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沿 Idea Watch


績效

技術改變了人員分析,
是好是壞?

TECH IS TRANSFORMING PEOPLE ANALYTICS. IS THAT A GOOD THING?

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日奇(Tomas Chamorro-Premuzic)
伊恩·貝利(Ian Bailie)| 文
永年 | 譯 蔣薈蓉 | 校 孫燕 | 編輯


數字化轉型正在影響人才管理系統,正確管理關鍵數據可以促成企業與員工雙贏。


一個世紀前,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法(Scientific Management)奠定了現代人力資源的基礎。他提出的核心前提是,企業應該將工作場所變成現實世界的心理實驗室,衡量并監控員工的一舉一動,從而提升員工表現,減少其壓力。這一革命性的范式,引領亨利·福特(Henry Ford)等著名實業家在人體工程學方面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流水線,以及一種優化職責、任務和崗位設計以提升員工生產率的科學方法。福特這樣的大企業成了應用心理學的試驗場,循證人力資源(evidence-based HR)就此誕生。

100多年后的今天,泰勒的理論仍未過時。谷歌、微軟等一些最大、最成功的企業正在加大對數據科學的投入,招募大批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博士,加速進行數字化轉型,以便圍繞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部署智能技術,改進人才管理系統。人員分析正在蓬勃發展,而且在疫情前就已經相當先進。如今的工作逐漸轉向線上(往后甚至可能一直向著這一方向發展),可用于了解和預測員工行為的數據量將繼續呈指數級增長,創造更多通過技術和數據進行人才管理的機會。

通常來說,人員分析是一種人力資源職能,追求以數據驅動的方式,深入了解企業員工隊伍——是的,人力資源也有重視數據的一面。如果數據是對員工行為的數字記錄,那么人員分析就是從數據中提煉出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情報、協助提高企業成效的科學。多數企業坐擁豐富的數據。我們一再聽人說“數據是新石油”,可是沒有洞察的數據只是毫無意義的數字。我們需要正確的框架、模式或專業知識,讓數據產生意義,然后采取行動,在企業中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變革,建立數據導向的文化。正因如此,人員分析是一種謹慎且成體系的嘗試,旨在讓企業更加以證據為基礎、以人才為中心,進行精英化管理。這種做法有望提升企業生產力。

比如員工體驗,以往是通過關于工作滿意度或員工敬業度的年度問卷調查進行評估。這些指標雖然與工作業績呈正相關,但相關性通常很小(敬業度和生產效率之間的重合低于20%),并且與員工個性等無關因素混雜在一起。一年只評估一次員工狀態也不合理,為何不多評估幾次呢?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更頻繁的“意向調查”和員工傾聽工具開始受到追捧,而且可以迅速用于推動員工和企業受益的實踐。Glint、CultureAmp、Qualtrics和Peakon等公司都可以幫助企業定期給員工“號脈”,實時了解敬業度和員工情緒。雖然員工傾聽已開展了一段時間,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愈加受人青睞。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默克公司(Merck)和澳大利亞國家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等企業都在使用員工傾聽工具,來了解員工如何應對新的遠程工作安排、對支持的需求如何變化,以及回歸辦公室的意向。通過分層抽樣(替代隨機抽樣的一種方法,使數據科學家可以劃分給定的樣本的層次,對該群體進行預測)、對自由文本評論的文本分析(用軟件將文字和文字頻率解碼、轉譯為情緒或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網絡論壇等方法,企業可以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了解員工重視的東西,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同時在個人層面避免員工產生調查疲勞,且保持匿名。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特別在當下)是,新技術能否用于保證人的安全,監測其身心健康。現在人們廣泛討論雇主如何保障工作場所安全、確保在封閉結束后重新安全地開放辦公室,有用的不只是測體溫或保持社交距離等尋常措施,可用于支持員工的新技術有很多。如果員工不介意分享數據,現在的可穿戴設備可以檢測壓力和焦慮程度。聊天機器人可以用來詢問員工的情緒狀態,并提供建議。當然,信息可以用來服務人,也可以用來控制人:如果你掌握了一些人的感受,以及生理與心理狀態,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很好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狀況,也可以操縱和控制他們(人們并不希望如此)。只要技術使組織或其他人深入了解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狀態,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由美國谷歌和蘋果公司開發的追蹤應用,可以讓企業輕松監測和改善員工健康狀況。同樣,學術界正與開發可穿戴設備的初創企業合作,比如Oura指環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作,利用人們自愿提供的生物特征識別數據,進行新冠病毒風險預測。這些創新可以看作是數字版的上班量體溫,或醫生檢查關鍵癥狀。雖然這些措施存在爭議,因為可能侵犯隱私和匿名權,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采用。而且,隨著物質生活與數字生活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數字措施和模擬或現實措施也變得越來越難分辨。

另一個關鍵目標也許是提升員工的業績或生產率。多數企業都以此為主要目標,哪怕企業非常關注員工士氣與幸福感,也主要是因為認為這些與業績有關。然而,這也是監控顯露出可怕之處的地方。電話、傳感器、Alexa、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都能夠探測并記錄我們的行動,我們真正離線、不被雷達發現的機會少之又少,監控可能會全面侵犯隱私。比如,一些企業現在考慮推出更具侵入性的監控軟件,可以在員工工作期間截屏并追蹤其行動,以此跟蹤其生產率,監控迅速轉為遠程工作的員工隊伍。今年早些時候,普華永道(PwC)因開發監視系統追蹤員工是否離開電腦,而招致了相當多批評。

還有企業在考慮開發針對辦公室內新冠病毒傳播狀況的監測工具。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監測技術被用來應對疫情,員工必須做出何種妥協呢?如果企業以保護員工健康為幌子,強制員工使用這類工具,員工如何保障自身隱私、確保數據不被用于其他目的?因此人力資源部門必須介入,推動交流,設法解決員工信任、企業責任和一切新技術的道德問題,在員工、管理者和企業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盡管我們仍處于這場革命的最初階段,但人才管理的每個主要縱向領域都已取得明顯的進步,有了一系列有科學支撐的新工具和技術。如果領導者能夠向企業灌輸一種強調信任、尊重和公平的文化,并按照最有力的道德和法律參數來部署創新(這可不簡單),就有機會取得顯著進步。

企業在考慮新技術或人員分析項目時,只是希望把道德置于首位還不夠。我們認為,企業必須正式為人員分析制定道德章程,明確規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就像使用客戶數據或財務數據的指導方針一樣。為了建立并維護員工對數據使用的信任,企業需要正視道德和隱私問題,在使用員工數據的問題上對員工做到公開透明。

毋庸置疑,技術加上近乎無所不在的工作及相關行為數字化,可以讓企業大規模監控、預測和了解員工的行為(和思想),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與此同時,同樣的技術如果以不道德或非法的方式被利用,也可以用來控制和操縱員工,破壞信任,不僅威脅到員工的自由和士氣,還會威脅隱私。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唯一辦法是嚴格執行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員工掌握主導權,能夠授權(或不授權)雇主使用自己的數據,并受益于雇主從數據中提煉的信息。誠然,對雇主有益和對員工有益,這兩者在邏輯上并不相悖。可是,強迫員工進行某些行為,或者利用員工個人數據來對付他們的誘惑,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強烈。


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日奇是萬寶盛華集團(ManpowerGroup)首席人才科學家,倫敦大學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創業金融實驗室研究員,著有《為何如此多不稱職的人當上了領導?(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 (and How to Fix It)]一書,他在TEDx的演講就基于此書。伊恩·貝利是Insight222的COO,myHRfuture的董事總經理。myHRfuture是一個學習體驗平臺,幫助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構筑人員分析、人力資源技術和員工體驗方面的技能。在加入Insight222之前,伊恩在思科(Cisco)擔任高級全球人力資源領導職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中市| 唐河县| 台南县| 池州市| 建阳市| 仁布县| 禹城市| 东阿县| 张家界市| 建宁县| 张北县| 沙坪坝区| 洛扎县| 定边县| 柳江县| 德庆县| 名山县| 兰坪| 九江县| 城固县| 沂水县| 屯门区| 曲阜市| 越西县| 蒙城县| 池州市| 合川市| 孟州市| 千阳县| 黄冈市| 湖北省| 前郭尔| 永定县| 莒南县| 虎林市| 沭阳县| 南安市| 普洱| 石城县| 新乐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