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天下健者豈唯董公”:袁紹的高光時刻

帝都洛陽城內(nèi),司隸校尉袁紹與前將軍董卓雙雄對峙。

這時就可以看出兵權(quán)的重要性,什么三公九卿,如今形同虛設(shè)。誰的拳頭硬,誰才是洛陽城的老大。

首先來看看司隸校尉袁紹。

在東漢末期,司隸校尉的權(quán)力是非常大的,其真實的權(quán)力,甚至在“三公”之上。后人把漢代的司隸校尉與明代的錦衣衛(wèi)相提并論,從官職上看并非頂級,然而“威權(quán)甚重”。袁紹不僅是司隸校尉,在靈帝設(shè)立西園八營時,他就是第二號人物,領(lǐng)中軍校尉。在蹇碩死后,袁紹實際上成為西園八營的統(tǒng)領(lǐng),握有兵權(quán)。

如果沒有董卓半途殺出,袁紹將輕而易舉地控制首都。董卓的身份是前將軍,當初大將軍何進命令他進京,是作為威懾力量,并不是要打打殺殺,所以他沒敢多帶人馬前來。試想,倘若董卓率數(shù)萬人馬向京城挺進,豈非形同謀反嗎?董卓只帶來三千人,憑這么丁點兵力,想控制洛陽,顯然難度很大。

除了董卓與袁紹,洛陽城內(nèi)還有三支武裝力量。

第一支武裝是原大將軍何進的直轄部隊,人數(shù)不少。由于何進已死,這支部隊群龍無首,形同一盤散沙。

另兩支武裝與董卓性質(zhì)一樣,都是奉大將軍何進的命令,從外地入援洛陽。其中一支是騎都尉鮑信從泰山郡招募來的軍隊,有一千多人。鮑信勸袁紹殺掉董卓,以絕后患。此時若袁、鮑兩人聯(lián)手,消滅董卓并非難事。然而袁紹卻遲疑不決,錯失良機。鮑信深知董卓為人,怕遭毒手,索性不辭而別,把軍隊拉回老家泰山郡。

另一支武裝是丁原的并州兵團。丁原是并州刺史,他武藝高強,作戰(zhàn)勇猛,被授予“武猛都尉”。并州兵團是北疆的一支生力軍,有數(shù)千人之多,實力不在董卓之下。丁原麾下有一員虎將,便是神勇無敵的呂布。這支并州兵團,同樣成為董卓的心腹之患。

有袁紹與丁原在,董卓怎能坐大呢?

與袁紹、丁原相比,董卓的政治野心要大得多。他入京師的目的,可不單純是為了誅殺宦官、拯救皇帝,他是為了控制朝廷,把東漢帝國變成他個人的帝國。有野心,就有行動。董卓自知兵力太少,與袁紹、丁原相比毫無優(yōu)勢可言,他靈光一現(xiàn),決定發(fā)動一場心理戰(zhàn)。

董卓擺了一個迷魂陣。

每隔幾天,董卓就把手下的幾千人悄悄運出城,然后再讓他們耀武揚威地進城,搞得鼓聲隆隆,旌旗獵獵,聲勢浩大。所有人都被騙了,以為涼州兵團在源源不斷地進城呢。這么一來,袁紹、丁原更不敢對董卓下手了。董卓憑借狡詐的伎倆,震懾住袁、丁兩人,同時不露聲色地吞并大將軍何進的舊部,從而掙脫均衡的局面,獲得實力上的優(yōu)勢。

緊接著,董卓把矛頭對準丁原的并州兵團。

董卓看似莽夫,卻也有心細的一面。吞并何進舊部后,他在實力上已經(jīng)超過袁紹與丁原,但他仍然小心謹慎,沒有貿(mào)然向袁、丁二人宣戰(zhàn)。他知道袁紹與丁原都是當世豪杰,絕不是軟柿子,既然明爭不行,那就暗斗。

有一個人可以爭取,他就是丁原的部將呂布。

呂布這個人十分勇武,但有一個大弱點,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說,就是“輕狡反復(fù)、唯利是視”,做人沒有原則。

唯利是圖的人,就可以利以誘之。

董卓私下派人與呂布秘密接觸,給他一一分析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其實,跟丁原混與跟董卓混,哪個有前途是一目了然的。丁原是武猛都尉,而董卓是前將軍,在軍界等級上就是不同的;在勤王一事中,丁原無半點功勞,而董卓有迎駕之功;在實力上,董卓更是占了上風。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朝廷實際上已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因此,董卓派人與呂布接觸,實際上是給呂布傳遞了一個信息:跟著我混,保你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呂布怦然心動。

想跟董卓混,得先交個見面禮。呂布果然是忘恩負義、六親不認之人,為了討好董卓,他竟然對丁原痛下殺手,用丁原的項上人頭做了見面禮。丁原一死,呂布就率其部眾,投靠董卓。

董卓略施小計,就除掉一大對手并吞并其部,還得到呂布這員虎將,可謂是一箭雙雕。京城洛陽內(nèi)的四大武裝力量,董卓已據(jù)有其中三個,徒留袁紹孤掌難鳴。

玩政治,董卓是高手。

他能贏,是因為他不按常理出牌。

董卓已是羽翼豐滿,足以將朝廷捏在手心。他找了個借口,迫使司空劉弘辭職,自己擔任司空,躥居“三公”之列。

此時朝廷沒有大將軍,“三公”已是位極人臣,董卓該滿足了吧?

不!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難不成他想自立為皇帝?

董卓沒那么笨。

固然,他可以把小皇帝拉下馬,黃袍加身,過過皇帝癮。可是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會自取滅亡。從前漢到后漢,兩漢歷經(jīng)四百多年風風雨雨,帝國政權(quán)根基甚深,不是一時半刻能拔得掉的。董卓雖然蠻橫,卻能清楚地看到這點。那么他想干什么呢?

他想的是,雖然自己不能當皇帝,但可以躲在皇帝背后當太上皇啊,把皇帝像木偶那樣操縱在手心,挾天子以號令四方,豈不快哉!

只是如今那位小皇帝劉辯,董卓橫豎看他不順眼。

當初董卓率軍迎駕,小皇帝劉辯居然嚇哭了,一點君主的威嚴也沒有。出生于西疆的董卓性格粗野,崇尚武力,對怯懦軟弱者有一種天然的反感,他認為劉辯根本不配當皇帝。于是一個念頭跳進董卓腦袋里:廢除小皇帝劉辯。

當然,董卓想廢黜皇帝,除了他對劉辯印象不好之外,還有更深的一層用意。其真實意圖,是要通過廢立皇帝,樹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權(quán)威。不然的話,他頂多就是個迎回皇帝的將軍,這能有什么政治資本呢?可是廢掉劉辯,立一個新皇帝,就不一樣了,那就是國家柱石、朝廷首勛。

對董卓來說,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最大的絆腳石就是袁紹。

袁紹是司隸校尉,皇城之內(nèi)大大小小的官,他都有權(quán)管。更重要的是,袁紹手握兵權(quán)。董卓廢立皇帝之前,先去找了袁紹。

兩大巨頭面對面坐下,董卓捋了捋胡須,有些傲慢地說:“皇帝理應(yīng)由賢明者擔任。每每念及靈帝的所作所為,我都感到憤恨。依我的觀察,皇弟劉協(xié)似乎還不錯,我打算立他為皇帝,應(yīng)該比現(xiàn)在這個皇帝要強吧。不過劉協(xié)還只是個小孩子,究竟是有大智慧呢,還是只有小聰明,這個還不好說。要是連他都不行,我看劉氏江山也到此為止了。”

這種話,可謂是大逆不道之言。董卓毫不在乎——現(xiàn)在劉氏還能坐在皇帝寶座上,還不是老子在替你撐腰嗎?

此時袁紹一定后悔沒聽鮑信的話,當初就應(yīng)該先下手為強,鏟除董卓這個虎狼之徒。如今,面對董卓咄咄逼人的氣焰,袁紹略顯底氣不足,只得耐著性子講道理:“兩漢延續(xù)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四百年的時間,朝廷恩澤廣布,百姓擁戴。如今皇帝雖然年幼,可是沒有什么劣跡。倘若將軍廢嫡立庶,怕是沒人會同意這樣做。”

這話董卓可不愛聽,他手按刀柄,呵斥道:“你小子敢這樣跟我爭辯?天下大事都操控在我董卓手中,我欲廢立,誰敢不從?難道說我董卓的刀不夠鋒利嗎?”(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你看看董卓這個架勢,很霸氣,頗能給對方一種強大的壓迫感。

袁紹也不是吃素的——董卓的刀拔得,他的刀拔不得?他立馬拔出腰間的佩刀,奮然道:“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兩人都操起家伙了。

對董卓來說,拔刀是威懾;對袁紹來說,拔刀是不示弱。

刀是拔出來了,但誰也沒有往對方身上砍去。

董卓雖然猖狂,也沒猖狂到一刀砍倒袁紹的地步。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在京城是名門望族,根基深厚。袁紹、袁術(shù)都有兵權(quán)在手,這一刀,不能輕易出手。

袁紹拔刀則是一時激憤,是熱血男人的血性使然,但這一刀能刺下去嗎?在穩(wěn)占上風時,他都不敢對董卓下手,何況處于下風。當然,刀拔出來也有點用,至少董卓怔了一下。就在董卓這一怔之下,袁紹識相地飄然而去,大步流星地邁出大門。

不妥協(xié)就是結(jié)仇,政治上沒有中庸之道。

回到家后,袁紹左思右想,如今董卓已是一手遮天,憑自己的力量,實在無法阻止他為所欲為。正面對抗的良機已不復(fù)存在,京城怕是待不下去了,為今之計,走為上策。想到這里,他匆匆收拾細軟,出了洛陽東門,把司隸校尉的印綬掛在城門上,直奔冀州去了。

袁紹一走,京城之內(nèi)再無可約束董卓的人。

此時的董卓已儼然成了太上皇,他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說:“皇帝暗弱,不能奉宗廟安社稷,得換個人。我打算學(xué)學(xué)伊尹、霍光,廢黜皇帝,改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皇帝。”

此議一出,公卿駭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吭聲,沒人敢強出頭。只有一人例外,此人便是劉備的老師、尚書盧植。盧植的觀點與袁紹一樣,他認為皇帝還小,又沒有什么失德之舉,不宜廢黜。

董卓一聽,勃然大怒,他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拂袖便走。

祭酒蔡邕、議郎彭伯看出董卓目光中的殺氣,知道他已對盧植動了殺心,便去為盧植說情:“盧植是名滿天下的大學(xué)問家,備受尊敬,若是殺了他,定會引起天下騷動。”這話說中了董卓的顧慮,對于盧植這樣的名士,董卓實際上存有拉攏之意,并不想趕盡殺絕。他怒氣稍消,但心頭這口氣實在不出不快,還是一意孤行地把盧植撤職了。

雖然盧植僥幸保住性命,但誰也不知道董卓會不會反悔。好漢不吃眼前虧,逃出洛陽才是硬道理。盧植順水推舟告病還鄉(xiāng),逃離京城,躲到上谷隱居去了。

敢跟董卓拍桌子的人都逃了,這下子沒人反對了。

董卓還得走走過場,他把廢立皇帝的計劃交給太傅袁隗過目。袁隗是袁紹的叔父,他是個軟腳蝦,當即舉雙手表示贊成。

一切水到渠成。

董卓強迫何太后下詔廢黜劉辯,改立劉協(xié)為皇帝。何太后是劉辯的生母,豈能不痛哭流涕?但也只得照辦了。看到何太后淚眼潸潸的樣子,董卓很不耐煩,便把她軟禁到永安宮,過了幾天,又用毒酒將其毒死。一個連皇帝都敢廢,太后都敢殺的人,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呢?

年僅八歲的劉協(xié)被推到天子寶座上,這就是漢獻帝。只是皇帝寶座坐起來不太舒服,因為董卓令他如坐針氈。

董卓不是個謙虛的人。廢立皇帝后,董卓自領(lǐng)太尉之職,為“三公”之首,前將軍的頭銜繼續(xù)保留,封了個“郿(méi)侯”。他還覺得不過癮,不久后,又把自己升為“相國”。在常設(shè)官職中,“三公”不是最大的嗎?怎么又冒出個相國呢?原來自西漢以來,只有過一個相國,他就是開國名臣蕭何。蕭何死了后,就沒有相國了。在董卓看來,太尉這個官還不夠特別,靈帝后期每隔幾個月就換個太尉,不值錢了。所以他翻箱倒柜,從史書中找出“相國”二字,戴在自己頭上。

相國不僅特別,還擁有三個特權(quán):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就是說拜見皇帝時,禮官只呼其官職,不直呼其名,比如說,以前要喊“宣太尉董卓上殿”,現(xiàn)在則稱“宣相國入殿”,以示尊崇;入朝不趨,就是上朝時,不必像其他官員小步快走,可以大搖大擺,趾高氣揚;劍履上殿,是指可以佩著寶劍上殿。

董卓骨子里就是個野蠻人,很快,帝國首都成為野蠻人的天堂。

董卓帶來的涼州兵在首都公開搶掠,幾乎無惡不作。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貴族,進了門就搶,更別提一般人家了,搶了錢財搶女人。整個都城幾乎成了地獄,人人自危。可以說,董卓已經(jīng)把國家玩弄于掌心。可他也很警覺。有一回,一個侍御史見董卓時,忘了解下佩劍,董卓二話沒說,操起一把大鐵錘,把侍御史的腦袋給砸爛了。

東漢歷史上有許多權(quán)臣,比如竇憲、梁冀等,他們的暴行與董卓都沒得比。董卓本來只是朝廷派往前線的一員大將,地位甚至在皇甫嵩之下。他靠著投機倒把,居然奇跡般地掌握國家大權(quán),這里面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比如說,要不是靈帝暴死,他怎么敢從涼州拉走一大幫部隊呢?要不是何進失策,他怎么有機會向洛陽進軍呢?要不是宦官殺何進發(fā)動政變,他怎么可能進都城呢?要不是袁紹疏忽,他怎么有機會吞并何進與丁原的部隊而一股獨大呢?

我們讀歷史時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偶然事件往往會對歷史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像帕斯卡的一句名言:“要是克里奧帕特拉的鼻子短一點,歷史就會改寫。”

有一首閩南語歌曲叫《愛拼才會贏》,對董卓來說,是“愛賭才會贏”。

董卓賭贏了。他把持著國家中樞,全國武裝力量及財政大權(quán)悉數(shù)落入他的手中。據(jù)說有一次他仔細端詳著鏡子,對門客們說:“我的相貌是最尊貴的,沒有人能超過我。”看來他還學(xué)過一些相術(shù),只是這種吹噓的話,大多是門客對主人的溜須拍馬,絕少是主人對門客的自夸。

得到權(quán)力的人,對潛在的威脅總是很擔心,在董卓看來,誰的威脅最大呢?

前司隸校尉袁紹。

袁紹家族勢力大,袁氏的親信、門徒遍布天下。董卓打算發(fā)一道通緝令,緝拿袁紹。這時有人跟他說,您別把袁紹給逼急了,逼急了他一定會召集天下豪杰起兵跟您對抗,不如給他個太守當當,袁紹一定會感激您的。

這話聽起來有點道理,董卓便改了主意,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還任命袁術(shù)為后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這分明是收買人心嘛。袁術(shù)與曹操心里都明白,跟著董卓混,準沒好下場,還是遠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為妙。

袁術(shù)跑了,帶著后將軍的大印逃往南陽。

緊接著,曹操也棄職而逃。

短短的幾個月里,帝國首都洛陽幾經(jīng)折騰。先是宦官殺了何進,而后袁紹血洗宮廷,接下來董卓入京,刺死丁原、逼走袁紹,廢立皇帝,大權(quán)獨攬。在這段動蕩不安的日子里,曹操都做什么了呢?

他什么也沒做,只是冷眼旁觀,十分低調(diào)。

隱居數(shù)年后復(fù)出,曹操比以前更加成熟,不似當年那么鋒芒畢露。他認識到有些事既然不可為,不妨?xí)呵译[忍,靜觀其變。在董卓與袁紹之爭中,他既不站在董卓一邊,也不站在袁紹一邊,保持中立。

董卓擅權(quán)后,暴虐無度,為所欲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對此,曹操的判斷是:此時朝廷日衰,政令難出洛陽,舉國動蕩,暴動紛起,州郡的軍事力量興起,改變了光武帝以來地方武裝薄弱的局面。州牧、郡守擁兵自重,軍閥割據(jù)初露端倪。在這種情況下,董卓雖操縱政府,勢力亦不過局限于帝都,加之廢立皇帝,獨攬大權(quán),暴虐無度,實是自取滅亡。

既然看清董卓必將失敗,曹操就不可能跟著他混,他果斷地扔了驍騎校尉的信印,逃出京師。董卓得悉曹操逃跑的消息后,大為震怒,向全國發(fā)文通緝曹操。

曹操打算逃回老家。為掩人耳目,他只得改名換姓,不敢走大道,只走小路。幾天下來,風塵仆仆,饑腸轆轆,正好行經(jīng)故人呂伯奢之家,便前去投宿。不巧呂伯奢并不在家,他的兒子們見曹操乃是父親故友,便留他過夜。然而,就是這天夜晚,留下一樁千古難解的疑案:讓呂家?guī)自鉁玳T的血案。

這件事?lián)渌访噪x,難辨真相。

一種說法是,呂伯奢的兒子伙同賓客見曹操身上有些銀兩,財迷心竅,動了劫財之心,要搶曹操的馬匹及財物,曹操奮起反擊,手刃數(shù)人。按這種說法,曹操殺人乃是不得已之下的自衛(wèi),因為一旦馬匹錢財被搶走,他就死路一條了。

另一種說法是,呂伯奢的兒子們要盛情款待曹操,廚房里忙個不停,叮叮當當響。曹操正在被董卓通緝,疑鬼疑神,以為呂家人想暗算他,故而先下手為強,當晚血洗呂家,殺八人后逃走,還留下一句狠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后來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采用了后一種說法。

究竟是自衛(wèi)還是誤殺呢?這其中的真相,陳壽寫《三國志》時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說兩千年后的我們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殺了人,而且殺了好幾個,殺完人后跑了。

從洛陽到譙縣,一路上充滿危險。朝廷下達的通緝令已到各郡縣,曹操雖小心翼翼地避開大道,仍是防不勝防。

曹操行經(jīng)中牟時,當?shù)匾粋€亭長覺得他鬼鬼祟祟的,就把他抓到縣衙。此時縣衙已經(jīng)接到朝廷的通緝令,倘若他被認出是曹操,勢必要被押送回洛陽。縣令聽說亭長抓到行蹤可疑之人,派了一名功曹前去審理。該功曹見到曹操,立刻就認出此人正是朝廷布告懸賞緝拿的罪犯。按理說,曹操難逃此劫,可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功曹只是看了曹操一眼,并沒有吭聲。他向縣令報告說,所抓之人,只不過是個平常的過路人。縣令一聽只是個路人,就把曹操給放了。

這名功曹為什么不抓曹操領(lǐng)賞呢?

我想大概是他對曹操不畏強權(quán)的英雄之舉有欽佩之心——如今天下大亂,像曹操這樣有魄力、敢作敢為的人,必定會成為光芒四射的豪杰,他怎么能把這樣的人抓了向朝廷領(lǐng)賞呢?

由于功曹暗中相助,曹操躲過一劫,安全返回家鄉(xiāng)譙縣。

曹操是個實干家,董卓要抓他,他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如今天下大亂,有兵就是草頭王,曹家三代榮華富貴,積累的錢財不在少數(shù)。曹操決心變賣家財,在陳留郡招兵買馬。這年頭,只要肯花錢,要招募一支軍隊并不難,戰(zhàn)亂令無數(shù)人窮困潦倒,參加軍隊至少還有一碗飯可吃,總比餓死強。

就這樣,曹操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

與此同時,關(guān)東反董卓聯(lián)盟也在悄然孕育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日照市| 醴陵市| 宝丰县| 道孚县| 旬阳县| 通道| 中西区| 霍城县| 甘泉县| 华宁县| 罗甸县| 尤溪县| 津南区| 白朗县| 庆安县| 台中县| 茌平县| 和林格尔县| 四子王旗| 麻阳| 赤峰市| 安乡县| 吉木萨尔县| 郑州市| 泰安市| 保定市| 化德县| 霍山县| 齐河县| 邓州市| 黄骅市| 麻阳| 黑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漳州市| 贞丰县| 永泰县| 灵璧县| 明星|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