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余生很貴,別跟“爛情緒”糾纏
- 重遇未知的自己(珍藏版)
- 張德芬
- 2216字
- 2021-04-08 15:04:27
前些日子,我發了一條微博:
兒子從美國飛回來看我,這次他終于良心發現,要我去找對象了。以前他一直擔心我被男人騙(其實是怕瓜分他遺產),但現在看我形單影只這么久,開始心疼我了,建議我去婚戀網站。
我說:不去了。
他說:為什么?
我說:單身男人都喜歡年輕女人,喜歡老女人的不是有目的,就是受不了我的成就,也可能我看不上。
兒子:那你喜歡什么樣的?
我:最重要的是談得來,一定要真心以我為榮,又不想攀附我或是和我競爭比較又自卑的人。我就是公主,他做我的侍衛長就好了(我沉浸在幻想里)……
他突然說:那我去買保險。
我:啊?為啥?
兒子:這樣萬一我有意外,沒有人照顧你,你至少有錢。(兒子啊!你是對男人沒信心還是對你媽沒信心哪?)
這條微博引來各式各樣的留言,我覺得挺好玩的,就給兒子看。
后來他說:“有人說我壞話(其實只是說他太黏媽媽),我不高興,想罵回去。”
他看到自己的反應了,而且沒有被拉跑,只是口頭上埋怨,而且愿意跟我分享,我很欣慰。
我跟他說:“完全陌生的人,不了解你就隨意留言批評你,這樣的人值得你跟他生氣嗎?”
他想想,也覺得不值得。畢竟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要花在對的地方。
我說:“你用這個機會去擴大自己的氣量,讓自己成為內在更為寬廣的人,不就是利用這些人在完善你自己?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敵人變成老師了,讓他們來教會我們一些東西吧!”
被罵、被批評,然后生氣,是很多人的心理模式。如果不去干預這個心理過程,我們會疲于奔命地和那些批評我們的人較勁。
就拿我來說,每天在公眾號后臺、微博、抖音上罵我的人真是不少,如果我認真了,不是早就氣死了。
我把這些人都當成來教導我的老師,讓我的氣量變得更寬,能夠承載更多的東西。我是有心為眾生做事的,不去和那些不能理解的人計較。
我們更深入地看一下這個過程:
如果對方批評你的事情是真的,比如說我兒子挺黏我的,這件事是真的。他生氣的原因就是:在他心里,他也不太接受自己太黏媽媽這件事被別人指出來了,所以不開心。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在批判的聲音,而不是責怪那個外在的人。
如果他說的不是真的,那根本就是無聊說瞎話而已,何必在乎?
但我有經驗,我知道,在被誣陷而自己問心無愧的情況下,我在乎的是批評者背后滿滿的惡意,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如果我愿意去面對自己內心的那份不安全感,也就不會在意別人無端的惡意了。
有一次,兒子跟我說,他和女朋友有一點小的爭執。他去香港看她,但是她剛好有考試沒辦法陪他,于是,他就和其他朋友約了吃晚飯,忘了告訴她。
小女生知道這件事后,就不高興了,嘟囔了幾句,兒子嫌她煩也沒好臉色回應。
我告訴他,親密關系中這樣的小別扭無一不是在討愛。你是男人,你要承擔起責任,告訴她你錯了,忘了知會她,同時說你很愛她,并道歉。
“之后,”我說,“你還可以跟她說,你想要愛,所以你覺得我跟別人去吃飯沒告訴你,是不愛你的表示。可是你用這種方式表達并不好,只會讓我們起爭執,而且最后也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愛。”
我兒子的女友是個很明理的女孩,我相信她能聽進去。我們的時間寶貴得很,一定要用在值得的地方。
因為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你不告訴我就是不愛我),以及無效的表達方式(你讓我失望、感到不被愛,我就生氣,用抱怨的方式告訴你,我不喜歡你這么做),不僅會給兩個人帶來不愉快,還不能達到你真正想達到的目的,這不是浪費時間和能量嗎?
當這個過程、后果非常清晰明了以后,聰明人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其實,要改變這個心理過程非常簡單,我們來追溯一下女孩的感受:“你來香港看我,雖然我忙,但你沒有告訴我就跑去和朋友吃飯,這表示你不愛我、不重視我。”
這個簡單粗暴的理論當然是錯誤的。但是,我們的腦袋為什么會下這樣的結論呢?
因為我們內在有一個“不被愛”的模式,也是一個舊的創傷,它隨時等待機會發作,急切地要找一些事和人來“掛靠”。
所以,這個擺在眼前的機會我不會錯過的,我的創傷立刻被碰觸了,我不被愛,這個多年的舊痛,被你一下子戳中了,我不找你麻煩找誰麻煩?
問題是,這個創傷的源頭不是你的男友,而是你小時候的經歷,可能是你的父母造成的。
一定有一些人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會覺得男友不愛她、不尊重她,當然更不會生氣——這些人是沒有“不被愛”的創傷的人。
當我們看清楚源頭是在自己身上,看清楚問題其實與對方無關的時候,我們可以回到自己內心,去安慰那個被遺棄的孩子,并且告訴他:你的痛苦和眼前這個人無關,而因為你愛他,這個創傷被啟動了,你剛好可以用這個機會去療愈它。
當你看到,他的愛和這個行為毫無關系,而是你的解讀造成了自己的不愉快,你對他的怒氣和責怪就不會這么大了。
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你的伴侶,因為這件事情你內心受到的沖擊和痛苦,你只是在展現你的脆弱,并不真心要兇巴巴地罵人,對方因此也能體會到你那個多年的痛,出言安慰你,讓你對他的愛有信心。
甚至你也可以知道,當初父母的一些舉動讓你感覺自己不被愛,可能也是個誤會。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個性為人做事,哪想得了那么多。
這樣,你多年的舊傷可能就得以撫慰,自己也因此成長了。你贏回了內心的力量,因為你讓那個受傷的孩子看到了真相。
我兒子是非常務實的人,一和他說這些他就懂了。
我很欣慰孩子跟我無話不談,并且愿意聽我說道理。這是他的個性使然,不是我多么會教導孩子。
不過,我在和孩子談話的時候,背后的能量不是推銷、強迫,我也沒有既定的議程(非要他聽我的或一定要他怎么做),所以孩子也樂意聆聽。
人生的智慧,誰不想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