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全世界最幸福的通話,不過是,與你一起度過柴米油鹽的歲月。
- 情感成長選修課
- 南鹿肥魚
- 7272字
- 2021-08-24 21:05:46
“請嫁給那個,讓你變成小孩的人”
喜歡的人眼里,無論什么年齡,對方都是長不大的小孩。
“我說我想吃西瓜,然后我就真的有西瓜吃。我開心的不是有西瓜可以吃,而是知道有人在寵我。”
判斷一個女孩是否戀愛的標準,就看她是否越來越像小孩。
01
今天在微博里看到一張動圖,范冰冰看到男朋友李晨,突然開心得像個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撲進了李晨的懷里。
而李晨也男友力十足地手臂一伸,把女朋友摟在了懷里,站在一旁圍觀的姑娘被甜得笑彎了腰。
很多網友說被這張圖片甜齁了,霸氣十足的“范爺”也有這么孩子氣的一面,終于知道范冰冰為什么會喜歡李晨了。
其實在愛情面前,無論什么年齡,什么習性,每個姑娘都是小女孩,要親親,要抱抱,要舉高高。
一直覺得,女孩選擇愛情的標準很簡單,誰能讓她做個小女孩,她就跟誰在一起。
之前看過這樣一張圖片,男生帶女朋友去餐廳吃她最愛的食物,女孩嘴巴里還含著吃的,就開始萌萌地扭了起來。
你看,小熊餅干浪味仙薯片芒果草莓話梅軟糖牛肉干,我都給你,然后你是我的好不好。
對男人來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女朋友寵成了小朋友,就像謝娜和張杰一樣。
張杰帶謝娜出門逛街,因為怕她丟了,就在她身上綁了一個氣球。
謝娜也像個小孩一樣,綁了氣球還伸手要老公牽,才肯高高興興繼續往前走。
你看,在喜歡的人眼里,無論什么年齡,對方都是長不大的小孩。
“我說我想吃西瓜,然后我就真的有西瓜吃。我開心的不是有西瓜可以吃,而是知道有人在寵我。”
判斷一個女孩是否戀愛的標準,就看她是否越來越像小孩。
而這個寵你的人,就像一個口袋里裝滿糖的人,走一路撒一路糖,讓和他一起走在路上的你,能甜到心里。
02
有人問我,男生應該怎么對一個女生好?
很簡單,把她當孩子一樣哄。
孩子太小力氣不大,重物要幫她提;孩子沒長大個不高,夠不著的東西就幫她拿。
如果你不小心吃了她的食物,她說“我生氣了,哄不好的那種”,那就投喂點好吃的,然后再哄哄。
如果你也有小脾氣了,也記得不要兇她,可以學一下小S哄女兒的辦法。
小S有時回到家很累了,女兒嚷嚷著要一起玩,小S不會發脾氣,而是用“撒嬌”的方式讓她乖乖聽話。
她跟女兒說:“乖乖,媽咪好累,不休息就沒力氣跟你玩了。那就先讓媽咪去睡覺,好不好?“
其實,女朋友也像小孩子一樣,她并不是不聽道理,是她討厭你講道理的態度。
把“我累了一天了別煩我”,換成“寶寶我好累,休息會再陪你出去逛逛好不好?“
如果你能溫柔地這么跟她講,她就會覺得自己很重要,然后乖乖地點頭答應。
她哪里會抱怨你,她只會心疼地抱著你。
為什么戀愛中的姑娘都喜歡稱自己是小可愛?
因為成熟只是女人的一種技能,而非性格。
其實女人到老都是個孩子,“我幼稚,只是不想在你面前偽裝。”
有人說戀愛中女人智商為零,大概不是因為變笨了,而是安心了。
我認識一個姑娘,她一直自詡是人肉導航儀。
無論是跟朋友出去旅行,還是坐別人的車,她永遠是第一個分清東西南北的人。但有次跟男朋友出去吃飯,她拿著地圖都把餐廳的方向弄反了。
姑娘極力想跟男朋友解釋自己以前真的不是這樣的,男孩笑著逗她說“我相信”,她還是覺得又糗又囧。
為什么女孩戀愛后變路癡?是因為你在哪,路就在哪。不認東西南北,她只認你。
姑娘喜歡梳雙馬尾,她媽媽說她太幼稚,只有他會摸著她的頭發說,“小朋友你真可愛”。
她沒安全感,背包總是裝特別多的東西,她男朋友就一路背著自己的包,再拎著她的包。
男朋友帶她去沙灘,她撿了一顆小貝殼認認真真地寫他名字。
他說:“你蹲著寫字的樣子,就像一個四五歲的小孩。”
她說徹底愛上他,大概就是他說的那句話。
03
有人喜歡她,是因為她懂事;有人喜歡她,是因為她善良;只有那個人喜歡她,是因為她可愛。
她會變得懂事成熟,是為了保護好自己。
但每個姑娘心里都裝著一個小女孩,那個小女孩從童年到現在,在心里一直沒長大。
而戀愛是一個可以重溫童年的過程,愛人會讓她安心做個小孩。
誰是那個,讓你變回孩子的人?
最最親愛的人啊,路途遙遠,時光未老,我們在一起吧!
一個缺愛的人。
面對真心總是誠惶誠恐,患得患失,需要不斷試探,證明,直到最后變得不被愛才死心。
所以有時候很羨慕被愛包圍著長大的人,倒不是羨慕被愛的幸福,而是在被愛以后得到的底氣,能夠勇敢地去付出,能夠大方的接受。那種流露出來的坦蕩看著也讓人歡喜。
下次遇到愛情的時候能不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然后順便自己羨慕自己。
這大概是最好的愛情觀:
如果不合適,千萬別將就。
將就,只會惡心了自己,耽誤了別人。
沒找到合適的,不要談戀愛,繼續酷下去。
沒娶的別慌,待嫁的別忙。
經營好自己,珍惜當下時光,一切該來的總會到。
最合適的兩個人,不是在一開始就一拍即合,而是愿意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為了彼此而變成更好的兩個人。
你終會遇見這么一個人,他會用整個人生將你精心收藏,用漫長歲月把你妥善安放。
怕什么,歲月漫長,你心地善良,終會有一人陪你騎馬喝酒走四方。
戀愛中學會表達有多重要?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要表達,要讓對方知道。
決定分開的時候也是,畢竟實在不喜歡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也要鄭重地告訴對方,然后禮貌告別。
我覺得很多人的問題就在于選擇了太多不必要的回避。
甚至還有人會覺得冷暴力等對方分手也是一種方式。
其實不是的。不被喜歡了,沒有那么難堪,你的不真誠,才是最傷人的。
所以任何時候都是,坦率地去愛,在不愛了的時候也要大大方方地讓對方知道。有話直說能解決百分之九十九的問題,而不是讓對方在不安和忐忑中被消耗被浪費。
其實我喜歡能給我帶來正面影響的人。
正面影響不代表對方有多棒,而是希望對方可以肯定我,看得到我身上發光的地方。
我特別怕那種一直否定我的人,哪怕是玩笑話,我也會收起好不容易攢起的自信,退回到自己的保護殼里。
二熊之前說過,善意是愛的遺跡。
不是一直在一起才是好結局,能夠體面的分手,其實也是一種溫柔
戀愛中學會表達有多重要?很多時候可以避免一場災難的發生,更多時候會收獲更多幸福啊。
其實全世界最幸福的通話,不過是,與你一起度過柴米油鹽的歲月。
我覺得一個人單身太久未必就是太挑。
和朋友聊天時她說,我單身快一年了,身邊的朋友不停的催我找男朋友,可我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她們就覺得是我要求太高太挑了。
可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對另一半從來都沒有什么要求,我只是覺得感情講究緣分,合適的時間遇見合適的人,兩個人就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了。
如果你非要問我要找一個什么樣的對象,我像考試一樣列舉了他的身高,體重,五官,然后呢?相處的時候還是會冒出很多很多的問題,三觀啊,生活習慣啊,愛好理想啊。
你說,這些算是要求太高嗎?其實真的不是的,這些從來都不是什么要求,就像一把鎖,它只是在等適合它的鑰匙打開它,其他鑰匙不適合打不開,你能說是這把鎖太難打開了嗎?
單身太久的女生真的不是要求太高,她們也想談戀愛,也想被寵壞,也想撒嬌,也想做小公舉,她們只是還在等那個能明白她們到底要什么的人出現。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女生單身了呢?
因為越來越多的追求者不靠譜,喜歡來的太快,去的也太快,現如今能持續追你一個月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了。
因為感情太容易分手,很多女生好不容易談了一場戀愛,結果因為一些小事,因為一些爭吵,莫名其妙就分手了,平白消耗精力和感情。
因為喜歡你的人根本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現在的男生喜歡上你多數只需要一個朋友圈就夠了,只要朋友圈你的自拍夠美,他就能喜歡上你,可實際上,他根本不知道你喜歡什么,想要什么。
我想,單身越久的女生,越需要一個了解她,和她默契的人出現來愛她。
有很多男生會說,女生單身越久,也就越獨立,越獨立,也就越難追。
真的是這樣嗎?我記得之前看論壇的時候,看到有人說,千萬不要去喜歡一個單身很久的女生,因為她們早就獨立的可以不需要你了,她們燈泡壞了可以自己換,水管壞了可以自己修,生病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甚至她們都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你去喜歡一個什么都不需要你的女生,不難追才怪了。
我不太能接受這種說法,我覺得女生越來越獨立,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男生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女生,所以導致現在的獨立女性越來越多,她們單身,沒有人寵,沒有人愛,她們只是必須學會愛自己,寵自己。
你說這樣的女生難追,我說,只是你自己不夠用心,不夠優秀。
你不明白,那些看上去難追的女生,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其實她們只是想要被一個男生理解,明白她們內心深處的想法,能陪她們在家里看電視劇,能陪她們逛一天的街,能和她們半夜看恐怖片,能照顧她們,陪伴她們。
如果你說,這些就是要求太高,那我說,一個女生如果對你沒有這些要求,那么對不起,她根本就不愛你。
別指望用一場電影讓她喜歡上你,別指望用一個520讓她成為你的女朋友,別指望用一份禮物讓她跟你上床。
愛情沒有那么容易,每一個人在一起,都需要時間的考驗。
熬不過這些考驗,就別抱怨說,女生太難追了,送禮物,發紅包都追不到,因為你那點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我覺得每一個單身的女生都很優秀,單身越久,越優秀,因為她們從來不愿意隨便開始一段感情,她們明白寧缺毋濫這個道理,她們一直都在等那個合適的人到來。
這樣的女生,值得你花心思,花精力去了解她,知道她喜歡吃甜還是喜歡吃辣,知道她喜歡熬夜還是喜歡早起,知道她喜歡粉紅色還是喜歡黑白色。
如果你喜歡一個女生,千萬不要覺得她很難追,試著慢慢去接近她,多點耐心,多點真誠,一點一點的感動她,慢慢的和她相處,最后你會發現,其實她真的一點都不難追,其實和她在一起真的會很幸福。
不要再說女生難追了,一切的難追,只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認真去追。
再好的感情,都是令人失望的。
這是一句實話。
我發現好多人并不清楚在感情中想要什么。
同事算是相親的專業戶,相親局大多是父母安排。按章程,她周末和相親對象一起吃個飯,聊得來就相處看看,聊不來就兩散。
我們之前一起談起對于愛情的需求,她說其實她特別無所謂。“快奔三的年紀,再聊轟轟烈烈的愛情覺得很幼稚,但物質這一塊我也不缺。戀愛沒意思,只是想遵從父母的意愿,找一個可以搭伙過日子的人。”她這樣告訴我。
話是這么說,但真正開始和相親對象相處的時候,她又會覺得哪哪都不太舒服。“覺得很空,一個小動作就可能會讓我pass掉一個人,很容易覺得乏味和無趣。”她解釋道。
因為不痛不癢的各種原因放棄,看起來是“我沒有特定需要的愛情,隨性就好”,其實反而是要求過高,希望得到一個「不經意間完美滿足自己所有擰巴小幻想」的對象。
但不該是這么來的。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滿足愛情獲得感的前提。
小說《喜寶》里,女主角有一句很著名的臺詞,說:“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即使這話顯得世俗,但她對于愛情的需求卻是明確的——“被愛,或者金錢”。
在感情里知道自己要什么非常重要,這個「知道要什么」意味著你明確知道自己「能夠不要什么」。
朋友最近正在被一個大叔型的成熟男性追求。男方有錢有型,在事業上也有和她工作匹配的資源,各方面都很般配,我們這些朋友都很看好這段感情,攛掇她趕緊答應。
但她自己卻躊躇不定。她承認自己對一段新關系有所心動,但兩人的年齡差有點大,她依舊想要體驗更年輕的浪漫和悸動。
“以前上大學談戀愛的時候,總嫌男生幼稚,現在成熟的追求者出現了,我卻又想找回之前那種怦然心動的甜蜜感。做人好矛盾。”她不止一次跟我這樣感慨。
很難有十全十美的戀愛。有時候我們會在對象身上追加很多世俗的條件,同時也渴求更多的情感回應:既希望他優渥,又希望他體貼;既希望他浪漫,又希望他務實,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愿割舍,最后卻什么都得不到。
“既想要又想要”的貪心是小孩的思維模式,在成年人的感情里,是沒有這樣的好事的。成年人的智慧是,要敢于放棄一些可能別人都在追捧,但你不一定需要的東西。
這意味著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做到了這一點,你才能算作對感情多了些許的掌控力。
我經常因為身邊很優秀的朋友找了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男友而感到可惜。也曾認真地問過其中幾個要好的朋友:“你喜歡他什么呀?”
答案大多都很簡單:“真誠”、“有趣”、“體貼”,諸如此類。
“會覺得他不夠好嗎?”
“怎樣才算足夠好呢?”朋友反問,“我對感情的要求是,我想要一個懂我,聊得來,對我有耐心,脾性相投的人。過程中這樣那樣的小缺點小摩擦,當然不會少。有時候也會發現身邊的某個別人,找了學歷更高或者家境更好的對象。但關于「選擇他」,我不會動搖,在一起開心最重要。”
然后我明白,在感情里,“知足常樂”這個詞也一樣通用。
不是說找對象可以將就。是根據自己最需要的部分去尋找匹配的人,在確認要跟他相處之后,還得清醒地認識到他的不完美,并且因為他在你最需要的部分做的很好,而接受他在其他地方的不完美。
這世上不可能有無短板的戀人,即使他擁有一切世俗的成功,也可能有種種讓你不滿的表現。戀愛不是無限向完美靠攏,而是得想清楚你必須要什么和可以不要什么,跟有缺點的人戀愛,是走出幻想、走出想當然的人生必修課。
一個有缺點的戀人并不意味著愛情的殘缺。相反,愛情的浪漫恰恰就在于,兩個并不完美的人相遇,決定一起去創造完美的人生。
比如我跟小陳一起走過了5年多,到明年三月份就6年了。
說一次對我影響挺深的戀愛觀,是關于華晨宇說的。
有一次他在訪談里談及戀愛觀時候說了這么一段話:我一直覺得愛情是你碰到了你喜歡的女生,你喜歡上了她,你才會想去談戀愛,如果你沒有女朋友但你每天想找一個女朋友,那只能證明你寂寞。
放在之前的我原本會一直以為戀愛嘛,兩個單身的湊在一塊就可以了,可能有點得過且過的樣子,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要是為了戀愛而去戀愛,那再怎么甜的冒泡的戀愛終會回歸平淡。
但要是遇到了尋找契合的靈魂,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實現互補,你難過時候她能活躍氣氛,她難過時候,你可以帶她吃吃喝喝,掃除陰霾,這才是戀愛的本質。
現在的我也一直在警示著自己,要避開這個錯的想法。
就像是李宗盛那首晚婚唱道的:
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互相沒有出軌(當然有可能只是因為目前沒發現/沒機會),也沒有大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性,婚姻看法,金錢各方面都沒有),我們算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情感關系吧。
但即使這樣,也有無數的時刻是互相不滿意的,就日子長了,那種新鮮和激情已經過去了,你再想靠這個愛情得到全部的快樂,已經不可能了。
余華有篇小說《愛情故事》,一個論點,論“青梅竹馬的可怕”。
余華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過了十幾二十幾年,是真的不再愛她了,沒別的,就是日子長了,不再愛了。
“她此刻坐在窗前的姿勢已經重復了五年,因此我看著她的目光怎么還會有激情?多年來,她總是在我眼前晃來晃去,這種晃來晃去使我沮喪無比。
我的最大錯誤就是在結婚的前一夜,沒有及時意識到她一生都將在我眼前晃來晃去。所以我的生活才變得越來越陳舊。
現在她在織著圍巾的時候,我手里正拿著作家洪峰的一封信。洪峰的美妙經歷感動了我,我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將這種舊報紙似的生活繼續下去。
因此我像她重復的坐姿一樣重復著現在的話,我不斷向她指明的,是青梅竹馬的可怕。我一次又一次地問她:難道你不覺得我太熟悉了嗎?”
但她始終以一種迷茫的神色望著我。
我繼續說:“我們從五歲的時候就認識了,二十多年后我們居然還在一起。我們誰還能指望對方來改變自己呢?”
她總是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一些慌亂。
“你對我來說,早已如一張貼在墻上的白紙一樣一覽無余。而我對于你,不也同樣如此?”
我看到她眼淚流下來時顯得有些愚。
我仍然往下說:“我們唯一可做的事只剩下回憶過去。可是過多的回憶,使我們的過去像每日的早餐那樣,總在預料之中。””
余華寫的很殘忍,但這是真的。
這是他作為一個男性作家的視角,他的視角里,這個女孩還沒有意識到,女孩覺得過日子就是這樣的,但稍微敏感和勇敢一點的人,就會理解到這個男人的想法。
我就很理解這個男人在想什么。
甚至女方不理解也得理解。
只要相處過了一定的期限,情感就不再新鮮,除非是換人,但換人有極高的成本代價,而且換個人,五年后,又再度恢復原狀,心如死灰的原狀,又得考慮換人了。
所以對于生活來說,頻繁換人也是不理想的不具備很高實操性的。
可具備實操性的是,找到除了愛情外的其余的生命支點,找點除了情感外的其余的支撐你生命的東西。
就你的注意力不能再是這個人那個人了。
男人會不愛你了,孩子也會長大。長大的孩子又有什么太多的情感回饋呢?我一周給我媽打一個電話說不到五分鐘話,我就不耐煩了。
人一生所有的目光盯住世界上那么一個兩個人,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不要說男女關系了,就說父母這么愛孩子,也很恐怖。
就像我的父母一樣。
我父母沒啥文化,所以他們不喜歡看書書法拍照等等精神生活,不舍得錢,所以也不存在旅游打牌(我媽輸一塊錢就全身不舒服),更不高尚,不收錢不出力,做義工就完全不可能,不喜歡跳舞,協調能力差,沒有儀式感,不會喜歡種花。唯一愛好就是愛孩子。孩子培養出來了,就等著孫子外孫,滿腔的力氣就是為兒女服務。
沒有兒女,他們的世界就消解了。
這種思維模式,給子女的壓力無形中相當巨大,但是他們不覺得,完全沒那個意思,他們覺得那是本能。
你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你無法不被情感綁架的過一世。
幸虧我有一點好,我脾氣大,他們一般不是很敢找我。
既然不找我,我就當看不到的,逃避過去了。
...
我父母那一輩是沒有辦法了,他們是農村的,60年代的人,認知里就沒有“自我”這個東西。
但正如周作人寫的一篇文章,說,我們是把火炬遞給我們的下一代人的,讓他們去往前沖,照亮前路,他們抵達我們這一代人到達不了的高度,而我們隱入黑暗中。
每一代人都要進步。
你母親的路,你在繼承的基礎上應該有發展,不然的話,人生還是那些破事,把孩子一生,天天掛在嘴里就是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
一邊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一邊又覺得老公不夠好,孩子也獨立了,我怎么辦,然后想著法子變著花樣的各種找存在感,不開心,然后搞得他們也都怕了你。
必須要擺脫這種依附思維,做一個實心人。
一個人自己找不倒消遣余生的辦法,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任務,也沒個真正意義上的愛好和追求,只寄托于他人的情感回饋,來度過生命,于自己來說來說,將永恒孤獨,無法安放自我,于別人來說,是極大的情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