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車頭是一個地名,全名老車頭菜市場。我也很奇怪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也沒人知道。它的地域范圍就是馬路兩邊的兩個菜市場,和周圍的一片居民房。
在我讀小學(xué)三年級前,我家就住在老車頭不遠(yuǎn)的小村子里。那會的我對于老車頭就兩個概念:
一、老車頭的包子鋪里的包子好吃。
二、老車頭里有肉賣。而且有好多肉。
老車頭里只有一家包子鋪,據(jù)說老板的爸爸的爸爸以前就在這里賣包子。他家的肉包湯汁濃純,肉餡鮮嫩,沒有其他包子的腥味。是我至今為止除韓包子外吃貨最好的肉包了。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家的菜包,里面包的就是平常的包菜和香菇,但不知道為什么吃起來就是那么的香,成年人巴掌大的包子我那是就能一口氣吃兩個。
大包子五毛一個,小包子一塊錢三個。十幾年從未變過。他家除了每天門鋪里賣出無數(shù)的包子外,還有無數(shù)從外地人每天風(fēng)雨無阻的前來訂購。
我從小就在他那買包子吃,每次去,老板都會給我和弟弟一人松一杯豆?jié){。
在包子鋪的這邊市場,以包子鋪為分界線,前面是蓋起大棚的一大片海鮮攤鋪,那里的地常年都是濕的,但人來人往從未斷絕。
另一邊的管理就稍微松散了些,除了幾家固定的賣蔬菜的人家,大多都是年邁的老人,或站或拿了個小板凳坐著,面前用尼龍袋鋪地,賣著自己種的小蔬菜,眼神有些迷茫又有些期待的注視路過的人。
我記得在賣淡水魚的對面,有一顆大榕樹,秋天到了的時候,樹下落了許多的榕樹小果子。在那棵榕樹的左前方,在十幾年前還是電話鋪,那個時期,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手機(jī),我家都還是2009年才有的手機(jī)。那年我奶奶去世了,父親回老家料理奶奶的喪事,母親就天天去那個電話鋪?zhàn)咏o父親打電話。常常是電話打過去,要好久才轉(zhuǎn)接通。我就一個人在榕樹下玩石頭。
馬路對面,和現(xiàn)在的菜市場差不多,只不過,除了馬路邊的一條是賣蔬菜的,里面一大片都是賣肉的,整一個豬肉售賣場。在這一邊,只有兩家攤子令我印象最深刻。
一家肉攤,一家菜攤。
兩家都是四十左右的老大叔,只是賣肉的老大叔臉上皺紋多一些,賣菜的頭發(fā)稀一些。經(jīng)常在周末的下午,我媽都會給我五塊錢去賣肉的周叔叔那里買五塊錢的瘦肉,別看只有五塊錢,那時一斤肉也才十幾塊,我再和老大叔套個近乎,在肉價降低一些的時候給能跟他要到半斤肉。偶爾也會去賣菜的老大叔那里買兩棵白菜還會被贈送點(diǎn)小蔥。可歡喜了。
當(dāng)然老車頭表面上常年都是一派平淡祥和眾人相處其樂融融的模樣。但也是一個魚龍混雜之地。這里不僅有老實(shí)本分的農(nóng)民,有小康之家的群眾,還有三教九流也混合在其中。就像我前面說的賣了幾代人的包子鋪,為何除了他家以外周邊無第二家賣包子的,除了他家手藝好受眾人喜歡以外,還有個原因是當(dāng)時老板的哥哥是附近一個不小的黑幫的老大。
想不到吧。就連馬路另一邊賣菜的老大叔的兒子身邊都聚集著不少的“兄弟”。
如果說老車頭白天端的是國泰民安的現(xiàn)象,那到了晚上就是水深火熱的的熱鬧景象。
平時白天大門緊閉的門店,一到了晚上,霓虹燈不停閃爍,一家家奶茶店便利店和大排檔如破筍般出現(xiàn)。一群群身帶刺青舞龍畫鳳的年輕人游蕩其中。
老車頭,其實(shí)是整個海城最幸福祥和也是最混亂的地方,只不過安定和混亂兩不相干各自進(jìn)行。說白了,不過就是各路人家,外地的當(dāng)?shù)氐挠懮畹牡胤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