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 醉罷君山
- 5277字
- 2021-03-29 17:37:47
董卓入洛陽:請神容易送神難
在力主誅殺宦官的大臣里,袁紹是最堅決的一個。
袁紹出身于名門望族,其家族四世三公,顯赫一時。袁紹年輕時,在思想上深受清流黨人的影響,乃是一名進步青年。后來宦官勢力掀起“黨錮之獄”,黨人領(lǐng)袖竇武、陳蕃、李膺等人相繼被殺,沒死的黨人也被剝奪政治權(quán)利。在白色恐怖的政治環(huán)境下,袁紹仍然堅持在暗地里與黨人相往來。
當時清流黨有一個重要人物叫何颙(yóng),他在“黨錮之獄”大興時遭到追殺,只得隱姓埋名,藏匿于汝南一地。袁紹十分仰慕何颙,甘愿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冒著巨大的風險幫助何颙。何颙經(jīng)常潛入洛陽城內(nèi),與袁紹一起商量援救其他黨人的計劃。在兩人的努力下,許多黨人在黨錮恐怖時代得以保全性命。
作為豪門公子,袁紹身上有豪俠之氣,他禮賢下士,廣交朋友,不論對方富貴或貧賤,他都一視同仁。他是一個頗有魅力的人,史書稱他“有姿貌威容”,加上其顯赫的家族背景,故而賓客士人“莫不爭赴其庭”。
袁紹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宦官們的提防與不滿,大太監(jiān)趙忠曾經(jīng)這樣說:“袁本初(袁紹的字)沽名釣譽,又豢養(yǎng)一幫死士,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趙忠的話傳到袁紹的叔父、時任太傅的袁隗耳中,他把自己的侄兒喚來教訓(xùn)了一頓,警告他別得罪宦官,以免讓袁氏家族遭殃。
袁紹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理會叔父的勸告。
知道了袁紹早年的事跡,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如此厭惡宦官。在他看來,宦官就是一群禍國殃民的奴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諫大將軍何進,無奈何進柔懦寡斷,把簡單的事情搞復(fù)雜了,反倒賠了一條性命。
何進死后,以趙忠、張讓為首的宦官們情知大禍臨頭,仍抱著一絲僥幸的心態(tài),劫持小皇帝與太后作為人質(zhì),妄想以矯詔的方式自救,他們假傳圣旨,宣布罷免袁紹、王允兩人的職務(wù)。
可是這道假圣旨一點作用也沒有。
司隸校尉袁紹聽到宮廷政變的消息,立即宣布首都戒嚴,接著派弟弟袁術(shù)、尚書盧植拉來一支部隊攻打皇宮。
一場好戲開演了。
袁術(shù)率一支軍隊殺向皇宮。只見宮門緊閉,大門還挺結(jié)實的,任由刀砍斧劈也打不開。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袁術(shù)一想,夜長夢多,不可久拖,便下令放火燒門。木制的大門被焚毀了,士兵們一擁而入。
宦官們怎么打得贏呢?他們只得劫持著太后、小皇帝往北宮撤,撤退途中路過一個亭閣時,亭下傳來一陣廝殺聲,何太后放眼看去,正好看到殺入宮中的盧植,她趁宦官沒留神,一咬牙,從亭閣縱身躍下,僥幸未死,被盧植救起。
與此同時,袁紹也親率一支軍隊,殺向北宮。
大宦官趙忠年齡老邁,腿腳不靈便,不如小太監(jiān)跑得快,落在后頭。他走到朱雀門時,被袁紹撞個正著。當年袁紹廣交豪杰義士,趙忠十分不滿,還放言威脅過袁紹,故而在所有宦官中,袁紹對趙忠最厭惡。此刻兩人一照面,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年邁的趙忠已無縛雞之力,束手就擒,袁紹絲毫不手軟,拔出佩刀,將其一刀兩斷,以泄心頭之恨。
這時的皇宮已是亂成一鍋粥。
袁紹下令,在整個皇宮范圍內(nèi)搜捕宦官。只要是太監(jiān),不論老少,格殺勿論。可是宦官不太好認,腦門上也沒寫著“宦官”二字,最后大家想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看到?jīng)]胡子的男人就殺。這一殺,就殺了兩千多人。皇宮之內(nèi)血流成河,有些倒霉的官吏差役,因為沒留胡子,也被當作太監(jiān)給殺了。
就在這亂哄哄的局面中,有人注意到:怎么翻遍整座皇宮,都沒見到小皇帝的身影?
原來,就在皇宮大屠殺發(fā)生的同時,張讓等人已經(jīng)憑著對宮中地形的熟悉,挾持著小皇帝逃出宮去了。一同被劫持的人還有皇帝的弟弟陳留王劉協(xié)。他們出了洛陽城北門,一直逃到黃河邊上的小平津。
說實話,誰也沒把小皇帝當回事。
袁紹不去追,袁術(shù)也不去追,只有尚書盧植比較盡力,帶著閔貢等一幫人,一直追到黃河邊上。一行人遠遠地望見張讓與小皇帝劉辯,閔貢沖著張讓大喝道:“你再不自行了斷,我就親手殺了你!”說完后拔出佩劍,沖上前去,格殺數(shù)名宦官。
張讓嚇得不輕,他知道自己沒戲了,便向小皇帝磕頭說:“臣等死了,陛下自愛。”說完,他“撲通”一聲,跳入黃河。就這樣,曾經(jīng)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張常侍,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盧植、閔貢兩人扶著小皇帝劉辯、皇弟劉協(xié),往京城的方向走。
天色暗下來了,這荒郊野嶺的,也不能逗留,眾人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到了半夜,沒有月光,伸手不見五指,大家也不熟悉道路,只能靠著螢火蟲微弱的光,勉強看得到腳底的小路。就這樣走了約數(shù)里,方才看到一戶人家,弄到了一輛板車,盧植讓皇帝坐上去,大家在背后推。
總算挨了一個晚上,天亮了。
盧植心想,皇帝也不能這樣寒磣地回去吧,總得要有人迎接才行。他先走一步,去通知首都政府官員前來護駕迎接。
閔貢弄來兩匹馬,讓小皇帝騎一匹,他與皇弟劉協(xié)騎另一匹。慢慢地,有一些官員聞訊趕來,帶來了馬車以及吃的東西,小皇帝總算喘了口氣。行至北邙山時,突然前方馬蹄聲起,塵土沖天,旌旗蔽日,一大幫人馬浩浩蕩蕩地直沖過來。這可把小皇帝劉辯嚇得面如土色,哭出聲來。
這隊人馬直沖到皇帝跟前才停下,接著從中走出一個人。這個人長得很有特點,個頭很大,腰粗體肥,一身戎裝打扮,臉上掛著一股傲慢之氣。此人正是前將軍董卓。
董卓為什么會突然出現(xiàn)在這里?
這件事說來話長。
話說董卓跟隨左將軍皇甫嵩大破王國的反政府軍,戰(zhàn)爭是勝利了,董卓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功勞全讓皇甫嵩給占了。論行軍打仗,兵法謀略,董卓遠遠不及皇甫嵩。可若要論政治野心與權(quán)術(shù),皇甫嵩遠遠不及董卓。
縱觀中國歷史,有許多高明的將領(lǐng),在戰(zhàn)場上謀略層出不窮,在政壇上卻一敗涂地。比如李牧、白起、韓信、周亞夫等,他們在戰(zhàn)場上神勇無敵、智謀過人,在政治上卻不高明。也有另一類人,打仗未必是強項,玩政治權(quán)術(shù)卻出神入化。皇甫嵩屬于前者,而董卓則屬于后者。
董卓把這個時代看透了。
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握有兵權(quán)才是硬道理。
比如說盤踞涼州的韓遂、馬騰,擁有十萬精兵,割地自雄,朝廷根本沒有能力剿滅。這就叫作實力。若沒有實力,就算你身居“三公”顯位,也會輕而易舉被打倒在地。只要擁有精兵猛將,皇帝也得讓你三分。特別是在西北這個地方,董卓奮斗了二三十年,根基相當深厚,這里就是他的老巢,就是他的根據(jù)地。
當時朝廷里有不少大臣看董卓不順眼,覺得這個人過于囂張,目中無人,讓他執(zhí)掌兵權(quán),無異于養(yǎng)虎為患。漢靈帝之所以器重董卓,乃是因為董卓在西北羌胡部落中威望頗高,有董卓在,先零羌的叛亂不至于蔓延到其他羌人部落。不過在陳倉戰(zhàn)役后,韓遂、馬騰爭權(quán)逐利,涼州叛亂集團勢力大衰,已經(jīng)難以威脅到長安、洛陽了。在這種情況下,漢靈帝自然不愿意再把這頭老虎養(yǎng)在外面,于是下了一紙詔書,召董卓入京,讓他擔任少府之職。
董卓接到詔令,勃然大怒:他娘的,這不是要削老子兵權(quán)嗎?
這里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董卓兵團的人員構(gòu)成。
董卓與皇甫嵩的軍隊,都是東漢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東漢的精銳部隊多集中于邊疆,而在邊疆的駐軍中,又以西北軍最為精銳,這是因為東漢帝國一百多年的邊疆戰(zhàn)爭,多數(shù)爆發(fā)在西北。東漢時代奉行“以夷制夷”的戰(zhàn)略,故而在西北軍中,有許多驍悍善戰(zhàn)的羌胡騎兵。
對這道調(diào)令,董卓的回答是:不!
理由呢?
董卓的理由實屬夸張,他說:“我手下這些將士,多來自湟中,其中還有許多羌胡騎兵。我接到詔令后,打算動身返京,豈料被士兵拖住不放,他們稱政府不發(fā)放糧餉,家人饑寒交迫,沒法過日子。羌胡人狼犬習(xí)性,微臣也無法制止他們,只能暫且逗留,加以安撫。有什么新的情況,我會及時向朝廷稟報。”
此言一出,靈帝傻眼了。
董將軍把自己描繪得像一個受害者,仿佛被一群士兵挾持似的。
明明知道董卓裝神弄鬼,朝廷卻束手無策。
過了段時間,漢靈帝病重,眼看時日無多。別看他是個昏君,畢竟當了那么多年的皇帝,防人之心是很強的。皇帝始終覺得董卓是心腹大患,在手握重兵的將領(lǐng)中,就屬董卓最跋扈囂張,經(jīng)常頂撞上級,違抗命令,不削董卓兵權(quán),皇帝死了也不安心。
既然董卓不想到朝廷當官,就讓他當封疆大吏吧。
于是皇帝下旨,把董卓提拔為并州牧。
并州牧是什么官呢?
并州牧以前叫并州刺史。
在東漢時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州,每個州下面有若干郡,其中京師稱為司隸,不設(shè)刺史,設(shè)司隸校尉,其余十二州均設(shè)刺史。起初刺史只是監(jiān)察官,到了東漢末年,由于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戰(zhàn)爭范圍不斷擴大,刺史的職權(quán)也不斷擴大。真正的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公元188年,即漢靈帝去世的前一年。當時在朝廷擔任太常的劉焉見天下紛爭,自己想擁兵割據(jù),便向皇帝提出:“由于四方賊寇紛起,刺史的權(quán)力太輕,不能有效地約束地方,應(yīng)當改置為州牧,選用有聲望的朝廷重臣擔任。”皇帝批準了此項提議,由劉焉出任益州牧、黃琬出任豫州牧、劉虞出任幽州牧。
至此,州牧實際上成為一州的軍政長官,權(quán)力比刺史要大得多。
如今為了削董卓兵權(quán),靈帝開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條件:并州牧。
不過皇帝還有一個附加條件:董卓必須把自己的軍隊交給左將軍皇甫嵩。
此時的董卓看得更清楚了,朝廷就是千方百計要奪自己的兵權(quán)。
作為一名將軍,有軍隊在手,才有價值,沒有了軍隊,他就什么也不是。狡詐的董卓既對并州牧垂涎欲滴,同時也不想放棄兵權(quán),他便奏報朝廷說:“我手下這些將士,跟隨我十幾年了,與我情同家人。他們都感念恩德,希望為我效死沙場。請準許我把他們帶到并州,效力邊陲。”
看到?jīng)]有,董卓官也要,兵也要,可謂是老奸巨猾。
可以說,董卓是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了。
那這位西北梟雄有沒有害怕誰呢?
有。
他只怕一個人:皇甫嵩。
皇甫嵩手握重兵,是當時唯一可以節(jié)制董卓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韜略上要遠勝過董卓。
然而,決勝并非只在戰(zhàn)場。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對董卓的驕橫很看不慣,他勸皇甫嵩先下手為強,他說:“全國的精銳部隊,都掌握在您與董卓兩人手中。朝廷要董卓交出兵權(quán),他卻百般推托,這不明擺著是想造反嗎?董卓這個人,性情殘暴,不能服眾,您是主帥,應(yīng)該發(fā)兵討伐他。這樣做,既是為朝廷解除后患,又是為天下除害。”
皇甫嵩沒同意。論打仗,他是一流的,論搞政治陰謀,他搞不來。他只是淡淡地說:“董卓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固然有罪,可是擅自殺死朝廷委派的將軍,那也是危險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寫份奏章,上報給朝廷吧。”
收到皇甫嵩的奏章,漢靈帝下詔斥責董卓,責令他即刻前往并州上任。
這一回想必董卓要黔驢計窮了吧?
然而歷史常會發(fā)生意料之外的事——漢靈帝駕崩了。
皇帝一死,意味著京師即將迎來動蕩。在這一點上,董卓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他預(yù)感到政權(quán)過渡不會一帆風順,便罔顧朝廷的責備,率軍返回黃河以東,密切關(guān)注洛陽政局的變化。
抗詔可不是一般的罪,董卓是在豪賭。
可是,他賭贏了。
大將軍何進為了剪除宦官勢力,不惜把外地的軍隊調(diào)入京師。
可巧的是,董卓的這支精銳部隊就在離洛陽不遠的地方,何進馬上命令董卓部隊向京城進軍。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董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只要他進了京城,憑他的力量,足以把朝廷捏在手中。他毫不遲疑,點兵三千,馬上開拔,還寫了一折義正詞嚴的奏折,奏請誅殺中常侍張讓等宦官。
對于董卓這個人,不少人有清醒的認識,覺得他有野心,一旦讓他帶兵入京城,恐怕兇多吉少。侍御史鄭泰、尚書盧植等人都警告何進,不能讓董卓進京,頂多讓他在洛陽城外圍壯壯聲勢就行了。何進本來就沒有什么主見,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聽了鄭泰、盧植的話后,便派人持著皇帝的詔書,讓董卓在城外待著。董卓沒有辦法,只好在西郊夕陽亭一帶安營扎寨。
眼看帝都就在眼前,自己卻只能待在城外,董卓心里很失落。
好吧,那就靜觀其變吧。
京城內(nèi),大將軍何進終究沒能控制住局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此后袁紹、袁術(shù)率軍攻打皇宮,放火燒宮門,一時間火光沖天,數(shù)十里外都看得到大火。董卓也瞧見了,他猜想京城一定發(fā)生了大事,于是連夜集合軍隊,向洛陽城挺進。天亮的時候,董卓已到城西,經(jīng)過一番打聽,得知袁紹等人忙著在宮中屠殺宦官,而小皇帝被拐到了北郊,現(xiàn)在正在返回的途中。
聽到這里,董卓不禁笑了。
笑什么呢?
他笑袁紹太沒智慧,只顧殺宦官,卻不知迎回皇帝會有怎樣的政治影響。
董卓馬上率領(lǐng)部眾趕往北郊迎駕,于是便有了先前的一幕——一大幫人奔涌而來,個個兇神惡煞,把小皇帝嚇得屁滾尿流。一些侍臣擺起架子,沖董卓喝道:“有詔止兵。”就是說,你的軍隊不能在這里嚇皇帝,站一邊去。
這種話嚇唬一般人還可以,怎么鎮(zhèn)得住董卓呢?
董卓大怒,雙目一張,大聲呵斥道:“諸公都是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令皇帝流亡在外,該當何罪?我董卓前來迎駕,反倒要被你們這幫人禁阻嗎?”
這話一出,那幫大臣們只能低頭不語,滿臉通紅。
全身戎裝的董卓大大咧咧地上前向小皇帝請安,劉辯驚魂未定,半晌說不出話,結(jié)結(jié)巴巴。倒是皇弟劉協(xié)說話得體,把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都講述得清清楚楚。董卓聽完后,心里盤算:劉辯怎么回事嘛,話也講不清,當什么皇帝!還是口齒伶俐的劉協(xié)看起來更順眼。
把皇帝送回京城后,董卓就賴著不走了。
何進的部將、騎都尉鮑信認為董卓大張旗鼓進京,必有異志,他對袁紹說:“如果不除掉董卓,日后必定被他控制。不如趁著他新來乍到,立足未穩(wěn),先下手為強,把他抓起來。”
話雖如此,袁紹還是有點怕董卓,因為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個個都非常強悍。
這次董卓帶來了多少人呢?其實也不多,只有三千人。
有沒有后續(xù)部隊呢?袁紹不清楚,沒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