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好性格成就孩子的一生
- 好性格,好命運:培養孩子好性格的第一方案
- 張姝主編
- 6220字
- 2021-04-09 17:08:10
良好的性格應該從小培養
兒童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六歲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教育得好,以后孩子的性格自然會好;倘若教育得不好,良好的性格就難以形成。
1.教育孩子保持良好性格
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格,父母就必須從小對其培養、教育。尤其在孩子年幼時,父母更應該重視這一點。
例如,家長可以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分享好吃的東西:當小朋友來家玩時,引導孩子把大的水果拿給小朋友吃,自己吃最小的,建議孩子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等。當孩子上學后,父母可以教育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要事事總考慮自己的利益等。孩子在這些小事中就會逐漸養成良好的性格。
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兒子,你應該有這樣的志向: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引誘你去做‘一個人所不應該做的事’:堅決不要為了金錢而放棄你的人格與自尊,去為他人做種種不正當的工作!不管將來你從事何種職業,你應該尊重你的人格,保持你的操守。在你以后做一個律師,或一個醫師,或一個商人、一個伙計、一個農夫、一個議員、一個政治家時,不要忘記,你是在做一個‘人’!從最初,到最后,直到永遠!”
摩爾根對兒子說的話,告訴讀者一個道理,人格與自尊對于一個人是多么的重要。高尚的人格和高貴的自尊都來源于良好的性格。從小培養孩子優秀的性格,才能保證他們長大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夠保持可貴的品格。
2.懂得愛護和尊重孩子
父母和老師的愛與尊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良好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
愛與尊重使孩子們有安全感,覺得自己重要和有價值。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愛護時,孩子在感情上會依賴他們。那種依賴感使孩子對父母的言行更加敏感,也更能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愛護孩子應該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僅要與孩子平等相處、融洽交流,還要尊重、信任孩子。這些都意味著愛護孩子們善良、美好的心靈,讓他們形成寬容待人的良好性格。
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時,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打另一名同學,隨即將其制止,并責令打人的同學去校長室。
陶行知先生回到辦公室時,那位男生已在辦公室等候。
陶行知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溫和地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闭f著,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三塊糖給他。
男生接過第三塊糖后,悔恨地哭了:“校長,是我錯了,我不該采取這種方式解決問題,不該打自己的同學。”陶行知先生接著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不到五分鐘的談話,卻讓這位男生不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他心服口服,一生難忘。
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第一塊糖,獎勵遵守時間的好習慣;第二塊糖,獎勵尊重師長的好品質:第三塊糖,獎勵見義勇為的好行為;第四塊糖,獎勵主動承認錯誤的好精神。
陶行知先生不同凡響的教育效果表現在:一是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并沒有馬上批評打架的行為;二是進行及時調查,弄清事情真相:三是出乎意料的談話方式讓男生解除心理反抗;四是實事求是地從男生的過失中發現優點,促其改正錯誤。
通過這次平等的談話,男生不僅認識到了自己錯誤,也強化了自身的優點,同時感受到來自校長的理解和尊重,進而從陶校長身上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而且單純,我們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去感受,以信任換取信任。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及時了解孩子成長的煩惱以及心靈的需求,并給予適當的幫助,以此來促進孩子好性格的發展。
良好性格的養成都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如果我們家長也能像陶行知先生那樣,在生活中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多尊重和愛護孩子,那么,孩子就會漸漸地形成良好的性格。
好性格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有人曾這樣說過:“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一半?!痹诂F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良好的性格,對他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1.從小培養孩子良好性格
為什么良好的性格要從孩提時代培養?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性格包含著復雜的心理成分,大人們的一言一行、家長的脾氣秉性、老師的教育引領、社會的誘導等,無不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固然不可或缺,但家庭教育更為重要。如果父母知書達理,正直開明,有愛心、耐心、包容心,善良誠實,知道怎么引導孩子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會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培養出孩子的良好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虛偽、自私、道德低下、庸俗、霸道、冷漠,沒有愛心,那么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性格就很有可能會變得任性、冷淡、暴躁、自私自利、不和群、嫉妒,甚至沒有同情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但人格不健全,而且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友誼和樂趣。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性格的寫照,著名作家老舍分析自己性格的時候曾說過:“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
性格與人的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關系,心理活動乃至人的行為的各個方面都體現著性格因素。因此,對孩子個性的培養最基本的是良好性格的塑造。孩子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巴甫洛夫曾指出:“如果說到性格的話,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傾向、意向與那些生活期間受生活印象的影響所養成的東西二者之間的混合物了?!睕Q定性格的還是后天環境,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主要是家庭環境。
2.如何培養孩子良好性格
(1)正己。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行為榜樣。要讓孩子從小懂禮貌,知道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家長就要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做出表率。身教勝于言教,這樣做,孩子自然就從父母的身上學到種種美德,在心靈中就會撒下文明禮貌的種子。
(2)注重教育方式和態度。
父母應該常備“理智”這個家庭教育的“節制器”,因為孩子的有些性格就是父母教育方式和態度的副產品。
(3)把握好教育內容。
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的性格,這就需要把握好性格培養的內容。性格有社會評價意義,也就是說,性格有好壞之分,如善良、勤奮是好的性格特征;虛偽、懶惰就是不良的性格特征。
(4)創設良好的家庭氣氛。
具有活潑、開朗、熱情、樂觀等良好性格的孩子,一般來自和諧融洽的家庭,孩子能在幸福的生活環境中快樂成長。
(5)注意家庭地位、條件的影響。
不能過分溺愛孩子,讓孩子樹立勤儉節約、勞動光榮的意識。父母有錢有權,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更不能讓孩子有一種權力和金錢至上的想法,引導孩子自食其力,樹立向善的品德,靠自己從小不斷的學習、積累,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如果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就要保持生活上的自信,教育、引導孩子踏踏踏實實做人,不要自卑,要樂觀向上,認認真真讀書學習,將來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改變生活。
(6)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響。
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慣孩子,要學會和孩子談心。發現孩子性格孤僻時,要多和孩子一起運動或做游戲,耐心傾聽孩子的話語。父母不能居高臨下,更不能打罵孩子。父母要公平地對待孩子,不要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讓孩子主動參與到家庭的一些事務中來,增強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辦事能力和積極進取的性格。
(7)增進父母與孩子的心靈溝通。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和父母親接觸的機會越多,心靈溝通時間越長,其體力、智力就越發達,個性品質就越健全。
(8)要考慮到孩子的自身特點。
做父母的一定要與孩子同玩同樂,與孩子一起快樂學習,一起觀察身邊的事物。要經常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的學習和成長情況,要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給予糾正。讓孩子在多方關愛下,發展好健全的性格,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改造孩子性格父母無可替代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睆暮⒆觼淼竭@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孩子首先接受的是來自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例如,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父母的每一個表情,都會對子女的成長和發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有些人說的那樣:孩子的性格、品質、自尊、自信等大多是在家庭教育的環境下形成的;孩子的自主和自立能力、心理承受及心理平衡能力、社交能力及合群、協作素質等大多也都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所以,要想改變孩子的性格,父母的作用是無人能替代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真實的、深刻的。有這樣一個令很多父母很受感動和啟發的故事:
一天,在美國某大學的課堂上,突然出現了一個50多歲的老婦人。開始大家并沒有感到奇怪,因為人人都有權利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但過了不久,很多學生發現,這個老婦人并非是一時興起,也不是退休之后為填補空虛才來這里的。
每天清晨,老婦人總是最早來到教室,溫習功課,認真地跟著老師閱讀。老師提問時她也會出一頭的汗。她的筆記記得工工整整,年輕的學生很多都借她的筆記來做參考??荚嚽袄蠇D人更是緊張兮兮地復習、補缺。
心理學課上,老教授對年輕的學生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們可以問問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
大家一打聽,果然,這位老婦人名叫朱木蘭,她的女兒就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
可見,父母的影響力對于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是任何人也不能相比的。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和教育作用。例如,《三字經》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說,中國古代的孟母教子的故事,陶侃母親和岳飛母親教子的故事,近代名人梁啟超、葉圣陶等人的教子故事,這些都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作用。
古代的大教育家,被人們尊為“亞圣”的孟子,他的母親是偉大的,這種偉大體現在她對孟子的教育上。據載,孟母曾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笨梢哉f,孟子尚在母腹中時,孟母就已開始了對他的教育?!懊献佑讜r,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街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瘡歪憔訉W官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炀友伞!泵夏笧榱私o孟子尋找一個有利于成長的環境,不辭辛苦,三次搬家。她走過荒涼的墳地,走過嘈雜的市場,終于走到了清靜的學校旁邊,也走進了偉大的中國史書之中,更走進了中國人的口碑之中。
然而,在現代的親子教育中,一些父母也起著“啟蒙”的作用,只是他們的“啟蒙”教育不是積極的、有益的教育,不是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是給孩子一種扭曲的、錯誤的教育。有這樣一個事例:
公交車內人聲嘈雜,中門第一排雙人座位上,是一幅親子圖。坐在母親膝上的一個小男孩,與母親面對面坐著,并用尖細的聲音叫著,扯著母親長長的頭發用手指攪著玩。坐在旁邊的父親在玩手機游戲。孩子玩膩了頭發,無聊地抽動身子彎來扭去,腦袋像撥浪鼓。突然一個大幅度后傾,腦袋撞到了中門的扶手上。那鐵質的扶手豈是能隨意碰的?被撞痛的男孩立時號啕大哭。年輕的母親驚慌失措,用手掌狠狠地拍打著扶桿,大聲罵著:“壞死了,把寶寶撞痛了。打死你!打死你!”又輕輕地撫摸孩子的后腦勺,“媽媽打壞家伙,寶寶乖,寶寶不哭?!焙⒆訙I眼婆娑,轉過身學著媽媽的樣子,用小手使勁地拍打著扶桿,哽咽道:“壞家伙!打死你!”
然而,旁邊的父親仍投入地玩著他的游戲,絲毫沒有察覺寶貝兒子的痛苦遭遇。直到兒子用手推他:“爸爸,幫我打壞家伙!”他這才回過神來,“噢,爸爸幫你,打死壞家伙!”于是,同仇敵愾的一家,勁兒往一處使,三只拳頭一齊敲打著扶桿,喊口號似的大叫:“壞死了,打死你!”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總會不自覺地模仿著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被撞痛了,應該告訴他要接受教訓,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要盡量避開,注意安全,并要孩子堅強地忍受不慎撞擊的疼痛。然而,這里的父母卻給孩子傳遞著一種報復的心理??梢赃@樣說,孩子的性格是“成也父母,敗也父母”,所以,父母在培養和改造孩子的性格上,要起到積極的作用。
那么,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性格的塑造者,父母又應該如何改造孩子的個性呢?有心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以下幾種方法:
讓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么懶惰也是一種習慣。當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起碼在孩子進入社會以前)。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更是父母影響的結果。
在父母不同行為習慣的影響下,有的孩子形成了很好的習慣,而有的孩子卻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孩子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孩子的第二天性。讓孩子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當孩子對這種優秀的行為習以為常,那么,孩子的好性格也就形成了。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是孩子最信賴、最親近的依靠。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現,例如,父母的個性特征,對家庭的責任意識,父母對待自己長輩、鄰居、朋友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的精神狀態,父母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等等,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必然地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不能在自己沉迷于賭博時,還強制要求孩子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不能在自己撒謊時,還要求孩子做有誠信的人;不能在自己面對挫折唉聲嘆氣時,還高聲要求孩子堅強樂觀;不能在自己對工作三心二意時,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認真負責、持之以恒。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父母要想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就應該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有些父母常借口忙而很少與孩子溝通,對于孩子的事要么是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要么是武斷包辦、集權專制,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和自我判斷的權利,等孩子出了事才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利用吃飯的時間或在一起散步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孩子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以及孩子的學習情況等。這樣,有利于及時捕捉孩子思想上的細微變化,進行積極的引導,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讓孩子學會放棄和分享
讓孩子學會放棄,那么他得到的不一定會少,讓孩子學會分享,也許他所收獲的令人難以想象。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當一個人擁有8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這8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只能吃到了8個蘋果,也只能嘗到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
當然,如果你把8個蘋果中的7個拿出來給別人吃,盡管表面上你丟失了7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7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也會從這個人手里得到一個橘子,從那個人手里得到一個甜梨,最后你可能就吃到了8種不同的水果,嘗到了8種不同的味道,看到了8種不同的顏色,得到了7個人的真正的友誼。
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要他們學會用自己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的東西,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且還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學會分享才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