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的世界
- (日)白川靜
- 2563字
- 2021-03-24 11:21:21
第二章
山川歌謠
說“南”
在從前神祇統治大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首先是由對神祇的祭祀開始的。祭祀的場所多選在山川秀麗之地抑或叢林等被視為神靈居住的圣地之中。每當有季節性的祭禮舉行或者于此共同地域的圣地進行祭祀之時,周邊諸氏族也會前來參加。通常有著很強封閉性的氏族生活,在此時得到了解放,人們一起盡情歡歌,享受自由的歡樂。祭禮是為數甚少被允許感情解放的歡愉機會。
《周南》之中的詩,是周公所支配的領土之內的詩,舊說其地在陜西岐山附近。這塊地方是周王朝的發祥之地,后來賜予了周公。但是從《周南》中有以漢水為舞臺的《漢廣》、有在汝水畔刈柴的《汝墳》等詩來看,舊說不無可疑之處。漢水在湖北北部,由西北流向東南,在武漢與長江合流;汝水則是淮水上游的一條支流。周公被認為是周王朝創業的偉人,而據金文令彝(名為令的人所作的青銅酒器),其子孫世襲名為明保的圣職者之尊號,處于祭祀官中的最高地位,是以今洛陽(當時名為成周)為根據地,所領周邊地域的名族。與周公同屬創業功臣的召公,也是從殷代開始就已經居于河南西南部的古老家族。在舊說中,召公之地也在岐山附近,但是《召南》之詩卻多歌詠江水。周、召二公之家從周初以來就位于河南,周東遷以洛陽為都時,成為輔佐王家的卿士,共參朝政。二公所領從古時就在這一地域,殆無疑問。《周南·關雎》一篇中有“窈窕”一詞,根據傳為前漢末學者揚雄所編纂的方言辭書《方言》所載,即是該地域的用語。在《方言》之中,亦曾另將陳、楚等河南南部之地合并,把這一區域作為同一個方言區域。但“二南”之詩因何區別于其他的《國風》之詩,特稱為“南”呢?按舊說,是因周的德化是從岐山開始向南方江淮地方傳播之故;而因此將其詩稱為“南”,不過是附會而已。
《周南·漢廣》一篇,其詩意歷來都不甚明了:
南1有喬木2 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3 不可求思
漢4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水矣 不可方思 第一章
1.祭祀與祭禮之歌中,多有“南有××”出現。 2.高大之木。與《萬葉集》之中“神之鉾杉”相似,喬木里有神居住。 3.曾解作“浮女”,應指漢水女神。指自在游行的女神之意。 4.漢水。由湖北北部斜向東南流去,與江(揚子江)合流。
游女在后世被稱為“浮女”。因此,這首詩被稱為是歌詠游女,說是意指周之德化波及此地,從前的游女如今若不整備禮節,也不易召集了。此詩被解釋為稱贊周之德化的詩歌。
詩的二、三章則被認為是表現結婚時的歌謠:
翹翹1錯薪2 言刈其楚3
之子于歸 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水矣 不可方思 第二章
翹翹錯薪 言刈其蔞4
之子于歸 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水矣 不可方思 第三章
1.樹枝伸展貌。 2.雜木繁茂夾雜的小枝。 3.割掉小枝伸出的部分。 4.生長而出的細枝。
被認為難以追求的女子,拋棄了思慕她的人而嫁給了別人。男子嘆息著追求無路,只能砍下繁雜的柴枝,備下出嫁時所需要的馬料送給她。如這江漢的流水難以逾越,我的期望也隨之逝去。“漢之廣矣”以下的疊句,是表示遺憾的深切詠嘆。
以此種解釋來理解詩篇,是歷來注釋家的說法。而在所謂《三家詩》的古老詩經學著作里,其《韓詩說》中將這里的游女解釋成為漢水的女神。說這是從前有個叫鄭交甫的人,在漢水旁與兩位女神邂逅的物語①,采用的是仙媛傳說的形式。貌似說漢水女神時常出行,這在古代的物語故事里就常有提及。曹魏時的優秀詩人曹植的《洛神賦》,就是以傷神的作者與洛水女神在恍惚之間相會而構成的作品。人在失意之時,時常將哀怨之情,歌之于夢想中的幻美世界,這便是鄭交甫物語故事里邂逅女神這個古代傳說故事的背景。目加田誠在討論這首詩的時候,也提到漢水女神的傳說:“這個有名的傳說,與《漢廣》之詩,不知何時就聯結在了一起。……但以此解釋這首詩還嫌不足。此詩毋寧說是一首樵歌——伐木時所唱的勞動歌。”(巖波新書《詩經》,23頁)視為樵歌是一種新的解釋,不過《韓詩說》的傳統畢竟是難以放棄的。
首先我們考慮起首二句。“南有喬木 不可休思”這種表達的意思,是解釋這首詩的關鍵之一。詩里常有“南有××”這種形式的表達,如《周南·樛木》中有“南有樛木”,《小雅·南有嘉魚》中也以“南有嘉魚”為首句。《南有嘉魚》是祭祀后的饗宴之歌,其第三章也有“南有樛木”的句子。《周南·樛木》中有“南有樛木 葛藟累之”,之后接“樂只君子 福履(幸福)綏之”,是為君子領主祝頌的壽誕歌。喬木與被葛藤纏繞的樹木,在日本也被當成神靈居住的樹木,特為視作神圣。
香具山桙杉 樹下滿苔生 此樹長久立 神靈于此居 《萬葉集》三·二五九
(いつの間も神さびけるか香具山の桙杉の本に苔生すまでに)
秀美此山中 取以高木枝 相環飾于頂 為祈千年壽 《萬葉集》十八·四一三六
(あしひきの山の木末のほよ取りてかざしつらくは千年壽くとぞ)
喬木應是指神之鉾杉。不準人在下面休息,因這是神靈居住的樹木,就連用手去碰觸,不用說也是禁忌。在《萬葉集》中,對于實現隱秘想法的愿望,常用觸摸神木的形式來表現。歌曰:
神木以手觸 此理自有之 為人妻子后 何以摸不得 《萬葉集》四·五一七
(神木にも手は觸るといふをうつたへに人妻といへば觸れぬものかも)
味酒于三輪 以手觸神杉 此罪尚難解 不得逢君面 《萬葉集》四·七一二
(味酒を三輪の祝がいはふ杉手觸れし罪か君に逢ひかたき)
在《漢廣》之詩中,“南”字即用來作為具有一種神圣感的用語。從“南”字在祭祀和祝頌之詩中的表達可以看出,這里的周、召二南之地與古代被稱為南人的民族,即后來的苗、黎等族相互接壤之地有關。“南”字是苗人用以為鼓的形狀,這乃是他們的神圣祭器。將“南”作為一種樂器來看,從在歌詠淮水邊儀禮的《小雅·鼓鐘》一詩里,以多種樂器來合奏的“以雅以南”中,也可得到明證。苗人至今還將此種器具稱為南任。《尚書·呂刑》篇中提到,這個民族信奉的神,被稱為曾為黃帝所擒犬首神槃瓠的子孫。苗人曾因中原諸族所迫遠退南方,如今蟄居山間僻地與海南島一帶,而當時則是居住在迫近長江以北、河南的地方。對南人,總會產生一種類似神秘感的感情。在《論語·子路》篇中,孔子講“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沒有恒心的人向神祈禱,也不會消除病癥)”,并感嘆說“善夫”。歌詠“南有樛木”“南有嘉魚”,這里的“南”字作為伴有神圣感的詞語,有一種暗示難以接近事物的力量。這與“齋祝之杉”大抵屬于相同的表現。若解為“樛木乃是喬木,因此沒有可供休息的陰涼”,則是與詩歌想要表現的東西相去甚遠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