好把紙張蓋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驚慌之間,被負責巡視的弟子撞見了,慌亂中,他將偷到手的棉被丟在地下。弟子撿到這床師父的棉被,趕緊送回師父的房間。只見安養禪師身上蓋著紙張,縮著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說:“哎呀!這條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嗎?怎么又送回來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東西,趕快!拿去還給他。”
弟子無奈,在師父的百般催促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遠的小偷找到,表明師父的意思,堅持把棉被還給他。小偷受了感動,特地跑回寺院向安養禪師懺悔,并因此皈依,從此改邪歸正。
啟迪
對待犯錯的人,如果能以寬容的心來對待,那他自然會感動,從而反省自己,改正錯誤。反之,如果不依不饒,則可能會讓其自甘墮落。所謂的救人,不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1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平日弘法講經之余,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里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后,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們。他不但沒有責怪弟子,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聽了金代禪師的話,弟子們的心放了下來,也更欽佩禪師的為人。
啟迪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障礙。
啟迪
因此,蘭花的得失,并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19 心懷一顆公正之心
從前,有位養雞場的主人,一直都很討厭沙彌。因為他覺得有太多的沙彌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尤其有些沙彌,滿口仁義道德,私底下卻干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更讓他義憤填膺,咬牙切齒。為了滿足“替天行道”的正義感,養雞場主人時不時地信口散布沙彌的壞話。
有一天,有兩個沙彌上門,說要買只雞。
生意上門,總不好往外推,主人讓他們在偌大的養雞場里挑了半天,沒想到他們卻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禿頭又跛腳的公雞。
主人奇怪得很,便問他們為什么要買這只丑陋難看的病雞。
其中一位沙彌回答:“我們想把這只雞買回去養在寺院里,路過的人看見要問起的話,我們就說這是你的養雞場養出來的雞。”
主人一聽,急了,連忙搖手:“不行不行!你們看看我這養雞場里面的雞,哪一只不是養得漂漂亮亮、肥肥壯壯的,就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愛打架,才會弄成這種丑樣子。你們拿它對外當代表,別人會誤會我的雞都這樣,對我實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沙彌笑嘻嘻地回答:“對呀!少數幾個沙彌行為不檢點,你卻喜歡拿他們來當代表,對我們來說,也同樣太不公平了吧?”
啟迪
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無論是看人還是看事,都要懷有一顆公正的心,絕不能以偏概全,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20 放開胸襟心釋然
禪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兒子,有一次到江戶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隨從。
后來,他與大官的太太兩情相悅,關系十分親密。但紙里終究包不住火,他倆的私情最后還是被發現了。在自衛中,他殺了那位大官,帶著他的太太逃往別處。
他們沒有生活來源,但因為習慣了奢華的生活,后來兩人墮落成賊,而女人的貪得無厭使禪海深惡痛絕,他最終選擇離開了她。
之后,禪海來到很遠的一個寺廟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為了補償他的罪過,他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他知道某處懸巖上面有條道路非常危險,已斷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決心在它下面挖一條隧道,取而代之。
于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眼三十年過去了,一條長達兩千多尺的隧道,終于挖通了。
在禪海完成這條隧道的前兩年,那位大官的兒子已經成為一名劍道高手。他四處尋覓禪海想要報仇。最后,他終于發現了禪海,發誓要將禪海置于死地才肯罷休。
禪海平靜地對他說:“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給你,但是請讓我挖完這條隧道。等到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殺了我。”
于是,這位大官的兒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時間一天天過去,禪海仍在不斷地挖著。一晃又是幾個月,大官的兒子在閑等中感到十分無聊,便開始幫禪海挖掘。就這樣過了一年,他對禪海的堅強意志已經是十分欽佩。
隧道終于挖成了,人們可以從里面安全通過了。
這時,禪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長吁一口氣,說:“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現在請你砍去我的頭吧。”
那位年輕的復仇者滿眼含淚,動情地說道:“你是我的老師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師的頭呢?”
啟迪
一切怨恨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散。人都難免犯錯誤,只要真心悔改,就值得尊重。不必耿耿于懷,放開心胸,一切都會變得坦然。
21 擦亮心鏡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便問道:“你為什么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弟子回答道。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還告訴我們終日坐禪不可以躺臥嗎?”
慧能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禪師接著說道:“禪定,不是要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要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寧靜和極度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就會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凈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就如同明鏡蒙塵,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問道:“那么,該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禪師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心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里愚癡,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勛對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于醒悟。
啟迪
生活中,要保持一顆清凈安定的心很難,因為被種種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讓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對一切。
22 坦然面對過失
這天,天剛破曉,居士抱著一束鮮花和一捧供果,趕到大佛寺上早課。剛踏進大殿,旁邊突然跑出一個人,與居士撞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這人怎么這么粗心,把我的供果全部撞翻了,你看怎么辦?”
這個人聽了,也非常不滿地說道:“撞翻就撞翻,頂多向你道歉,你干嗎這么兇啊?”
居士更是氣憤:“你這是什么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
接著,他們開始互相指責,聲音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經過這里,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些行為都是愚蠢不堪的。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真誠地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舉。”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有很多很多。不要因為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這一片虔誠的心境,不值啊!”
“對不起,禪師!我錯了,我實在太冒失了!”這個人又轉身向居士說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
居士也真誠地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也不該發脾氣,我實在太幼稚了!”
干戈就這樣化解掉了,二人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道理。
啟迪
生活中,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有很多,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破壞自己的心境。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真誠地接受別人的道歉,這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