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歷史學研究
- 邱靖嘉
- 3745字
- 2021-03-16 16:00:29
第一節 分野之起源
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天文分野思想的起源很早,或許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日本天文史學家新城新藏指出中國古代將天上的銀河比作地上的漢水,稱之為“天漢”或“河漢”,猶如古加爾底亞人將天河比擬為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并推測這種分野思想發源于原始時代(1)。新城氏此說只是一種猜度之辭,表述比較模糊,而馮時則通過對新石器時代有關天文觀測遺跡和考古文物的研究分析,得出了較為明確的結論。他認為古代分野觀念最初源自于一種原始的恒星建時方法,最早的分野形式可能是通過北斗七星斗杓所指的方向與地平方位建立聯系,從而使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配合,這種分野思想形成的時代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第三千紀(2)。不過,馮氏的推斷主要基于對考古遺跡和出土文物的解讀,而無可靠的先秦文字資料加以佐證,所以天文分野的初始形態是否真的如馮氏所說,恐怕還需要進一步考證(3)。
盡管原始的天文分野思想可能很早即已產生,但它真正形成比較成熟的理論學說,恐怕是較晚的事情。在傳世先秦文獻中,僅有二十八宿和十二次兩種分野學說見諸記載(4),后人根據這些史料得出了對于分野起源時代的不同判斷,主要有西周說、春秋說和戰國說三種觀點(5)。分野起源西周說的主要依據是《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的記載,自漢唐以來,歷代學者多將它視為分野之濫觴(6),陳美東據以推測分野學說很可能是由西周時期的天文星占家所創立的(7)。持春秋起源說者,因《左傳》《國語》等書所記天文分野皆出自春秋時期的星占故事,故認為分野學說理當起源于春秋時代,如南宋朱熹說“分野之說始見于春秋時”(8),今人錢寶琮亦稱“十二次分野為春秋時期之術數”(9)。主張戰國起源說者,認為以上諸書所見分野記載雖出自春秋時期的星占故事,但均見于戰國時代文獻,應是出于后人杜撰。故唐杜佑稱“凡國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季”(10),所謂“周季”即指戰國時期;明人黃道周更是明確指出,“星辰分野之說,起于戰國而降,非復保章之舊”(11)。新城新藏通過考證《左傳》《國語》所記歲星紀年資料,推測十二次分野的起源不應早于公元前365年(說詳下文)(12),陳遵媯則認為十二次分野說的出現當在公元前350年前后(13)。此外,顧頡剛也傾向于“分野之說肇于戰國天文家”的看法(14)。
綜觀以上各家說法,前人在討論天文分野學說的形成年代時,并未仔細區分二十八宿分野和十二次分野,而只是籠統地泛稱“分野”,或僅稱十二次分野。但實際上,二十八宿分野和十二次分野是先秦時期并存的兩種分野學說,我們首先需要厘清這二者的區別,才能更準確地判斷早期分野學說的產生時代。
其實,戰國時代文獻所見二十八宿分野與十二次分野有明確區分,并未將二者混淆。一般認為,在傳世文獻中,有關分野的起源最早見于《周禮》:“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15)所謂“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這里的“星”所指并不明確,因《周禮》上文記述馮相氏職掌時提及“二十有八星”,即二十八宿,故賈公彥疏認為此句所指應是二十八宿分野;又“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句,據漢唐人注疏,當指十二次分野(16)。盡管《周禮》的上述記載內容比較含混,且“無分野之明文”(17),但根據后人注解,此處言及二十八宿分野和十二次分野,似乎沒有將二者混為一談。
在《左傳》《國語》《晏子春秋》等書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二十八宿分野和十二次分野的明確記載。下面分別舉出這兩類例證,并略加辨析。
(一)十二次分野之例
例一:鶉火—周。《國語·周語》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王問律于伶州鳩,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18)這是傳世文獻所見“分野”一詞的最早記載。此處“歲”指歲星(即木星),伶州鳩謂武王伐紂之時,歲在鶉火,而鶉火為“周之分野”。
例二:實沈—晉。《國語·晉語》記晉文公重耳歸晉,董因迎于河,重耳問曰:“吾其濟乎?”對曰:“歲在大梁,將集天行,元年始受實沈之星也。實沈之墟,晉人是居,所以興也。今君當之,無不濟矣。”(19)據韋昭注,重耳歸國之年歲在大梁,次年即位,歲在實沈,而實沈為晉之分野,預示晉國將興。
例三:鶉尾—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八月,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20)這里需要解釋一個天文現象。據《左傳》上文可知,是年“歲在星紀,而淫于玄枵”,意為按照歲星紀年之法,此年歲星本應在星紀之次,但實際卻已行至下一個星次玄枵,即所謂“歲棄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21)。按照杜預和孔穎達的解釋,裨灶系以對沖法占測,因與玄枵相對的鶉火、鶉尾分別為周、楚之分野,故預言其將有災禍。
例四:玄枵—齊、薛。《左傳》昭公十年(前532)正月,鄭裨灶言于子產曰:“今茲歲在顓頊之虛,姜氏、任氏實守其地。”據杜預注及孔穎達正義,顓頊之虛即指玄枵,姜氏為齊,任氏為薛,故“齊、薛二國守玄枵之地”(22)。如依此說,則玄枵當為齊、薛二國之分野。
例五:大火—宋。《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冬,彗星出于“大辰”,魯梓慎預測宋、衛、陳、鄭四國將有火災,其中宋國遭災的原因是“宋,大辰之虛也”(23)。所謂“大辰”即大火之次(24),知梓慎所言當指大火為宋之分野。
例六:星紀或析木—吳、越。《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夏,吳伐越,晉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兇。”(25)服虔注謂是年“歲星在星紀,吳、越之分野……吳、越同次,吳先舉兵,故兇也”(26),后杜預、孔穎達注疏皆因襲此說。而《周禮·保章氏》賈公彥疏則認為是年當歲在析木之次。
(二)二十八宿分野之例
例一:心—宋、參—晉。《左傳》昭公元年(前541)秋,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27)按子產的說法,參為晉之分野,辰(即心宿)為商之分野。后宋封于商丘,故宋景公時熒惑守心,子韋即稱“心者,宋之分野也”(28)。據今人研究,這一有關分野的故事并非完全憑空捏造,它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十分古老的觀象授時活動(29)。
例二:虛—齊。據《晏子春秋》說,齊景公時曾出現熒惑守虛的天象,晏子曰:“虛,齊野也。”(30)即謂虛為齊之分野。
從以上有關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的記載來看,這兩種分野學說的主要區別在于二者起源不同。上文所舉六條十二次分野的例證,幾乎都與歲星紀年有關,特別是例一歲在鶉火為周之分野,是所有文獻中最原始、最直接的分野記載。這種情況說明十二次分野當源于歲星占測,甚至就連十二次這一天文學概念也是根據歲星運行規律而制定的。而二十八宿分野最初源自于觀象授時,《左傳》所記辰為商星、參為晉星的典故即為二十八宿分野之濫觴。
根據上文對戰國文獻所見十二次分野和二十八宿分野兩類記載進行的辨析,再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筆者傾向于分野起源戰國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根據歲星紀年的記載來推算,十二次分野當起源于戰國中期。雖然上文舉出的《左傳》《國語》所見六條十二次分野的例證,均見于它們所記載的春秋時代星占故事,但新城新藏對以上兩書中的歲星記事進行了逐條辨證,并根據歲星運行周期加以重新推算,證明兩書有關歲星紀年的記載皆是以公元前365年左右所觀測的天象為依據推演出來的,而十二次分野也應該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31)。新城氏的上述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贊同。
第二,出土文獻表明,二十八宿分野的產生當不晚于戰國中期。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刑德》中有一部分專記天象占測的內容,劉樂賢將其題為《日月風雨云氣占》(32),其中有一段與二十八宿分野相關的記載:
房左驂,汝上也;其左服,鄭地也;房右服,梁地也;右驂,衛。婺女,齊南地也。虛,齊北地也。危,齊西地也。營室,魯。東壁,衛。縷(婁),燕。棰(胃),魏氏東陽也。參前,魏氏朱縣也;其陽,魏氏南陽;其陰,韓氏南陽。篳(畢),韓氏晉國。觜觹,趙氏西地。罰,趙氏東地。東井,秦上郡。輿鬼,秦南地。柳,西周。七星,東周。張,荊(楚)北地。(33)
根據此文所涉諸國的存亡年限及上郡、南陽的地理沿革來看,劉氏判斷這段文字大約撰成于公元前304年—前284年之間,系戰國文獻資料(34)。這件帛書殘卷記有二十八宿中的十六個星宿,且各星宿所對應的分野區域涵蓋了韓、趙、魏、秦、燕、齊、楚等主要諸侯國,已頗具后世二十八宿分野體系的雛形。
第三,漢代以后的二十八宿與十二次分野體系均是按照戰國時代的地理格局來劃分分野區域的,這也表明它們應產生于戰國時期。上述兩種分野學說至漢代逐漸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二十八宿、十二次皆對應于周、秦、韓、趙、魏、齊、魯、宋、衛、燕、楚、吳、越十三個東周列國。故唐李淳風稱漢代分野乃“多因春秋已后,戰國所據,取其地名、國號而分配焉”(35)。宋呂祖謙也說“十二次,蓋戰國言星者以當時所有之國分配之耳”(36)。明人王士性亦謂以十三國平分二十八宿,“蓋在周末戰國時國號,意分野言起于斯時故也”(37)。前人的這些說法表達的都是同一層意思。
綜上所述,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是先秦時代最早出現的兩種分野學說,它們大抵產生于戰國時期,此即中國古代天文分野之權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