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把家庭里的愛找出來

前些天我在修一個弄壞了的東西。我先生眼見不可能修好,就問我為何還要浪費時間,他說直接丟掉,換個新的就好。我不喜歡他在一旁說風涼話的態(tài)度,就說:“不用你管。”他說:“如果你能弄好,我就叫你一聲‘娘’。”我?guī)缀鯒l件反射地回說:“誰愛當娘啊!我知道你這人對老婆最好,對娘、對爹、對女兒、對兒子都沒對老婆好,我還是當你老婆吧。”說完,我忽然明白過來,在現(xiàn)在這個世道,父母最難當!雖然如此,當父母的還是初衷不改,不管怎樣也要把最好的給孩子。這本書要說的就是,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當稱職的父母,才能將我們的愛表達得讓我們和孩子都覺得舒服。

說起父母難當,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很有能力,能將一只平常的豬養(yǎng)成樣樣指標都最棒的冠軍豬。于是很多人前來采訪,想知道他是如何養(yǎng)豬的。他說他天天給豬吃龍蝦鮑魚。這個回答備受批評,許多人指責他:好多人還在忍饑挨餓,而你竟然為一只豬這樣浪費。第二年,他依然得到了冠軍,依舊有一堆采訪。這一次他改了說法,稱自己都是利用廚房的剩菜剩飯來養(yǎng)豬而已。結(jié)果別人認為他虐待一只冠軍豬。到了第三年,冠軍還是非他莫屬。這一次接受采訪,他說他的秘方是每天給豬100元,豬愛吃什么就自己去買。這個故事不就是為人父母“吃力不討好”的心情寫照!

我的專長——把愛找出來

我一直都在做家庭親情方面的研究,而且也一直在做家庭咨詢與家族治療的工作,因此我有一堆說不完的親情故事,甚至還練就了一門不凡的功夫——幫人家把家人的愛找出來。有人會問,“把愛找回來”和“把愛找出來”有何不同?這真是個好問題。把愛找回來,是說愛失去了,所以要把愛找回來。而我堅信愛,尤其家庭里的愛,一直都在,從來沒有失去過,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把家人的愛找出來”。

說到這里,我先講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爸爸的故事。一般而言,父母總會想著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無論是孩子的現(xiàn)在還是未來,父母都想給孩子安排一條最安穩(wěn)的道路,讓孩子面對最少的傷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孩子是一個個體,會有自己的感受,想要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這讓父母常常覺得:“我都是為你好,你怎么就不懂呢?”應該說,兩代人的想法確實存在著落差,但誰能知道,這落差交織出多少愛的遺憾!

“根和翅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我認識一位醫(yī)生朋友,是個傳奇人物。18年前,他曾得過喉癌,經(jīng)過一系列治療后,雖然癌癥被治愈,他的臉色卻變得暗沉,面部形狀兩邊不對稱,看起來怪異。但這些都無損于他的醫(yī)術,很多人都很信賴他,會找他治療。

這位朋友其實是個很有毅力的人,當年考大學時,他曾立定志向要考取一所著名的醫(yī)科大學。然而分數(shù)公布后,他雖然能上大學,卻上不了他心儀的大學,于是他毅然決定重考。然而這樣連續(xù)考了三年,三次卻都同自己的理想擦肩而過,他這才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上了一所沒有名氣的醫(yī)學院。畢業(yè)后當了醫(yī)生,他刻苦鉆研醫(yī)術,期間又憑借強大的毅力戰(zhàn)勝了癌癥。

但他的心結(jié)好像一直沒有打開,他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替自己圓夢,他認為那對孩子也是最好的,他也認真教育孩子朝這個目標努力。他的兒子很爭氣,第一年就考上了那所著名的醫(yī)科學校,算是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為此他十分高興。可是,兒子畢業(yè)的那一天,卻跟他說:“爸爸,這是你要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我已經(jīng)把你的心愿完成了,請不要再來跟我討要恩情。從今天起,我將成為我自己。”

“我將成為我自己”是多么令人震驚的話啊!后來這孩子并沒有做與醫(yī)學相關的事,而是到了一家國外的科技企業(yè)工作,并且不愿意再與父親對話。不過,這還算是個不錯的結(jié)局,至少孩子與父親都得償所愿。我見到過更多的是令人唏噓的悲劇!有人因為某種原因?qū)е氯烁穹至眩癞惓#踔磷呱蠚缰贰D魏我环葜燎榈挠H愛之心,卻落到最不堪的下場呢!我們其實應該本著為人父母的初衷,成全孩子,使他能因為這份親情而成為自己。

有句諺語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根和翅膀。”讓我們給孩子我們能給的最佳資源,成為他的根基,助他展翅飛翔!

愛孩子——要放手,還要放心

關于放手與放心的話題,讓我想到一個寓言故事——“王呆子的第六個饅頭”。

在一個村莊里,有個人名叫王二,是個老實而憨厚的莊稼漢,大家都叫他王呆子。有一天他餓了,來到一家面館吃飯。他接連點了素菜包、花卷、蔥花包、煎肉包、醬肉包,吃完還覺得不飽;他又點了個饅頭來吃,這下終于吃飽了。王二說:“早知道吃饅頭就能飽,那我直接吃饅頭就好了!何必浪費精力吃前面的五個包子呢!”

天下父母,就跟這王二一樣,就是個“呆子”。王呆子能吃飽分明是因為有前面那五個包子墊底,他卻認為是第六個饅頭讓自己吃飽的。父母有時候也是這樣,一味地想給孩子一條康莊大道,一再跟孩子說這是為他好,不想讓他跟自己一樣走許多冤枉路,卻不知道,自己今天能走在一條平順的路上,正是因為經(jīng)過了許多蜿蜒難走的小路,甚或許多自認為走錯的路。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我們要學會放手與放心,讓孩子慢慢吃專屬于他的那五個“包子”,這樣他才能跟我們一樣“吃飽”,才能咀嚼出第六個饅頭的回甘。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父母,主張“我就是要讓孩子吃點苦,這樣他才能成大器”。令他們苦惱的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吃苦,只想要現(xiàn)成的。其實,這一類型的父母還是“傻父母”,因為他們其實是要孩子去吃父母吃過的“包子”。他們不知道的是,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孩子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包子”要吃。

難過的家庭生活劇

我有一個閨蜜叫意樂,我們很早就彼此認識。她偶爾會找我聊天,由于我們太熟了,她并不會將我當成心理咨詢的專家,反過來還常常消遣我。她常說,學心理的大概自己都有點心理問題。但是近來,她的身體出現(xiàn)了不少毛病,例如腎結(jié)石、鼻子過敏、脊椎某一節(jié)中空,住院治療還引發(fā)了敗血病。盡管她已經(jīng)上醫(yī)院做了全身健康檢查,還做了最貴的一種掃描,檢查結(jié)果也清清楚楚,但她還是認為自己一定有別的病,只是還沒檢查出來。

我聽著聽著,心里猜想:或許她是用“生病”的方式來“討愛”——因為這樣或許比較能得到他人的關心。有一次我跟她說,她可能有慮病癥,這是一種表現(xiàn)為過度擔心自己生病的心因性病癥。因此我建議她可以去看醫(yī)生,沒想到她反應很強烈,情緒激動,幾乎要哭出來。

她告訴我,她去看過心理醫(yī)師,她當時以為自己壓力很大,但是她想不通其中的緣由。她先生是億萬富翁,雖然先生很節(jié)儉,但對她卻很好,不管是流行的保健品,還是名貴的包包、手表都滿足她!這種情況可能就像我的一位醫(yī)師好友所說,有些人一直買名貴車子、包包等,是因為不快樂,所以想通過展示這些奢侈品,讓人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但是購買了奢侈品后卻更不快樂,這是因為他們心靈空虛。

我推測意樂可能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生病時,比較能得到她先生的注意與關心。意樂卻認為這不應該怪她先生,說不定是因為她自己生病出的狀況。我勸她不要亂找各種傳說中的名醫(yī)與偏方,不要亂吃藥,意樂卻抱怨我都不愿意聽她把話說完。

很多人逃避問題的說辭都一樣,就是責怪別人不聽他說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重復說過多次了。這其實是他的一種心理投射,他不想聽別人說話,就說對方不把他的話聽完。

意樂說她先生趙億一直在數(shù)落家里的人,說孩子不中用,只知道享樂,也罵意樂懶惰,什么都不做。我理解趙億,他家歷代務農(nóng),家族里都是踏實肯干的人,能成為億萬富豪家族,憑的就是這種精神,再加上上天垂顧。他們家住的房子屬于獨棟高樓,但從裝修家具,到日常吃用也都很簡單樸素。自從意樂嫁過來以后,家里的情形才漸漸有了改變,有了歐洲上好的餐具,衣櫥換成了名牌——因為意樂的爸爸曾是駐外人員,意樂很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趙億的爸爸勤勞少話,可是媽媽卻成天嘮叨個沒完,不停數(shù)落他們這些孩子、孫子太懶惰。意樂的公公過世后,婆婆患上老年癡呆,不再能嘮叨了。可后來趙億只要回到家,就會去屋子后頭的菜園里看看,拔拔草,澆點水,即使晚飯已經(jīng)煮好了也要去,好像變成了一種儀式。但是他從菜園回來一進門就開始罵孩子懶惰、不中用。每天早上7點,他一定要意樂起床,只為了給他泡一碗燕麥,哪怕明知道意樂常常失眠,需要借助安眠藥才能入睡。

趙億的這些行為讓意樂和孩子很受困擾,但是卻沒有人敢說出來。我問意樂,你的家里布置得很溫馨,你們兩位又都沒有暴力傾向,很重視孩子,也很勤勞有愛心,但是為何每個孩子都想離家越遠越好?意樂說:“都是因為我先生啊!”

因為意樂擔心孩子被先生罵,于是緊緊盯著孩子。她也曾當著孩子的面跟先生有過爭執(zhí)。因此我建議她,如果可以,先從自己做起。我說:“趙億可能是因為他的父母過去用‘罵’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關愛,所以他也只會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你和孩子。如果你能少嘮叨孩子,避免當著小孩的面跟你先生爭吵,或許情況會有些改善。”

然而意樂仍是心事重重,又提起孩子們那些讓她難受的事。她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兩人都曾去英國留學。兒子現(xiàn)在在爸爸公司工作,已經(jīng)結(jié)婚,但是堅持不住在家里,寧愿用微薄的工資在外租房子住。目前父子倆相安無事,這已經(jīng)是很好的狀況了。

要知道3年前,還在讀大學的兒子曾讓他們夫妻焦頭爛額,幾近崩潰。當時,他竟伙同前女友一起設局,讓女朋友色誘男人,詐騙錢財。沒想到兩人鬧翻,前女友(當時未滿18歲)將他告上法庭,說是被意樂的兒子性侵和教唆犯案。意樂兩口子花大價錢請了知名律師,又動用各種人脈,才終于讓事情結(jié)束。所幸,那段日子總算是過去了。兒子現(xiàn)在雖然與他們偶有爭吵,小小惹一些麻煩,總是會來拿錢,卻也不再惹出大事,老老實實在自家公司工作。

意樂還說她的女兒整天也擺出一副臭臉。她本來打算去看心理醫(yī)師,想讓女兒也去,因為她不僅認為自己病了,甚至相信連女兒也有病。但她又說:“心理醫(yī)師說的都是屁話,說要我多表揚孩子,結(jié)果更糟糕。我現(xiàn)在不相信這樣褒獎能怎樣,我們現(xiàn)在連(跟女兒)說話都不成了。”(我聽到意樂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安慰她:大家都不習慣講表揚的話,父母都只會嘮叨,所以我們需要多練習。意樂說她的父母不會一直嘮叨,但也不太會說表揚的話,因此她不相信表揚會有效。

意樂不信任心理醫(yī)師關于表揚能改善關系的說法——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的無助”,意思是弄錯了方法,不僅沒有得到期待的效果,反而產(chǎn)生了相反的效果。幾次以后,我們就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沒有用的,從而產(chǎn)生“無助”的心態(tài)。

于是我問意樂,她都是怎么表揚女兒的。她說:“我雖然覺得她不好看,還是跟她說‘你真是女大十八變,越來越好看了,媽媽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喜歡你。’”我說:“這就是了。你心里覺得她不好看,這樣的表揚就會顯得很假,你女兒心里再清楚不過了。我們需要的是真心誠意,尤其是用勉勵的口吻,而不是一味贊美。”

意樂接著說:“我也有啊!例如我問女兒既然很會交朋友,為何不出去跟同學一起逛逛街、看看電影。每當這時,女兒就很兇地回說‘你管我’。”意樂還提到她最近身體不適,需要動手術,希望女兒能陪伴她。女兒是陪了,但那是因為意樂給了女兒錢;女兒人在醫(yī)院里,還整天繃著個臉(意樂說著又有些哽咽)。

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讓意樂明白我的意思。意樂好像總覺得我在批評她做得不好。其實,意樂跟很多父母一樣,看上去總是擔心孩子,為了孩子好,但根本上還是將自己放在高處,想要“教”孩子,卻看不見孩子真正的感受,不知道他們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但是我清楚,意樂和她先生一樣,心里有個很壓抑、很受傷的“內(nèi)在小孩”。例如,她的先生一直以來辛苦做事,卻沒有人看到他的付出,沒有人表揚他。我常說,像趙億這樣的父親,天地之大,好像就只欠他一個表揚。所以,如果意樂可以從自身開始,學會表揚先生,這個家將會有更多溫暖和愛的交流!

那么,為何像意樂的這種狀況會在很多家庭一再重演?為何趙億要天天做一樣的動作——很忙碌、很有錢,還要跟父親一樣,到菜園種菜;明明不喜歡媽媽的嘮叨,明知道這樣會讓老婆、孩子都難過,卻還要天天在飯桌上說著跟媽媽一樣的嘮叨?為何趙億這么認真節(jié)儉,卻舍得讓意樂買很貴的奢侈品?為什么趙億家不缺錢,兒子還要去詐騙別人?為什么意樂對孩子很好,女兒卻跟她不貼心,總是冷臉相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該怎么看待和解決呢?

從“我是為你好”看家庭里的“討愛”

在我的研究和工作經(jīng)歷中,總是看到一樣的循環(huán),好似命運捉弄人一般:有著家暴經(jīng)歷的人,好不容易逃離兒時那個不堪的家,成家后偏偏陷入新的家暴中;單親家庭長大的人,也是容易成為單親父母。為什么我們曾經(jīng)很不喜歡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自己當了父母還是使用那樣的方式呢?為什么當時父母這樣教養(yǎng)我們,我們不僅沒有怨言反而能成才,但同樣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他們卻不能體會我們的用心呢?又是為什么我們?yōu)楹⒆雍茫瑩Q來的卻是他們的叛逆?

如今,這些問題困擾著許多父母。的確,我們中國文化歷經(jīng)五千年,形成了世界上最悠久、最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一——“家族主義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我們重視家庭的傳承與和諧,這令世界稱道。可現(xiàn)今,為何優(yōu)良的家族文化不再好用?難道各國文明帶來的沖擊,已經(jīng)使之式微?當然不是。我們只是需要探索一種更符合時代潮流和具體情境的家庭情感交流模式。

當我還沒有結(jié)婚時,我將我家所有的情感交流方式視為理所當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勞恭敬,認真實在,不疑有他;要背三字經(jīng)、朱子治家格言,也無二話。然而,結(jié)婚后,我和我的另一半來自不同的家庭,我們的價值觀在很多方面產(chǎn)生碰撞,常常無法相互理解。所幸因為有愛,我們學會慢慢將愛找出來,這才有了今日的恩愛相處。

講一件很簡單的事。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天,書包里帶回幾本教科書。我先生拿出來看了一下,叮囑兒子明天要將語文第一課背下來,并當場拿出數(shù)學課本教兒子。兒子說老師沒有叫他們背課文,也沒有讓他們預習數(shù)學——他根本不愿意配合爸爸的教導。見此情景,先生轉(zhuǎn)而怪我,說我是學教育和心理的,怎么可以這樣放縱孩子不學習。

隔天回來,我看見先生已經(jīng)手拿棍子監(jiān)督兒子背課文,然而兒子完全不會,于是就被打屁股。我很生氣,我說這樣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教學心理,我們是要讓兒子喜歡上學習這件事,而不是用這種方式強迫他。先生卻反駁我說:“我是被我媽媽打大的,我今天不也成了大學教授,你們有什么好抱怨呢?”

我問先生:“那你被媽媽打是因為你沒有背課文嗎?”他說是。我說:“所以你不喜歡語文嘛!甚至討厭作文,不是嗎?”我繼續(xù)說:“你今天會喜歡數(shù)學,是因為你的媽媽不懂數(shù)學嘛!”我記得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那會兒,第一學期結(jié)束的那天,他回到家,放下書包就跟我說:“我絕對不要讀數(shù)學系,我也絕對不當大學教授。”這就是結(jié)果。

我問過我先生,當他被他媽媽打時,他喜歡嗎?他說當然不喜歡。可是他也沒有想過這件事是否不對,他只知道“小孩不能不教”。我想很多人都是如此,從沒想過一件事情合不合理就照做了。在我小的時候,老師也都是少一分打一下。我小學六年級的老師是要打耳光的,我們當時還要鞠躬說謝謝。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我們自然地有了不同的情感表達方法。

依據(jù)我的研究成果和咨詢經(jīng)驗,如果我們將父母表達愛的方式粗略分成三個不同代際的表達,那么祖父母輩是“自我犧牲的愛”,父母輩是“‘我是為你好’的愛”,而到了最近的一輩則是“‘別管我,不要為我費心’的愛”。

我們會對這三種方式有許多疑問。這些不同的愛的表達是如何影響人際交流和家庭和諧的呢?它們之所以一代傳承一代,到底存在怎樣的因緣?如果在每個不同時代,這些愛的表達都有著自己的意義,那為何傳承下來卻滯礙難行?這樣的一代傳一代,上行下效地復制、模仿,是否也是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的惡性循環(huán)?那要如何才能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如今我們當父母的要如何是好?

請讀者和我一起來探討這個重要的話題:討愛,也就是家庭里的愛的交流。

我們將透過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的理論解析和案例分析,說明“討愛”背后的原理與心理機制,了解一系列重要概念,包括“內(nèi)在小孩”“討愛”“討愛滿足”“討愛凝滯”“情緒地雷”“安全依戀”“生命腳本”“生活劇本”以及“糾舉與勉勵”。

然后,我們將剖析討愛的過程——我們是如何受傷,會有怎樣的創(chuàng)傷與負能量,以及這些后果對我們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影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探討如何讓勉勵成為家庭教育的精神,幫助我們把深厚的愛找出來,以關照每個家庭成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元朗区| 石嘴山市| 高雄市| 定远县| 天全县| 当阳市| 开远市| 铜山县| 岑溪市| 城固县| 新营市| 浑源县| 宁远县| 甘洛县| 桐梓县| 册亨县| 会同县| 永春县| 怀远县| 信丰县| 胶南市| 海盐县| 信丰县| 英吉沙县| 岳普湖县| 安徽省| 兰州市| 湘潭县| 佛冈县| 射阳县| 万荣县| 巴里| 余干县| 嘉兴市| 板桥市| 临泉县| 隆昌县| 颍上县| 马边|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