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錦言錄
- 鐘基編著
- 444字
- 2021-03-16 15:56:20
詩 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無文的笙詩。《詩經》的編集過程難于確考,相傳古詩有三千多篇,后經孔子刪定,用以教授學生。至漢代傳習《詩經》的學派有齊、魯、韓、毛四家,后來三家先后亡佚,只有《毛詩》流傳至今。
《毛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今人一般認為,風、雅、頌指詩歌的體裁,賦、比、興指詩歌的藝術手法。風是民間樂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雅是朝廷樂歌,分為小雅和大雅;頌是宗廟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詩經》猶如一幅歷史畫卷,細致生動地反映了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先民的思想情感。關于賦、比、興,朱熹說,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它所孕育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精神和比興藝術傳統(tǒng),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選文據中華書局三全本《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