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金融:模式變遷與風險管理
- 陳紅梅
- 3281字
- 2021-03-26 21:22:28
第一節 傳統商業銀行
一、轉型的趨勢
傳統銀行是國家投融資的基礎體系,承載著調節市場經濟、傳導宏觀政策的主渠道功能;同時,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中樞,在保障社會資金安全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的情況下,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持續推進,互聯網金融繼續向銀行核心業務滲透,銀行業務競爭更加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產能過剩行業資產質量風險持續暴露,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業務風險壓力持續加大;而新業務的開拓日漸艱難,對公信貸投放政策趨于謹慎,業務增速放緩、貸款占比下降,業務發展進入細分領域、結構性調整的階段,銀行轉型需求迫切,尤其是區域性銀行。因此,各家銀行積極調整信貸結構,轉變業務模式,2017年末對公貸款占比77%,較2015年末下降3個百分點(1),預計將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在此背景下,各家銀行將弱周期的零售業務作為轉型突破口,將個人消費金融視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個金業務在傳統金融體系內得到快速發展。根據易觀發布的《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消費信貸當年增加3.89萬億元,為歷史最高增量,2017年末余額達9.80萬億元。但是,從占比來看,在銀行的貸款總額中,消費貸款占比仍舊偏低。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居民消費信貸占總全國信貸20%左右,刨除近75%的住房貸款,居民消費信貸占比才5%,遠低于國外成熟市場的30%。另外,消費金融利率基本對標信用卡業務利率,并普遍高于信用卡利率,遠高于對公貸款利率,銀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收益水平,緩沖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因此,大力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成為銀行的必然選擇,消費金融成為信貸資源重點投放領域,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模式也多樣化起來。消費信貸行業規模近幾年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占商業銀行總貸款的比重持續提升,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招行、平安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均已突破12%,分別為12.55%、12.27%,光大銀行占比也達到11.83%。
二、模式與產品
商業銀行從事消費金融業務有著巨大的優勢。作為消費金融市場最早的參與者,從1985年發放的第一張信用卡到現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了信用卡,商業銀行還發展了汽車貸、消費貸等其他產品。到目前為止,信用卡也還是銀行主要消費金融產品,一次授信,循環使用。在信貸規模上,商業銀行也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即使剔除住房按揭貸款,消費金融市場仍然由銀行占主導地位。商業銀行具有穩定、低成本的資金實力,相應地在利率定價上也會相對較低。例如,中信銀行的“公積金網絡信用貸款”年利率最低6%~7%(一年期),招商銀行“閃電貸”產品年利率同樣可低至6%~7%,工商銀行融e借年利率可低至5%~6%,而信用卡分期的利率稍高,10%~18%的水平(一年期)。
目前從行業發展來看,銀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布局、發展消費金融業務。
(1)依托信用卡全方位拓展消費金融。一是充分利用信用卡業務的優勢,以信用卡為載體拓展消費信貸業務,通過開展固定期限免息活動、信用卡分期利率優惠活動、特約商戶特惠活動等形式大力拓展信用卡應用場景、提高信用卡的使用頻率。二是依托自身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線上渠道。隨著互聯網渠道的普及,多家銀行都均已具備信用卡線上申請的功能,線上辦卡越來越方便,除了在銀行官網、微信客戶端等官方渠道申請辦卡外,各家銀行為增加客戶入口、擴大客戶流量,紛紛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線上渠道漸成一些銀行發卡主渠道,線上客戶占比也逐步在提升。例如,工商銀行與百度公司合作,在“百度錢包”手機APP內推出工行信用卡在線辦卡服務。又如,上海銀行與美團合作,在大眾點評的“錢包”中提供上海銀行與美團的聯名信用卡的申請入口。三是依托充足的資金優勢,與實體企業(如大型商場、旅游公司、家具家裝公司等)合作,拓展信用卡的場景覆蓋類型,力推消費信貸發展,例如,光大銀行推出與紅星美凱龍合作的光大—美凱龍聯名信用卡,招商銀行推出與天虹商場的招商—天虹商場聯名信用卡。
(2)構建新型的消費金融業務體系。銀行或者參與成立消費金融公司,或者與消費金融公司合作,實現銀行優勢與消費金融公司業務的互補。銀行通過成立消費金融專營機構,獨立運作,搭建從組織架構、系統、業務流程、人才等方面配套的消費金融體系,鎖定特定的潛力客群,有針對性地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例如,中銀和北銀消費金融均是銀監會批準的首批試點的消費金融公司;已經成立的24家消費金融公司中20家均有銀行參股。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不一,如銀行通過同業拆借、信貸方式為消費金融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資金,2017年捷信消費金融從商業銀行拆入資金110.10億元人民幣,中銀消費金融從銀行拆入資金313.85億元;招聯消費金融2017年獲得招商銀行給予的期限為1年、金額為150億元的授信額度。(2)
(3)尋求跨界合作,實現共贏。銀行在拓展“長尾客戶”,逐步完善自身風控體系的同時,也尋求不同的風險控制、風險緩釋等手段來降低風險、實現共贏。銀行加強與不同的場景方合作,其中,與電商平臺合作是比較常見的模式,利用電商平臺上積累的客戶信息、交易信息、行為信息等,補充客戶畫像的維度,降低黑產、欺詐風險等帶來的損失,充分發揮預審批的作用。例如,銀行與購物、裝修、旅游等電商平臺合作為平臺客戶提供服務,建設銀行與土巴兔合作提供裝修貸就是其中一種。銀行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創新信貸產品,獲得適度的風險緩釋,如交通銀行和浙商銀行推出用理財產品質押申請消費貸款的業務;華夏銀行和中信銀行均開發了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申請信用貸款的模式。另外,銀行業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保險公司以信用保證保險服務的形式參與到消費金融業務中,轉移消費信貸面臨的潛在風險損失。表2.1展示了一些商業銀行與BATJ的跨界合作情況。
表2.1 商業銀行的跨界合作

為適應消費金融發展,便于金融科技對業務的支持更充分、更及時,傳統銀行在組織架構方面也進行了變革。自2013年開始,國內商業銀行陸續成立網絡金融部,便于推動業務轉型。例如,2014年,建設銀行將電子銀行部改為網絡金融部;中國銀行撤銷電子銀行部,成立網絡金融部;農業銀行成立網絡金融部,并成立了互聯網金融推進辦公室;平安銀行成立公司網絡金融事業部和零售網絡金融事業部。2015年,交通銀行設立網絡渠道部(原電子銀行部),新成立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心(負責線上產品,如現金貸等);招商銀行在零售金融總部下設零售網絡銀行部,2018年,又以原零售網絡銀行部為依托,升級推出新零售金融總部,該部門將成為全行的平臺部門。2017年,工商銀行組建網絡金融部,統籌全行網絡金融業務發展與管理,而早在2015年6月18日,工商銀行宣布成立業內首家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該消費金融中心為工行一級部門,將原來分散在個人金融業務部、銀行卡部、信用卡中心、信貸管理部等個人信用消費貸款業務進行整合,全面發展“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全線上”的消費信貸業務。南京銀行、渤海銀行等銀行都成立消費金融中心,統籌管理消費金融業務。
由此可見,銀行在轉型消費金融業務上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如下方面銀行還有提升空間:一是制定以金融科技為支撐的生態戰略,充分掌握監管政策與市場情況,做好頂層架構設計,明了金融科技的能力與適用范圍。二是建立消費金融業務體系,從業務目標、系統支持、大數據及科技決策、組織結構方面進行整體設計,例如,目前多數銀行缺少與消費金融業務相適應的信貸系統與自動決策模塊,市場上的信貸廠商多為銀行傳統業務提供系統,它們也同樣面臨轉型的問題;又如,消費金融業務打破傳統前臺、后臺崗位模式,對系統、數據、模型、金融科技等方面聯動和融合要求較高,銀行現有部門設置在這方面缺少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三是以科技手段為基礎、以客戶服務為中心設計產品,轉化傳統產品設計理念與流程,融營銷、產品流程管理、客戶服務、風險管理與系統支持為一體;建立適應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合規、有效地利用數據及科技手段為風險管理所用,并針對業務和科技手段所帶來的新型風險建立應對預案與措施。四是引進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具備消費金融業務專業化技能的人員,通曉移動互聯、金融業務、科技手段的人才將具備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