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搗練圖 糾結的宮中女性

[唐] 張萱 《搗練圖》卷

宋徽宗趙佶摹

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147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右圖是唐代名畫《搗練圖》的一部分。

也許你還不知道什么是搗練,但是想必你能猜到,圖中女子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搗練。

看上去,搗練就是拿著一根木棍在那里捶搗,這不禁讓人產生了好奇:她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所謂的“練”又指的是什么?

請你把書攤平,現在你看到的就是《搗練圖》卷的全貌。全卷一共有十二個人。其中,有九位成年女性,兩名少女,還有一個小女孩。別人都在工作,只有這個小女孩例外;別看她很清閑,其實作用卻很大。

為了講述方便,我們權且將她們分為三組,分別是:搗練組,縫紉組,熨燙組。

搗練組

搗練組在最右側,就是你在開頭見到的那四位女士。

她們手里拿的棍狀物,兩端粗、中間細,叫“細腰杵”。杵下白色的條狀物,就是“練”。練放在木砧或石砧上面。

練為什么要用杵去搗呢?因為剛剛織成的練是素練,含有絲膠,不僅比較硬,顏色還發黃,要想得到柔軟潔白的衣料,還需要幾道細加工的工序。搗練就是工序之一,為的是讓生絲徹底脫膠。

唐代詩人魏璀《搗練賦》這樣描寫細腰杵:“細腰杵兮木一枝,女郎砧兮石五彩。”

兩位持杵女士一前一后站在砧旁,她們一手握杵腰,一手撫杵端,正要把杵落下去。另外兩位女士站得稍微遠一點,左邊的正在挽袖子,右邊的已經準備好了——她一會兒就要參加進去,或是替換一個人下來。看得出,搗練不是輕松的活兒,所以才需要挽袖子和輪換。

如果只是體力勞動,很難說有意思。但是在古代文人筆下,搗練有了意思,比如西漢著名才女班婕妤寫過《搗素賦》,在她的筆下,杵和砧雖然不是樂器,卻能和金玉制成的樂器相媲美。當大家松散地捶搗時,聲音密集而輕快,即使交匯也不雜亂;一起按節拍捶搗時,聲音清亮而疏朗,沉著又舒展。不過,所謂“節拍”,并不是來自什么樂譜,她們只是憑著心情的變化,捶搗出輕重緩急的音調。

除了搗練,班婕妤還寫到了秋風。秋風把搗練聲送到遠處,隨著風速或急或緩,搗練聲也時遠時近。她還寫到了月光,在秋夜里,月光如同清涼的流水,更讓人覺得衣單身寒。

搗練結束了,搗衣的宮女走回住處。女孩想,前途渺茫,青春易逝,沒有著落的日子什么時候才是頭呢?辭別的信封好了卻又拆開重寫,行李捆好了卻又解開再捆,這樣糾結不已,自己也慚愧啊!她一言不發地獨自回到空房,掩面悲泣。

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有才有貌又有德,可是當漢成帝不愛她了,她一點辦法都沒有。《搗素賦》中搗衣宮女的境遇,其實就是她自己生活的寫照。她渴望知音,借搗練來傾吐心聲,可是知音不知在哪里。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古代女性,真是令人同情。

《搗練圖》中的女性應當也是宮女。據《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時期,“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繡之工,凡七百人……”盛唐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崇尚肥美,以至于宮中在民間征選女工,不但要求技藝精湛,還要求身材豐滿,否則,就算手藝好也不選。

唐代也有許多詩人寫過搗練。比如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1],良人罷遠征?

杜甫的《搗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

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全詩大意是說:我也知道戍邊很難生還,但是秋天到了卻還是要把砧擦拭干凈,準備搗衣。苦寒天氣已近,何況心中經歷著長別之苦,我怎會在乎搗練熨衣的勞累,而不對遠在邊塞的你寄托深深思念呢?閨中的女子用盡力氣,搗衣聲響徹云天,請您聽一聽她的心聲吧!

后來,南唐后主李煜也寫過一首小令《搗練子令·深院靜》,境界不如唐詩大,卻楚楚動人:

深院靜,小庭空,

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

數聲和月到簾櫳[2]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詩詞和班婕妤的《搗素賦》有很多相似之處?搗練都是在秋夜里進行。搗練的夜晚,常常是上有寒月,下有秋風,都是一樣的清冷、寂寞,一樣的思念和無奈。

現在我們回到畫面,再細看那位一邊挽袖一邊出神的女子,你能猜出來她在想什么了嗎?

縫紉組

搗練組旁邊就是縫紉組。有人問,按照制衣的順序,搗練之后不是應該接著熨燙衣料嗎?為什么把縫紉組放在搗練組后面?一種解釋是,搗練和熨燙的人都是站姿,把她們放在兩邊,把坐著的縫紉組放在中間,會形成高低起伏的韻律感,構圖更加和諧。

挽袖的女子

縫紉組

還有其他的解釋,比如,這三組的排列順序,是遵循一種情感邏輯。也就是說,三組人代表著三種感情狀態,先是借搗練抒發壓抑的感情,抒發之后心情變得悠長婉轉,縫紉和整理絲線就是在整理心情,而熨燙代表著重新燃起希望,把心情的褶皺熨平。

當然,這些解釋都不是“標準答案”,只是為我們欣賞這幅畫提供了一種視角。

下面描述一下縫紉組的畫面:右側的女士坐在綠色的地毯上,兩手撐開,專注地看著兩手間的絲線。她的面前是一根插在底座上的纏線棍,棍上用紅繩固定線頭,底座上雕刻著精細的紋飾。底座只是用來固定纏線棍的物件而已,從實用角度來說,紋飾是不必要的。但是無關實用的紋飾卻會產生一個效果:讓人們感嘆其主人生活富有,以至于處處講究。左側的女士坐在方形四足凳上,左腳踩在地毯上,抬起右腿以便搭衣料。她的右手捏著針,正在輕揚素手把線扯緊。

纏線棍和底座

縫紉組中絡線的女子

此處畫面還有三個細節值得說一說。

熨燙組

第一個細節是兩人手中的絲線,在小圖中看不見,但不要以為畫家沒有畫,實際上,把圖放大后就能看到了。請看前一頁的放大圖,絲線隱約可辨。那纖細綿長的絲線,或許也是情絲的象征吧。

第二個細節是縫衣女士坐的凳子,凳面看上去是傾斜的,畫家為了展示這只凳子,似乎不介意讓它過分傾斜。但在今人看來,卻會覺得這樣處理有些奇怪。

第三個細節是兩位女士的坐姿。縫衣女士不僅是垂足而坐,還把一條腿抬起來;絡線女士席地而坐,卻屈膝張腿,近于“箕坐”。所謂箕坐,就是像簸箕那樣兩腿張開坐著。在古代,人們認為箕坐是非常無禮的坐法。[3]不過到了中古時期,跪坐制度開始松弛了,唐代就是坐姿和坐具發生重大變化的過渡時期。兩位女士的坐姿反映了這種變化。

熨斗

女子額上的花鈿和發髻上的梳子

熨燙組

這一組人物有三位成年女性,兩名少女,一個小女孩。小女孩最有趣,她鉆在白練下面,調皮地玩耍。兩名少女已經參加勞動,但還只是做輔助的事,一個在看管炭火,一個在幫著扶住白練。三位成年女性都專注于工作——兩邊的女士不敢松懈,用力把緊扯練的木棍;中間的黃裙女士手持熨斗,熨斗里裝著滿滿的火炭,她的工作更是不容閃失,稍一分心就可能燒壞白練,前功盡棄。然而在這一刻,偏偏有個小女孩鉆進來玩耍,真讓人為畫中正專心干活的黃裙女士捏一把汗。

或許,每位長大的女性心里,都住著一個這樣的小女孩。我們不妨把畫卷中三個年齡段的女性,看成古代女性的三個人生階段,由天真活潑到矜持守成,在無可奈何中,她們舉起熨斗想要烙平時光的褶皺。

花鈿和梳子

你可能早注意到了,這些女士額頭上都有個圖案,這個叫“花鈿”。貼花鈿做什么?當然是為了好看。

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花鈿不是文身,是做好后貼上去,并且可以揭下來。怎樣粘貼呢?她們用一種叫“呵膠”的膠。顧名思義,這種膠一呵氣就發黏,據說是用魚鰾制成的,黏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女性就用它來貼花鈿。如果呵氣還不夠,可以蘸少量唾液,貼上就很牢固,不容易掉。但卸妝時想要揭下來也不難,只需用熱巾一敷,就能揭下來了。

做花鈿的材料多種多樣,既有金箔、紙這種你能想到的,也有我們一般想不到的,比如魚鰓骨、云母片。此外還有更有趣的,北宋《清異錄》中記載,五代后唐宮人還用蜻蜓翅膀做花鈿。

花鈿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的花鈿只是一個小圓點。復雜些的是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多見。此外還有復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的是各種抽象圖案。

唐代婦女還喜歡在發髻上插幾把梳子,也許你會有點意外——她們是把這些梳子當成裝飾。梳子的材料,講究的會用金、銀、玉、犀角或象牙等材料;使用梳子的數量可以多到十來把;使用時,把梳齒插進頭發里,露出半月形的梳背。

[北宋] 陶穀 《清異錄》書影 文字為:“后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線籠貯養之。爾后,上元賣花者取象為之,售于游女。” “折枝花子”是花鈿的一種。

炭火盆和團扇

《搗練圖》中的器物,總有與實用無關的裝飾。炭火盆也是這樣。你看這個炭火盆,多么精美!火盆共有三層,最下一層是空的,用來通風助燃。一側有提手,可知另一側也有一個對稱的提手。上層是火炭,火炭旁邊是夾炭的火筷子,火筷子用鏈繩連在一起。

看火少女手中的團扇和炭火盆構成了一對組合。這把團扇的意義非同尋常。班婕妤曾作過一首《團扇歌》(又名《怨歌行》),大意是,天熱時用得到團扇,常帶在身邊,秋天來了,用不著了,就丟棄在箱子里。后世文人也對團扇多有歌詠,主題多與女性對感情的期許和女性被動的命運有關。因此,團扇和搗練聲一樣,成為古代女性悲情的象征。

手持團扇照看火盆的少女

再看少女手中的團扇,扇面上繪有兩只水鳥,其中一只正在回望另一只。[4]這一畫面使這把團扇的象征意義更明顯了。然而,表達女性感情的團扇,現在卻被用來扇火,它的命運甚至還比不上被收在箱匣里的團扇。畫中的少女扭過頭去,以袖掩面,不知是怕熏人的煙氣,還是畫家有意的安排——在不知不覺中,團扇已瀕臨火盆上方,而扇柄所指方向,正是不遠處的那位熨帛女士,這就是執扇少女未來的命運。


【注釋】

[1] 胡虜:與中原敵對的北方部落。

[2] 簾櫳:掛著竹簾的格子窗。櫳是一種有橫直格的窗子。

[3] 按照先秦禮俗,在正式場合這樣坐才合乎禮節:屈膝降腰,兩膝著地,兩腳的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后跟上。在今人看來,這樣的坐法其實就是“跪坐”。跪坐是不舒服的,為什么古人還要求這樣做呢?因為漢代以前不流行穿合襠褲,如果在席上箕踞而坐,兩腿左右叉開,容易暴露隱私部位。

[4] 《 搗練圖》的原作已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搗練圖》,據傳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有人認為,扇面圖畫有宋畫風格,盡管畫家忠實地摹畫原作,卻也留下了一點自己的印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水城县| 开化县| 称多县| 台安县| 井研县| 沙洋县| 凌云县| 望奎县| 东安县| 神木县| 莱阳市| 安庆市| 黔南| 门头沟区| 锦州市| 随州市| 嘉禾县| 清水县| 靖边县| 黑河市| 团风县| 宣汉县| 民权县| 桃园县| 蚌埠市| 礼泉县| 昂仁县| 富川| 海林市| 新闻| 江达县| 会昌县| 抚宁县| 广灵县| 甘肃省| 湘潭市| 衡南县| 玉溪市| 綦江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