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手藝之道 一心向學
最近閱讀楊永善撰寫的《學手藝札記》文稿,談到手藝對人成長的關系和作用,熟悉而親切,讀后感觸良多,覺得這個選題是很有意義的。
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院初始,我從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轉到這里,在染織美術設計系擔任助教。楊永善是1957年陶瓷美術設計系入學的新生。我們同在一個學院,不在一個專業,雖屬師生關系卻并不相識。
1962年楊永善畢業,學業成績優秀,留校任教,默默無聞地致力于專業教學和進修。在梅健鷹、陳若菊、李葆年諸位老師的教導下,腳踏實地,很快融入專業之中,在完成教學工作中成長。1987年他擔任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之后,當時我已在院里擔任院長工作,接觸比較多,開始對他逐步認識和了解。
他主持陶瓷系的工作后,在前輩打下的基礎上,教學建設取得一定成績,陶瓷系是全院第一個評為部級重點學科的。1993年1月提他到院里擔任副院長職務,分工主管全院教學工作。他受任新職首先立足于學習,認真閱讀了解各系科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包括教材和示范作品,比較深入地認識各專業的特點,以便于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
他依據學院統一發展規劃,把工作重點放在學科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遵照老一輩藝術設計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重視為人為藝學風的養成。他的工作特點是全身心地投入,認真細致,根據藝術設計學科的屬性與特點,重視美術基礎和專業設計的同時,對史論課程和工藝實踐教學都給以關注。
我們發揚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優秀的學術傳統,遵循藝術設計教學以衣、食、住、行、用為中心,體現“物質生活之所用,精神生活之所需”的原則,加上思想認識的一致,使我們協同為學院的發展和提高,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由于我們辦學思想的統一,有共同致力的目標,得到各系有力的支持,在全院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之下,199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四十周年院慶的教學成績全面展示,得到社會的一致承認。
十幾年的工作相處,感到楊永善為人誠實,刻苦努力,一心向學。他的專業成長,完全依靠用功和積累。他曾經講過:“要回報學院的培養,要在專業上有所建樹,但自知才智平平,只有執著地投入專業實踐和理論思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他不但重視在學院的專業教學研究,同時認真地向陶瓷產區的設計師和師傅求教,學習他們的經驗和精神,掌握相關的工藝技術,使專業設計能力和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經過多年的不斷的努力,他在專業實踐和理論總結方面都有所建樹,他的日用陶瓷設計作品曾兩次獲國家一等獎;他撰寫的教材《陶瓷造型基礎》受到專業人員的歡迎,《陶瓷造型設計》獲國家優秀教材獎,《陶瓷造型藝術》獲清華大學優秀教材特等獎。
他自幼受母親的影響,對手藝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并且體驗到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專業設計相關的工藝技術,使教學結合生產實際,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在專業教學中,他重視學生在設計實踐中的動手能力和理論思考,關注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
他的這本《札記》有學手藝過程的記述,也有感想和認識,又有學過之后進一步的思考,同時還有能工巧匠們的手藝啟發,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學手藝札記》。這種筆記性的文字,對愛好手藝的人可以交流,也適合更多青少年閱讀。希望在生活中重視手工勞作,也學點簡單實用的手藝,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他認為匠心不僅是工匠才能具備的心智,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一種素質。從事各種工作都需要匠心,其中首要的是認真投入的責任心,良工苦心是最值得敬重的。他在書中由衷地寫道:“感念手藝勞作對我的滋養。”這是他的由衷之言。
謹此,楊永善在人生的晚年撰寫的《學手藝札記》,論述手藝對于人成長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匠心藝語,也是給年輕一代的提示和引導,是值得閱讀和體驗的。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常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