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猶”愛的思維作者名: 藍龍本章字數: 1340字更新時間: 2021-03-26 23:03:41
想讓孩子熟悉所學的,給他們練習的機會:
可以是讀一本書,或總結一節課,
而想讓孩子理解所學的,應給他們教授的機會:
描述一本書或講解一節課。
當我們吸收新知識時,我們是被動的;
當我們分享新知識時,我們更加主動。
個人作業和書面練習很有用,
但和他人分享,向他人展示才是真正有效的。
因為練習可以基于背誦,但教授通常基于思考;
我們能向他人講解知識之前,首先自己要吸收!
因此,老師需要一周時間來備一小時的課;
通過教授他人,我們自身得以學習!


Jewish children are not smart, Jewish family education is.
善于創新,擁有財富,聰明絕頂——中國人認為:“猶太孩子天生就很聰明!”
富有耐心、勇氣和信仰——猶太人知道:猶太家庭教育是明智的。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猶太人,歐洲人還是非洲人,他們的根源和外貌也許有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孩子是相似的:天賦不同,本性相似。
孩子都精力旺盛,非常快樂,富有好奇心,動力滿滿,樂于探索,不畏失敗——
這就是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不同!
作為父母,你追求的是一時痛快還是長期回報?你是否試著迎合他人,還是敢于標新立異?
你想做追隨者還是領導者?技能固然重要,但思維模式的教育更重要,特別是家庭教育。
相信自己,勇于嘗試,耐心等待,正是猶太人成功的秘訣;即在于父母的思維模式,而非孩子的天賦!


As parent, our mission is 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 what they are really passionate about.
為人父母不在于任務的完成,而在于對孩子的探索。
更像是園丁在辛勤培育,而不是像設計師在創造。
設計師用自己的工具隨心所欲地創造,而園丁竭盡所能地澆灌自己的種子;
前者自主選擇,而后者默默觀察。
“設計型父母”想讓孩子成為最優秀的醫生,
而“園丁型父母”努力幫助孩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前者問的是“我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后者問的是“我的孩子能成為怎樣的人?”。
為人父母在于觀察孩子,而非創造孩子;
試著真正地了解孩子,探索他們所熱愛的、所能做到的,從而幫助他們發現潛能,實現夢想。


What distinguishes an ordinary child from an outstanding one,is the size of their dreams.
你如何定義一個優秀的孩子?
根據他的智商、技能掌握程度,還是實在的成績?
我猜這正是大多數父母所想的。
因此每個年代僅有少數人推動這個世界向前:他們創新、影響并改變這個世界。
這些人不一定是普通意義上的優秀,但他們敢于擁抱心中的夢想,
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影響,從而成為優秀的人!
夢想是我們身體的“食糧”、靈魂的“氧氣”,夢想讓我們真正地活著。


The best gift we can give our children is a pair of tinted glasses to approach this world.
為什么有的出租車司機能比其他同行更快樂呢?為什么街邊攤販比華爾街億萬富翁有更多笑容呢?
為什么有的人能比其他人更幸福呢?可能就像史蒂芬·柯維曾說過的:
“我們透過自己的眼鏡,看到的世界不是其本身的樣子,而是我們自己的樣子。”
唯一的真實存在于我們自身,存在于內心深處!
因為我們不是用眼睛看這個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它。
外界只是一種錯覺,反映我們內心的真實。
這種真實由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所創造。
我們樂觀還是悲觀,積極還是消極,充滿感激還是滿腹抱怨,主動還是被動,自信還是焦慮?
我們內在的感受影響著外在所看到的事物,我們的外在世界反映了內心世界。
因此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內在世界比培養外在技能更重要,
因為所感影響所見!


A wise parent is one who strives to foster his child's traits-those which cannot be developed in school, but are indispensable for life.
學校教會我們技能和知識——
閱讀、寫作、英語、歷史。
生活考驗我們思維和智慧——
思考、行動、適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