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論死亡
- 培根論人生(精典珍藏本)
- (英)培根
- 1159字
- 2021-04-16 11:22:11
成人之怕死猶如兒童之怕入暗處;兒童的天然的恐懼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對于死的恐懼亦復如此。當然,靜觀死亡,以之為罪孽的工資,通往另一世界的去路者,是虔誠而且合乎宗教的。但是恐懼死亡,以之為我們對自然應納的貢獻,則是愚弱的。
然而在宗教的沉思中有時亦雜有虛妄和迷信。在某種苦行僧的自戒書中你可以看到一種言辭,說是一個人應當自己思量,假如他有一指的末端被壓或被刑,其痛苦是如何,由此再想那使人全身腐敗潰滅的死亡其痛苦更當如何。實則有多次死亡的經過比一肢之受刑其痛苦尚輕。因為人體最生死攸關的器官并不是最敏于感受的器官。那位僅以人間哲學家及世人之一的資格說話的古人[8]說得很好:“與死亡俱來的一切,比死亡更駭人?!鄙胍髋c痙攣,變色的面目,朋友哭泣,墨绖及葬儀,諸如此類都顯得死的可怕。
值得注意者,是人心內的各種感情,無論多么薄弱,沒有一種是不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怖的。既然一個人身旁有這樣多的侍從,都能打敗死亡,可見死亡不算是那樣可怕的敵人了。復仇之心勝過死亡,愛戀之心蔑視之,榮譽之心希冀之,憂傷之心奔赴之,恐怖之心先期之。不特如此,我們在書中還讀到奧陶大帝[9]自殺之后哀憐之心(感情中之最柔者)使得許多人也死了,他們之死是為了對他們的君上的同情并且要做最忠心的臣子的原故。此外塞涅卡還加上了苛求和厭倦兩事。他說:“試想你做同樣的事已有多久!不止勇者和貧困者想死,即厭倦無聊者亦想死亡?!币粋€人雖然既不勇敢,也不困窮,然而為了倦于屢次做同一的事,也會尋死的。
同樣值得注意者,是死的來臨在豪杰之士的心上所引起的改變是如何地小,因為這些人好像到了最后的一剎那仍然是依然故我似的。奧古斯都·凱撒[10]死時還在贊頌他的皇后:“永別了,里維亞,請你終身不要忘記我們婚后生活的時光?!碧┍热饋喫怪了廊匀蛔鱾?,如史家塔西佗所謂:“泰比瑞亞斯的體力日漸衰退,但他的作偽如故?!蓖馑古溜@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奔訝柊团R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于羅馬人民的?!币贿呎f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么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
那些畫廊派[11]的哲學家把死的價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為他們對于死準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的終結算做自然的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的痛苦的。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的仆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吧鷷r受人妒羨的人死后將受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