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講的是這樣一個人,他……

要搞清楚你的電影講的是什么,下一步就是搞清它講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以前,我那智慧的老爹常常這樣說:“給我講個故事,講的是這樣一個人,他……”

因為有了這個概念,所以后來每次我聽到編劇推銷他們的電影創意時,多多少少都更希望他們能講一個這樣的版本:“這個劇本講的是這樣一個人,他……”

為什么要這樣呢?

因為跟所有傳遞觀念的方式一樣,這個“他”就是我們代入的對象。不管是一部史詩大片,還是汰漬洗衣粉的廣告,作為觀眾,我們都會把自己投射到這個“他”的身上。“他”就是一個能讓我們產生認同感的人——甚至不用非得是一個“人”。為什么吉祥物、代言人(比如“盒中杰克”[18]廣告里的杰克)或任何會說話的公司標志,都能把我們拉進他們所售商品的“故事”里去呢?這是因為當有一個人站在那里代替我們去感受的時候,概念的傳達會更容易實現。不管我們正在看的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勞倫斯正在想辦法從陸路攻打阿卡巴),還是在看泰諾廣告(一個家務繁忙的媽媽在想自己的頭痛什么時候才能減輕),這背后讓我們能夠代入故事的原則其實是一樣的。

作為一個心懷偉大創意的編劇,創作角色這項工作是很獨特的,你創造的角色要能吸引觀眾進入我們故事中的世界。他不僅要讓目標市場的觀眾產生共鳴,還要為故事的目標和需求服務。從一句話故事開始,就得有一個能讓人產生強烈認同感的角色鉤住我們。這就是為什么好的一句話故事總會使用一些形容詞:一個謹小慎微的老師,一個患有曠野恐懼癥的速記員,一個膽小懦弱的銀行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描述反派:一個保護欲過剩的警察,一個狂妄自大的恐怖分子,或者一個嗜殺成性的面包師。所以我們要給“完美”一句話故事的必備條件再加上幾條,好讓它更吸引人:

>一個描述主角的形容詞

>一個描述壞人的形容詞,以及……

>一個吸引人的、能讓人產生共鳴的目標

這樣簡略地描畫一下主角和反派的形象,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故事里都包含了什么,更容易理解,更感興趣,從而愿意繼續聽這個故事。但我們怎么才能做到以上這些呢?怎樣才能在滿足劇情需求的基礎上創作出“合適”的角色,讓劇本更好賣呢?

關于誰? Who Is This About

每一部電影,哪怕是《低俗小說》(Pulp Fiction,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或《罪與錯》(Crimes and Misdemeanors,伍迪·艾倫主演)這樣的群像電影,也都必須有一個主角。一部電影一定是關于某一個人的,必須要有一個或兩個主要人物,能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身上,對他們產生認同感,并站在他們一邊——而且這個人還要能承載影片的主題。

創造一個這樣的主角或把(群像電影中的)主角從群像中凸顯出來,雖然這很重要,但主角往往并不是我們創作時最先想到的東西,我們在構思電影創意時也不是用這種方法。雖然我不想承認,但我寫劇本的時候,很少會一開始腦子里就有個主角。更多的情況是先有一個創意,如果這個創意里正好包含了主角,那就是撞大運了。不過各人有各人的路子,這只是我的方法而已。但我的確認為“誰”要為“講的是什么”服務,而不是反過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很棒的創意,能吸引別人,鉤住別人,但還沒想好它是關于“誰”的,那么,是時候來給這個創意設定一些合理的角色了,尤其是主角。

一切都是為了讓“講的是什么”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個故事是關于誰的?是什么樣的人在主導劇情?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就在你的一句話故事里。就說我賣出去的那些劇本吧,很多時候,最初的概念已經給我畫好了規劃圖,我只需要整理清楚就行了。我跟科爾比·卡爾曾把一個喜劇劇本《撲克之夜》(Poker Night)賣給了迪士尼,它的賣點就是角色——一個怕老婆的丈夫好不容易有機會自己在家過一個周末,結果玩撲克的時候把房子輸給了一個無恥的賭徒。相當于是“老爹版”的《乖仔也瘋狂》(Risky Business)。不用我再多說了吧?要想服務好這個概念,我們只需要在主角和反派之間的平衡關系上做文章,并且讓老爹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從“怕老婆”到“純爺們兒”的轉變。

我們還有一個喜劇劇本叫《三年級》(Third Grade),賣給了環球影業,它的故事前提同樣很簡單,講的是一個成年男子必須回去重新念三年級。主角在母校門口的道路上超速駕駛被抓,法官的判決是將他送回三年級,去重新學習禮貌。很簡單的概念,對吧?但把誰放在這個情境中最合適呢?把這個懲罰施加在一個什么樣的人身上能產生最強烈的喜劇沖突?什么樣的主角既能把這段旅程走得最為曲折,又能從中得到最深刻的教訓呢?有人能答上來嗎?沒關系,隨著創意的推進,這個人的形象會逐漸清晰起來。最需要得到教訓的人,一定是一個還沒長大的人。他表面上事業有成,即將獲得升遷(工作內容是給兒童設計暴力電子游戲,挺諷刺的,是吧?),但實際上他還不懂做人的基本準則。

這個人需要到三年級去回爐重造,但他自己還沒意識到。只有通過這一趟旅程,他才能讓得到應得的教訓。這是個很不錯的電影創意,從故事前提就能想象出海報是什么樣:一個穿著阿瑪尼西裝、拿著手機的成年人,擠在一張小小的課桌后面,四周圍了一圈準備揍他的八歲小孩,可能背上還被貼了一張“我欠踹”的紙條。明白了吧?你肯定明白了。但如果想不出一個完美的主角,把某人送回三年級這個噱頭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用角色強化一句話故事 Amping Up the Logline

怎樣才能給你的創意確立一個最適合它的主角呢?很多時候,創意本身所能提供給你的僅僅是一些暗示。若想讓你的創意奏效,往往就得在角色身上下功夫,要讓主角經歷最強烈的沖突、最曲折的旅程,還要給他設計一個最原始的目標,來盡可能地“強化”你的創意。為了講清楚這一部分,我們來回顧一下第一章里曾引用的那些一句話故事,試著把里面的主角換成其他可能的人選。

關于《四個圣誕節》,我只知道兩個主角是一對年輕夫妻,都來自父母離婚后又分別再婚的家庭,因此他們的麻煩就是要在圣誕節這天拜訪四個家庭。我的猜測是,這對小夫妻很想白頭偕老,但一開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有問題的。他們逃避各自的家人,也逃避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他們不想離婚,但萬事不可能完美無缺:畢竟他們才剛剛結婚不久!所以這一天對他們來說會是個考驗。他們是想重復父母的老路,還是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白頭偕老,永遠不離婚?我的確沒讀過這個劇本,不知道作者的選擇是什么,但如果是我的話,就會這樣寫。

而且,不顧原生家庭的影響,想要永遠相愛相守——這樣一個深沉而原始的推動力,會讓觀眾希望跟他們站在一邊。這樣一部電影我會想看,因為我希望看到這樣的主角最終贏得勝利。所以,這個“簡單”的故事前提立刻就有了很真實的意義。我們不僅找到了適合這個故事的角色,還給他們搭建好了劇情內在的旅途。現在,這兩個角色跟故事本身融為了一體。而在此之前,你覺得這部影片只有海報還算有趣!

至于《佐州自救兄弟》,它的亮點之一,也是引起我的興趣、讓我開始腦補的東西,是一句話故事里用到的形容詞。一個“謹小慎微”的老師,跟他的大舅子——一個“保護欲過剩”的警察,共同踏上一段旅途。他們的目標也很原始:爭奪一個女人的愛,一個他們倆都非常在乎的女人。這些形容詞明確地告訴了我這個故事將如何發展。對那個老師來說,這段旅途是一場嚴酷考驗:在這個硬漢警察代表的“真實”世界里,他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克服自己的恐懼,從而贏得未婚妻的芳心?如果他夠愛她的話,他就能。

但現在,讓我們試著給這個創意換上不一樣的角色。假如我們可以隨意修改故事的基本前提,那會發生什么情況?假如這個追求妹妹的年輕人不是老師,而是個退役的特種兵呢?這下可就成了另一部電影了,我腦海里對它的想象因此發生了變化。然后我們再增加一點漫畫式的沖突,把警察從純爺們兒改成膽小如鼠的性格,相當于巴尼·費夫(Barney Fife)[19]。而他未來的妹夫將會一邊回憶自己在海灣戰爭中的經歷,一邊教他幾招,還會時不時地陷入“千里凝視”[20]的狀態中。而且這趟旅途很可能是前特種兵的主意。突然就變成一部跟原來很不一樣的電影了,對吧?但這也是另一條可以走的路。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一個好的電影創意是如何被錯誤的角色設定徹底毀掉的。在我看來,這個劇本原來的設定是最好的。

而在《度假》的例子里,也是由形容詞來告訴我們編劇的意圖是什么。按照原本的角色設置,主角是一個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正要參加公司的周末集體度假,這是他的職業生活初體驗,然而他發現竟然有個人想殺他。有意思!但我們來把角色改一改,看看在同樣的前提下還有沒有其他路可選。假如去參加度假的這個人已經65歲高齡了,已經在公司干了20年,正準備退休,會發生什么呢?所以現在這個故事變成了:有一家公司,為了不讓老年員工享受退休后的福利,要在這些人退休前就把他們“裁”掉。基本上還是同樣的故事:一次公司組織的度假,一起潛在的謀殺案,一個驚慌多疑的主角,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成了殺手的目標。但是整個冒險過程會變得很不一樣,故事包含的寓意也發生了改變。同樣的,觀眾也跟著變了:沒有人會去電影院看這個改過的版本。這個版本最多也就能拍成一個杰克·萊蒙(Jack Lemmon)主演的獨立電影,而杰克·萊蒙已經死了。

重點是,你要用一個最合適的主角來強化你的一句話故事,這樣才能讓創意鮮活起來。說得更清楚一點,竅門就是你創造出來的主角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能在劇情環境中引發最強烈的沖突。

>在情感上有最遙遠、最曲折的路要走。

>能討絕大多數人的喜歡!

關于最后一點,已經年逾四十的我有著切身體會。現在,我構思自己劇本里的主角時常常要克制和提醒自己,因為在我腦子里所有的人都是40歲。而且我腦子里想的,也是最能吸引我個人興趣的角色,已經全都是些“存在主義式”的人物了——有一點厭世,但有勇有謀。是的!沒錯!而什么樣的觀眾會買票看這樣的電影呢……說實話,只能是一些工作時間擅離職守沒處去的翹班人士吧(但是如果這樣的片子真能拍出來的話,那么連法國人都會覺得我是天才)。

有時候我腦子里也會想一些適合蒂姆·艾倫(Tim Allen)、史蒂夫·馬丁或切維·切斯(Chevy Chase)扮演的角色,但我會及時打住,對自己身在何處心里有數:這里可是崇尚年輕的好萊塢。剛才提到的幾個演員放在合家歡電影里,作為群戲的一部分是沒問題的,但若是讓他們當主角呢?絕對不行,或者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可以。每當我克制住自己,但又不想對原本的設計做太多改動時,我的解決辦法就是改年齡。把面對存在主義困境的主角改成青少年,把正在經歷婚姻危機的中年夫妻改成20多歲的年輕夫妻。這兩個年齡段正是電影的主要消費群體,這樣的角色也正是觀眾走進電影院時想在銀幕上看到的角色。

為什么非要跟市場過不去呢?

我想出來的角色,他們的年齡正好是我的盲點,你也有你的盲點。但一定要牢記我們的工作目標:瞄準大眾市場,創作讓全世界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高概念電影。不要因為你自己或你朋友喜歡某種東西,或喜歡某種流行趨勢,或喜歡某種類型的人,就覺得其他人也會喜歡。曾經有個編劇在向我推銷他的劇本時說,他寫的是一部“為胡里奧·伊格萊希亞斯[21]量身打造”的杰作。這是真事兒!會有人去看這部影片的首映嗎?我很懷疑。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強調,一定要走出去,在現實世界里向真實的人推銷你的電影創意,觀察他們的反應。

盲點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我老爹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他早年間在廣告業工作,有一次,他要向一個客戶推銷周日的電視廣告時段。那個客戶是個有錢人,他聽了這個提案后非常猶豫,而他猶豫的原因似乎也非常合理:“沒有人會在周日待在家里看電視,大家都出去打馬球了!”

顯然,他給我們所有人都上了一課。

原始的驅動力 The Primal Urge

雖然我在這本書里已經一再強調過,但我還是要再說一遍:

原始,原始,原始!

當你定好了主角之后,促使主角追求勝利的必須是一種基本的動機。某某人想要什么?如果是工作上的升遷,那這次升遷最好是跟他的戀愛前途掛鉤,或者升遷能讓他得到給女兒做手術的錢。而如果這次升遷是跟對手的一場較量,那較量的結果最好是導向一場生死對決,而不是互相扯扯頭花就完了。

為什么?

因為原始的驅動力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生存、饑餓、性、保護所愛之人、對死亡的恐懼,這些東西能抓住我們。

最好的創意、最好的主角都必須具有最基本的需求、渴望和欲望。基本,最基本!

不相信嗎?

那咱們還是以之前引用的三個一句話故事為例,把里面的原始性去掉,看看你對這個故事的興趣會不會降低:

假如《四個圣誕節》里的兩個主角不是夫妻關系呢?假如他們只是從小一起長大,每年都跟對方的家人一起過圣誕節的朋友關系,會怎么樣?前提不變,但去掉了性這個元素,結果是什么?危機消失了,沒有什么東西岌岌可危了。雖然還是很搞笑,雖然還是同樣的創意,但無法讓我產生原始的興趣。淘汰!

如果我們去掉了《佐州自救兄弟》中妹妹/未婚妻這個元素,假設這個又笨又蠢的老師只是因為工作才跟警察組隊——隨便一個警察,會發生什么?嗯,那么在這場關于原始性的牌局里,我手上還有一張底牌:生存。就算沒有未婚妻,他也還是得在這個可能危及生命的驚險夜晚活下來。但如果有了警察的妹妹/老師的未婚妻這個角色,把她作為最終的目標,那老師的危機就具有了原始性。而且,在第二章里我們舉例說過,這個故事基本就是一個騎士游俠傳說,對吧?但有了美麗的公主作為獎賞,這個故事無論是放在中世紀還是披上一層現代的外衣,都更能俘獲人心。

還有一個例子,會體現得更清楚一些。

把《度假》里的危險元素去掉。假如故事里沒有謀殺會怎么樣?一切都只是公司領導針對新員工搞的惡作劇。那么,危機在哪里?想讓這個創意奏效,必須要有死亡威脅,否則這就只是一部關于企業培訓的電影,甚至更糟,變成一種存在主義的隱喻。

是的,這一切都是關于你的主角。給他危機,真正的危機,原始的危機。這種危機要很基本,這樣觀眾才能理解。給主角設計一些真實而簡單的欲望:生存、饑餓、性、保護所愛之人、對死亡的恐懼。

至于劇本里這個人是什么身份,能讓我們反應最強烈的故事通常是關于丈夫與妻子、父親和女兒、媽媽和兒子、前男友和前女友。為什么?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里都有這些人!你一說“父親”我就想起自己的父親,你一說“女朋友”我就想起自己的女朋友。這些形象我們身邊都有,因此也最能捕獲我們的注意力,而且是立即捕獲,因為我們對這些人有一種原始的反應,甚至僅僅是這些稱呼都會讓我更感興趣!所以當你在創作角色的過程中有所疑慮時,不妨按照你腦海最深處的那個人的樣子來設計。總之,要與我們息息相關,甚至隨便一個穴居人(和他的兄弟)都能理解。

現在,跟我一起念:原始!

給你的主角定演員 Casting for the Role of Your Hero

有經驗的編劇很容易踩一個坑,就是以為自己知道哪個演員下一部戲想演什么樣的角色。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接下來想演一部劇情片,因為他想得到奧斯卡提名。金·凱瑞也一樣,史蒂夫·卡瑞爾(Steve Carell)也一樣。[在比爾·默瑞憑借《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之后,所有喜劇演員都想走這條路!]我們看了各位演員最新的電影,對他們下一部戲要拍什么可能多少聽說了一些,然后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手上這部劇本讓誰來演最合適了。

在這里我要清楚地說明一下:我們并不知道!

也就是說:

>不要在賣出劇本之前就去想選角的事!

>不要為特定的演員去寫角色!

>不要堅信你寫的角色一定會由某個演員來演——你通常都會失望的。

理想的劇本遇到理想的演員,這種情況極其罕見。我來給你舉個例子,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2004年,謝爾頓·布爾跟我合寫了一部很好笑的喜劇。假如美國總統乘坐的直升機墜落在了敵人后方該怎么辦?如果總統還必須孤身一人去抓本·拉登,會是什么樣?這是我們的故事前提,講的是一個總統如何尋找自己內在的領導能力,相當于讓小布什去演《驚爆銀河系》(Galaxy Quest)。挺棒的,不是嗎?我們甚至還起好了一個很棒的片名:《廢鷹墜落》(Chickenhawk Down)。但這個劇本最后我們沒賣出去,因為只有兩個演員能演里面的總統。可總統是主角啊,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個演員能“扛起”這部電影。蒂姆·艾倫是我們的首選,但……除他之外還有誰呢?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把自己逼進了選角的死胡同。沒錯,劇情很好笑。沒錯,這是個很棒的故事。沒錯,未來某一天它會被拍出來的(天知道!),但目前它依然躺在角落無人問津,周圍只有蟋蟀的叫聲。

我們是專業編劇,不該犯這個錯誤的。但我們過于沉迷自己的創意,沒有考慮到全局。關鍵在于,一定要給自己留出足夠大的選角空間。你的主角應該適合很多演員,而且這些合適的演員都要能“扛起”這部電影。這也是好萊塢對年輕演員的需求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樣的角色太多了!還有,你并不知道演員們接下來想演什么,哪怕對方看著你的眼睛,說他接下來想演一部喜劇片,在里面扮演一個老師。別相信他,他在撒謊。他畢竟是個演員,雖然很可愛,很迷人,但也很善變。

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想干什么。

你也不知道。

演員的類型 Actor Archetypes

要這么說的話,那為什么有些演員總是扮演同一類角色呢?正如我們在第二章里提到的,縱觀影史,你會發現很多大明星都很擅長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類型。想想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加里·格蘭特,再想想金·凱瑞、羅素·克勞、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和桑德拉·布洛克。并不是因為他們演技不行,演不了其他類型的角色,只是因為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銀幕上呈現出某種特定的角色類型。現在扮演這些角色類型的演員,只是從上一代的同類型演員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而已。

羅素·克勞不就是當代的埃羅爾·弗林(Errol Flynn)嗎(兩人甚至連老家都是同一個地方)?

金·凱瑞不就是當代的杰瑞·劉易斯(Jerry Lewis)嗎?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不就是當代的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嗎?

桑德拉·布洛克不就是當代的羅莎琳德·拉塞爾(Rosalind Russell)嗎?

原因在于,這些類型的存在能滿足我們的一種內在需求,即希望看到我們腦海中模糊的想象在銀幕上具體地呈現出來。這些演員所代表的其實是我們想看到的人物類型。只要你謹記:按照演員的類型去寫角色,而不是按某一個明星去寫,這樣選角就不成問題了。下面向你具體介紹幾種斯奈德式演員類型劃分(這種劃分方式可能沒有嚴格遵循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雖然這門課我的成績是“優秀”)。

>“奮斗的小伙子”類——一種典型的美國式角色,這類演員包括哈羅德·勞埃德(Harold Lloyd)、史蒂夫·馬丁(年輕時的)、亞當·桑德勒,以及全方位發展的阿什頓·庫徹(Ashton Kutcher)。白手起家,有一點傻,但很勇敢,我們都希望看到這樣的角色有個圓滿結局。

>“春心萌動的好姑娘”類——心靈純真、樣貌可愛的女孩子:貝蒂·格拉布爾(Betty Grable)、多麗絲·黛(Doris Day)、梅格·瑞恩(年輕時候)、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這種類型是女版的“奮斗的小伙子”。

>“小淘氣”或“機靈小鬼”類——杰基·庫根(Jackie Coogan)、麥考利·卡爾金(Macaulay Culkin),甚至是他們的邪惡對手,“壞種”帕蒂·麥克馬科(Patty McCormack)。

>“性感女神”類——從梅·韋斯特(Mae West)到瑪麗蓮·夢露,再到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和哈莉·貝瑞(Halle Berry)。

>“迷人男神”類——從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ph Valentino)到克拉克·蓋博,從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到湯姆·克魯斯,再到維果·莫騰森(Viggo Mortensen)和范·迪塞爾(Vin Diesel)。

這個類型列表還能繼續往下寫。比如“受傷的士兵返回戰場執行最后一項任務,以完成自我救贖”類:保羅·紐曼(Paul Newman),還有現在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遇到麻煩的尤物”類:維羅妮卡·萊克(Veronica Lake)、安吉麗娜·朱莉;“惹人愛的花花公子”類:加里·格蘭特、休·格蘭特;“宮廷小丑”類:丹尼·凱耶(Danny Kaye)、伍迪·艾倫、羅伯·施奈德(Rob Schneider);“智慧老爺爺”類:亞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以及跟他留著同樣的胡子、穿著同樣的長袍的——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

還有會魔法的小矮人和魔術師、好幫手和說人話的動物、老姑娘和巫師、福斯塔夫[22]和守財奴。我可以一直說下去。同樣的角色一次次地出現,每次在故事中都起到相同的作用。跟了解不同故事類型的歷史一樣,各種角色類型的源流也是你必須掌握的知識。

不管明星們怎么風水輪流轉,角色的類型是永遠不變的。每一種角色類型都有自己的故事線,會讓我們想要反復觀看,說白了,這就是把我們腦子里想象的和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對上號。誰應該得到圓滿結局?為什么?誰應該得到報應?為什么?不管政治正確是什么風向,時尚潮流是什么趨勢,我們都依然想看到令人討厭的角色遭到懲治,我們喜歡的角色贏得勝利。這些人物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打動我們的模式已經深深刻進了我們的基因里。而你的工作、你的任務,就是忘掉那些明星,把注意力集中在類型上,并盡量讓它們呈現出新意。

特殊情況 Special Circumstances

現在,愛鉆牛角尖的讀者們請注意,我們要談到例外情況了。怎樣創作直線型的電影主角,我們差不多已經明白了。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呢?比如群戲該怎么辦?傳記片該怎么辦?從虛無縹緲的童話故事改編來的動畫電影該怎么辦?

好的。

沒錯,特殊情況永遠是存在的。但要確立以上這些例子中的主角,其實跟確立任何原創電影的主角在方法上沒什么區別。

以傳記片為例。你拿到了一個人的生平故事,要以此為原型拍一部電影。那如果這個主角不討人喜歡該怎么辦?或者他或她做過一些不太好的事,又該怎么辦?咱們來看一看《金賽性學教授》(Kinsey)。如果你了解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這位著名性學研究先驅的生平,就會知道編劇(同時也是本片的導演,比爾·康頓)當時面臨著一個問題。金賽這個人很怪,他在自己的朋友和鄰居之間進行性學研究,還監視自己的老婆,用一些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的方式玩弄他的實驗對象。塑造這樣一個主角就意味著要塑造一個“壞人”。但既然連色情大師拉里·弗林特[23]的生平都能拍成電影[《性書大亨》(The People vs.Larry Flynt)],而且還把他塑造成一個英雄,那為什么不能學著這種方法來操作呢?康頓最后的確就是這樣做的。

《美麗心靈》的編劇在處理數學家約翰·納什(John Nash)的故事時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并最終選擇了回避主角生平的一些事件,好讓觀眾更容易接受這個人物。他們舍棄了主角愛情生活中的一些不太正面的事實,為了保證影片的流暢性,還把他的兩任妻子合并成了一個角色。只要有擅長處理這類問題的律師在旁指導,這種操作還是很常見的。

我自己在接手約翰·德羅寧(John Delorean)的傳記片時也陷入了這個困境。此人是著名的汽車制造商,德羅寧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我研究他的資料時發現,他不僅僅曾因為激進思想而被三大汽車巨頭拋棄,更要命的是,按一些傳聞的說法,他還是個騙子。想象一下我當時有多震驚。很好,但是這樣一來誰能當故事的主角呢?我的解決辦法是,讓一本書的作者來當主角,這個作者從一開始就在德羅寧帝國的內部工作,但后來他對德羅寧這個人及其愿景的幻想都破滅了。通過這個局內人的視角來追溯德羅寧一生的起落,以及展現他是怎么被后者欺騙的,這樣能讓觀眾“代入”到故事中去。我甚至給這個劇本起了一個很有諷刺色彩的片名:《夢想之車》(Dream Car)。處理傳記片和創作其他故事類型的規則都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故事一定要講這樣一個人,他……能贏得我們的支持。

或至少得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群像電影給編劇帶來的麻煩程度也一樣。《低俗小說》里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和《罪與錯》里的伍迪·艾倫已經證明了,主角不一定非得是戲份最多的那個人。但群戲要怎么“代入”的確是個特殊的挑戰。你會不停地問,這部電影到底是關于誰的?因為影片里有12個角色,而且戲份都差不多。

群像電影大師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就很擅長這個方向。《納什維爾》(Nashville)、《情挑洛杉磯》(Welcome to L.A.)和《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都是無中心角色的群戲。但奧特曼本人可能并不這樣認為。《納什維爾》里,納什維爾這座城市就是片中的“明星”。后兩部作品里的“主角”則是洛杉磯市。的確,這些電影都不屬于以主角為核心的經典敘事類型,但奧特曼找到了一條路,并且堅持走了下去。他創造出了一種受歡迎的新型主角,并借此來忠實呈現自己想傳達的寓意。

跟其他故事類型一樣,群像電影中的“主角”通常也是承載著電影主題的那個人。如果你不確定,那就問問自己哪個角色在你的影片中起到了這個作用——誰的反抗最艱難?誰的成長最充分?很快,你就會問到那個確立劇本主角時曾問過的問題:誰帶來了最強烈的沖突?誰在情感上的變化最大?誰最招人喜歡?誰最能贏得我們的支持并希望他勝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誰,你要講的就是誰。

根據已有素材改編的動畫電影通常都很難搞,尤其是跨越文化背景和時代的那種。后面我們會分析,迪士尼的《阿拉丁》(Aladdin)是如何把原始文本中的主角——一個令人討厭的街頭混混(雖然在原文化背景中這種人設是可以接受的),成功改造成招人喜歡、能駕馭飛毯的男主角。迪士尼的《花木蘭》(Mulan)、《風中奇緣》(Pocahontas)和《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也都差不多,編劇所面臨的都是相似的挑戰,而對主角改編方式的不同和敘事方式的不同,則導致這些影片最終的結果有好有壞。但不論你面對的角色是一群史前生物[《冰河世紀》(Ice Age)],還是一堆古怪的小昆蟲[《蟻哥正傳》(Antz)、《蟲蟲危機》(A Bug's Life)],你都必須拿出一個穩贏的一句話故事,而且里面要包含你的主角——這個方法是不變的。

不管什么情況,總之要抓住最基本的東西。給我講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他……

>能讓我產生認同感。

>能讓我從他身上學到東西。

>要有魅力,讓我想繼續看下去。

>要讓我相信他理應獲得一個圓滿結局,還要……

>具有某種原始的驅動力,讓我感同身受。

只要按照這些簡單的原則來確立你的主角,就不會有問題。不管接到的是什么項目、什么素材、什么背景,你都能通過抓住故事核心來確立你的主角。

一句話故事的奴隸 Slave to the Logline

當你給自己的故事確立了完美的主角,并給他設定好一個原始目標之后,就該回到一句話故事上去,用新學到的知識給它做進一步的完善。這話聽起來像是在說:“你是‘一句話故事的奴隸’。”——你的感覺是對的。

一句話故事是故事的密碼,是它的基因,是始終不變的東西。如果一句話故事夠好,如果它具有一個穩贏創意的全部特征,那它就應該能在劇本寫作的過程中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指引。說白了,不管對你這個編劇還是對你的目標觀眾來說,一句話故事都是試金石。如果你能忠于自己的一句話故事,那你就能寫出最好的故事。而如果你寫到半截發現自己偏離了一句話故事的方向,那你最好有個合理的理由。

在涉及主角時,這一點尤其重要。

一句話故事講的是主角的故事:他是誰,他要對抗什么,以及面臨什么危機。這種只有一兩句話的形式雖然簡潔,卻把一切都告訴你了。明確一句話故事,忠于一句話故事,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而且會在你隨后搭建結構和最終的寫作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確立主角及其原始目標,確定阻撓主角的反派形象,能讓你更好地明確和進一步了解故事的需求。沖突最強烈、主角最招人愛、反派最遭人恨、目標最明確、最原始的,就是穩贏的一句話故事。只要確定這些方面都沒問題,那就堅持按這個來。動筆之后,也要用一句話故事來復查你寫的東西。如果你在寫作過程中想到了更好的主意,一定要回頭去修改一句話故事。但自始至終,按照“講的是這樣一個人,他……”這種形式來,能確保你不會偏離方向。從最初的概念到寫完劇終的“淡出”兩個字,一句話故事能全程起到復查的作用。

總結 Summary

想要寫出一個成功的電影概念,給故事確立主角的重要性排在第二位——成功的意思是指“能賣出去”。選角和概念其實是所有電影的起點。任何去看電影的人最先問的兩個問題就是“講的是什么”和“是誰演的”。不只是觀眾,從經紀人到制片人再到電影公司高層,也都這么問。正是“誰”和“講的是什么”這二者的巧妙結合,讓我們產生了想看這個故事的興趣。

一個完美的主角,要能在劇情環境中引發最強烈的沖突,要有漫長而艱難的情感轉變,還要有一個觀眾能夠理解的原始目標。生存、饑餓、性、保護所愛之人、對死亡的恐懼,這些動機能抓住我們。通常,主角還要能讓我們本能地產生認同感。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母女、父子、兄弟姐妹、夫妻這樣的人物關系設定要比陌生人更好。

按照這些技巧來修改你的一句話故事時,你必須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主角,再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反派,還要有一個明確而原始的目標或設定。

練習 Exercises

1.你正在寫的劇本是什么類型?復習一下這個類型的片單,給每一部都寫個一句話故事。要注意主角和反派分別屬于什么角色類型,想出恰當的形容詞來進行描述。還有,別忘了說清楚主角的原始目標。

2.從這個片單里,你能辨認出哪些演員類型?這些電影的主角通常是什么類型?過去的老演員里和現在市場上的演員里,有哪些人能演這類角色?

3.舉一個群像電影的例子,并指出它的主角。所有的電影都必須有主角嗎?找找有沒有無主角的電影。

4.最后一點,如果你夠膽的話,給這個創意寫一個一句話故事:一個人得到了一輛會說話的汽車。按照你學會的方法,通過強化主角、反派和原始目標,給這個創意寫一句話故事。別忘了一定要使用足夠抓人的形容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正蓝旗| 绍兴县| 玉溪市| 方正县| 灵宝市| 申扎县| 安康市| 鹤壁市| 长阳| 民乐县| 修文县| 道真| 凤城市| 手机| 诸暨市| 安泽县| 城步| 恩平市| 柏乡县| 滕州市| 平度市| 涿鹿县| 云南省| 福鼎市| 绍兴县| 榆林市| 霍邱县| 革吉县| 建阳市| 凤山县| 吉水县| 白河县| 绩溪县| 义乌市| 贵定县| 西吉县| 铜梁县| 韶山市| 晋宁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