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李世民率領唐軍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軍隊,“昭陵六駿”石刻的故事

武德3年(公元620年)7月,唐高祖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往東征討盤踞在東都洛陽的鄭國皇帝王世充。此時的天下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占據關中等地區的李唐王朝、盤踞在河南地區的王世充的鄭國政權,以及占領了河北大部分地區夏王竇建德政權。從武德3年(公元620年)的秋天一直打到武德4年(公元621年)3月,總共8個多月的時間里在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不斷對洛陽合圍的情況下,這時河南的50多個州縣已經先后投降了唐軍。被圍困在洛陽這座孤城的王世充等人早就已經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局面,而李世民每天都率領唐軍不斷地進攻洛陽城,然而久攻不下,唐軍將士們的士氣和體能也都達到了非常低落的地步,但是就在李世民和將士們商量如何解決危急的關頭的辦法之際,李世民突然接到緊急軍情:“3月21日,夏王竇建德已經同意了王世充求援的請求,親自率領夏軍10多萬人前來救援,并且夏軍已經先后成功地占領了管州、滎陽和陽翟等縣城,竇建德的夏軍很快就要到達洛陽城下救援王世充了。”這份緊急軍情讓即將占領洛陽的李世民和將士們都覺得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起來。

竇建德(公元573~ 621年),貝州漳南縣(今河北省故城縣)人,祖上都是農民。大業7年(公元611年),隋煬帝楊廣第一次率領大軍征伐高句麗時,擔任二百人長的一個小官職。后來因為幫助同鄉孫安祖起義,竇建德的家人被縣里當官的全部殺害,竇建德就帶領手下200人起兵反隋,然后竇建德等人就到達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去投奔高士達領導的起義軍,高士達任命竇建德為司兵。大業12年(公元616年),高士達戰死后,竇建德自封為將軍,擁有10多萬人的軍隊。大業13年(公元617年),竇建德自稱長樂王,年號為丁丑,都城為樂壽(今河北獻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自稱夏王,改年號為五鳳,國號為夏。武德2年(公元619年),宇文化及的大軍遭到夏王竇建德率領的夏軍和唐朝的右翊衛大將軍、淮安郡王李神通率領的唐軍的兩面夾擊,最后宇文化及和他兩個兒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以及二弟宇文智及一起被夏王竇建德活捉并殺害。武德3年(公元620年)11月,王世充派遣使者來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在中宿舍人劉斌的勸說下決定親自率領夏軍10多萬人前往洛陽救援王世充[1]。

早在武德4年(公元621年)2月,唐高祖李淵就曾經因為洛陽城的攻打時間太長,將士們精疲力盡、士氣低落,發來密令:“命令李世民撤軍回長安。”但是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李世民只是思考了幾分鐘,就做出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吃一驚,都感覺到有點冒險的決定:“命行臺左仆射屈突通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一起繼續包圍洛陽,本王只帶領3500人的玄甲軍去對戰竇建德的夏軍。”意思是說李世民要圍城打援,兩線作戰。雖然許多將士們聽完后都不斷地勸說李世民不要這樣做這個十分冒險的決定,但是李世民卻對大家說:“大家不要再說什么了,本王已經決定就這樣做。”那么李世民為什么要做這個十分冒險的決定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地圖上看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要塞——虎牢關(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部)。3月25日,李世民率領3500人的玄甲軍晝夜兼程,終于趕在竇建德前面,搶先占領了這個重要的關隘。李世民接著又命令對竇建德的夏軍不斷發動小范圍的進攻,并且成功切斷了夏軍的糧道,5月,在虎牢關與竇建德的夏軍對峙數日之后,李世民又命令大家在虎牢關的城樓上堅守不出,就這樣兩軍一直對峙到中午,這時的夏軍的陣型開始大亂,士氣低落,李世民趁機率領秦瓊、程咬金、尉遲恭、史大奈等人突然繞道竇建德夏軍的后面,竇建德等人看見驚慌不已,夏軍被唐軍打得落荒而逃,驚慌失措的竇建德等人成為唐軍的俘虜。5月11日,竇建德被關進囚車,然后竇建德被李世民等人押解到洛陽城下,王世充看見在囚車里的竇建德,大為震驚,王世充自己已經感覺到大勢已去。只好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然后王世充帶著單雄信等文武大臣打開城門向李世民投降[2],不久王世充的部下單雄信等人被李世民命人處死于牢中。李世民憑借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結束了這場長達近一年的東征洛陽之戰。

武德4年(公元621年)7月9日,李世民率領唐軍把王世充和竇建德等人押回到了長安。竇建德最后被唐高祖李淵命人斬首于長安城內,時年49歲。王世充后來被免除死罪流放四川,最后王世充和家人一起被暫時關押在雍州(古代州的名字,治所在今天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境內)境內時,王世充被仇人、定州刺史獨孤修德殺死。

但是在這場長達10個月討伐王世充的戰爭中,一向一馬當先的秦王李世民有許多次都是身處危險的絕境,并且隨時都有可能戰死沙場,在李世民的戎馬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次生死的瞬間。根據五代十國、后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劉昫等人編著的《舊唐書》里記載:“武德4年(公元621年)的一天,李世民率領唐軍在洛陽的邙山下對王世充和他的鄭軍展開了一次圍剿,在這場圍剿中,李世民親自率領10多人的玄甲軍騎兵從側方進攻鄭軍的陣法,后來李世民和這些玄甲軍騎兵不幸走散了,只有部下、左光祿大夫丘行恭跟隨在李世民的身邊。這時,鄭軍的幾名騎兵追了上來,突然鄭軍騎兵的箭射中了李世民的坐騎颯露紫。情況非常危急,就在這個千鈞一發之際,丘行恭立即調轉馬頭來保護李世民,攻擊鄭軍。丘行恭向鄭軍射了許多箭,鄭軍嚇得不敢前進一步,然后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騎讓給了李世民,接著丘行恭的右手拿著一把長刀,左手牽著身中數箭的颯露紫走在李世民的前面,并且和鄭軍展開廝殺,砍殺了許多鄭軍的騎兵,一直保護著李世民的安全,最后丘行恭和李世民一起成功沖出了鄭軍的包圍圈,回到了唐軍的營帳。”

丘行恭(公元586~665年),原姓丘敦,字敬,河南洛陽人,鮮卑族,擅長騎射,唐朝初期名將,兒子是武周時期著名酷吏丘神勣。一直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成為了開國功臣,擔任秦王府左一府驃騎將軍的官職。貞觀14年(公元640年),跟隨潞國公侯君集消滅高昌后擔任右武侯將軍,冊封為天水郡公。唐高宗麟德2年(公元664年),丘行恭去世,享年80歲,被追封荊州都督,陪葬于昭陵[3]。

現藏于陜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的“昭陵六駿”石刻里,只有一幅是雕刻有人物形象,這幅浮雕作品名叫《颯露紫》。在這幅浮雕作品上描繪了丘行恭和李世民一起沖出鄭軍的包圍圈,回到唐軍的營帳后,丘行恭把颯露紫身上中的箭拔下來的場景,箭拔完后,颯露紫這匹英勇的戰馬也就倒下了。李世民的另外兩匹坐騎——青騅和什伐赤也在虎牢關下的戰斗中,因為分別身中5箭,先后陣亡,加上之前在平定薛舉、薛仁杲父子的起義軍時李世民的坐騎白蹄烏,以及在消滅劉武周和宋金剛的起義軍時李世民騎的特勒驃,最后再加上后來李世民在平定劉黑闥叛軍所騎的、身中9箭的拳毛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昭陵六駿”。

貞觀10年(公元636年)11月,唐太宗李世民決定用青石雕刻這六匹坐騎的形象。據傳,李世民先命著名畫家閻立本把“六駿”的形象畫出來,然后再命著名工匠、閻立本的兄長閻立德雕刻于石屏上,這些駿馬雕刻完成后就被安置在昭陵北面獻殿前的東西兩廂。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峰上。

從唐貞觀10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死后先被安葬于昭陵,到唐玄宗開元29年(公元741年),昭陵的建造長達了107年之久,昭陵總共占地面積200k㎡,共有180多座陪葬墓,是著名的關中“唐十八陵”之一,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譽為“天下名陵”。

1914年,法國人戈蘭茲將“颯露紫”和“拳毛騧”準備偷偷地運出去,不料被當地農民發現后攔住,但是這“二駿”后來又落入到當地軍閥的手中,最后又被著名的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賣到了國外,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1918年,美國人畢士博準備盜走另外的四駿石刻,運輸前他命人將這4件石刻砸碎成數塊,后在運輸的過程中被當地的民眾發現后攔截,最后被運到了陜西圖書館里保存。1953年,陜西省博物館(現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成立的時候,接收了這4件石刻,后來專家對它們進行了修復。1961年4月,石刻工藝師謝大德又復制出了“颯露紫”和“拳毛騧”,連同現有的四駿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西安石刻藝術室”內,希望“颯露紫”和“拳毛騧”這兩件石刻早日回到祖國。

注:[1](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岳麓書社,第1363—1369頁。

[2](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岳麓書社,第17頁。

[3](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岳麓書社,第14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留坝县| 兴隆县| 本溪市| 牡丹江市| 吉隆县| 盐源县| 尼玛县| 柯坪县| 西安市| 庆城县| 津南区| 孟村| 固阳县| 苏尼特右旗| 兴山县| 古丈县| 绥芬河市| 桓仁| 洞头县| 定襄县| 晴隆县| 河池市| 林州市| 太仆寺旗| 恭城| 兰西县| 咸丰县| 临猗县| 盐源县| 民和| 德昌县| 舟曲县| 九台市| 金塔县| 深水埗区| 吉安市| 晋宁县| 青海省| 山西省|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