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鉗
至今,很多人家里還保留著火鉗,但多半已經銹跡斑斑,除了偶爾夾一夾不便用手去撿的雜物,火鉗已經很難與火接觸。
火鉗生來就是侍候火的,夾柴草、煤炭之類,送進寬大的灶膛,再撥拉開,使之松散,便于燃燒。燒過的大塊木柴還會形成木炭,用火鉗夾出來,悶熄,以后便是很好的烤火、生火之材。
五十年代,許多城市居民還習慣燒柴,街上每每有板板車拖著劈好的木柴叫賣。六十年代,城市已經盛行蜂窩煤了,火鉗仍是必備之物,加煤時,兩條細長的鉗舌伸進煤孔,輕輕夾起,放在燃著的煤塊之上,煤眼上下對端,再拿根細鐵棍輕輕一捅,當每個煤孔都紅光錚亮,加煤的事就算大功告成了。
八十年代以后,城市居民普遍燒天然氣或電,火鉗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加之其貌不揚,難有收藏價值,盡管一身鐵骨,還是只好忍耐寂寞,在墻角落里打發光陰了。
2.鐵梳
很多事物可以從詞源學上找到它的進化痕跡。比如“燙發”,指的是用加熱或者化學的方法把直發弄卷或者把卷發弄直,并非要人像殺雞褪毛一樣,把頭發弄到開水里去燙。
但要改變頭發的形狀,最初確實是用燙的辦法。舊時有錢的大家閨秀、姨奶闊太往往備有精致的鐵鉗(或者銅鉗、鋁鉗),專門用來燙發。將鉗子放到火上烤熱,將頭發繞到鉗子上,過一會兒,卷發就成了。窮人家的女孩有時也會窮講究,沒有專門的燙發鉗,就直接把火鉗燒燙,把頭發往上一繞,效果是一樣的。只是火鉗粗笨,一不小心烙在前額或脖子上,就需為美付出點代價了。
如此危險的方法,在“文革”期間只有悄悄操作,以免被斥為“小資情調”。那時銀幕上的明星都是挽起褲腳下田或是穿起草鞋飛奔的角色,難以提供多少發型樣板。不過,當女孩子們發現李鐵梅的劉海有點微微卷曲,她們就不顧危險,操起火鉗,在自己的頭上舞弄起來。
“文革”以后,愛美之心得到寬容,但經濟狀況卻不允許奢侈,商店里就出現了一種鐵梳子,確切地說是鋁梳子,幾毛錢一把,放在火上燒熱,直接梳理頭發,比進理發店電燙便宜,比用火鉗燙發簡單。
再后來有了電熱梳,再后來普通采用冷燙,其實是用化學藥水,但仍然沿用了個“燙”字,讓現在那些紅毛黃毛新新人類不知所以。
3.假領
七十年代假領盛行,這絕不是惡俗之人的創作,最初它并不具有時尚的意義。
那時人買東西,首先考慮的是結實耐用,一件衣服,不穿十年也要穿八年,有的甚至代代相傳。衣服最先破的是領口袖口,節儉的婆婆媽媽們便將破了的領袖拆下來,換上新的。后來發現,與其這樣破了再補,不如一開始就多做兩匹衣領備用。為了便于更換,又釘上暗扣,假領便誕生了。
一當投入使用,人們又發現,假領的妙用實在不止是延長衣服的壽命。那時的人洗衣全靠手搓,洗澡得上公共澡堂,工作時間是每天八小時,每周休息日只有一天。大家疲于奔命,偶聞外國人一天洗澡一次,盡皆大驚。一家老小常要為口糧發愁,像樣的衣服往往也只有一件,每天換洗顯然是不可能的,于是領口普遍都有黑膩膩一圈油圬。
好在有了假領,人們才找到了完美的辦法:每天換一匹,兩把搓完,晾干,如此輪流下去,又省肥皂又省時間,衣領還永遠光光鮮鮮。
發明假領的人真該得諾貝爾獎,若不是住房條件的改善、洗衣機的普及和人們對衣服的大量擁有,假領很可能在時裝史上留下光輝一筆,因為那時,它確實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解決方案!
4.紅木箱
舊時沒有保險柜,大戶人家的金銀財寶都是放在木箱子里的。木箱高大結實,可以讓一個人在里面從容坐臥。平時上著鎖,鑰匙都由當家人隨身帶著。不僅箱子里面裝著值錢的東西,箱子本身就是個寶貝。上等木箱由珍貴紅木做成,這些花梨木、紫檀木之類,生長緩慢,百年以上方可成材,材質堅重細致,據說一立方尺就可重達52斤。真正的紅木不要說整塊的正料,就是切下的一點邊角都是無價之寶,連銼下的鋸末也可入藥,據說治瘡毒,效力神奇。
真正的紅木在明代已經十分珍貴,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大半都是贗品。箱壁精雕細刻吉祥圖案,八角包著造型奇特的鐵皮,有云紋、虎紋、龍紋之類,無非為了顯示它的威猛氣派。這樣的箱子,不僅華貴,而且耐用,夠得上文物級別。
一般人家的箱子就沒有這樣奢華了,料是普通的料,或長或方,也無裝飾,因其樣式樸素,便在色彩上下功夫,漆成紅色,亮光可鑒,也算一件鎮家之寶。
箱子的實用價值就在于儲物,這種功能在上山下鄉、備戰備荒、到“五七”干校、支援三線建設等一系列大遷徙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新移民幾乎沒有家俱,唯一的寶貝就是木箱,雖然連漆也未上,但值錢的家當都在里面,幾張糧票布票,幾張照相館里拍出的合影,一本記了些小資情調的日記,幾幅結婚時別人送的大紅被面……都有可能讓墻角的木箱格外寶貴。
那年頭,常在箱子里翻翻揀揀,內心有一種期盼和溫情,其中滋味,倒讓今天被家俱包圍而百無聊奈的人回味不已。
5.火熨斗
熨斗,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斗,用來熨平衣物的金屬器具?!办佟弊窒旅嬗谢?,可見原始熨燙是以火為熱源的。從前的熨斗有一種是中間燒木炭,可持續熨燙的。更簡便一些的則是一塊斗形實鐵,直接放在火爐上燒,熨一段時間溫度下降,又需再放上火爐燒。
因為沒有自動調溫裝置,燒得太燙,容易把衣物熨焦,溫度不夠,又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經驗的主婦便用手指沾一點水,輕輕抖落到烙鐵上,若吱吱冒煙,水氣適度蒸發,說明溫度正好,可以開熨了。
好在那時的衣物多為棉質,不像易熔的化纖和嬌嫩的絲綢對溫度那么敏感,熨焦的事情還是很少發生的。
溫度的掌握是項技術,往衣物上噴水也不簡單。老裁縫通常是含一口涼水,運好氣,“噗”地往衣物上噴去,技術高超者可以讓水霧均勻分布,烙鐵一上去,便吱吱吱白煙四溢,熨斗走過的地方,涼水、口水統統蒸發干凈,留下一片平平整整的織物,個中快感,未必是今天這些操著自動調溫、自動噴霧電熨斗的主婦所能體會的。
6.篦子
篦子是一種中間有梁,兩側有齒的梳頭工具。齒極密,多為竹質或木質,有的還飾以彩色花雕,精美的篦子就是一件藝術品。
然而篦子的用途聽上去卻不那么雅觀。過去女人們的篦子是專門用來篦去頭發上的虱子、塵渣、頭皮屑的,這就是篦子的齒為什么那么密的原因。篦過的頭發光亮整潔,就像今天的人去了一趟美發廳,那種舒暢的感覺不言而喻。
篦子既是女人的必需品,就說明那時女人的頭上實在很多雜質,在女人普遍把菜油抹在頭上美發的時代,又沒有方便的淋浴,篦子的存在實在合理得很。當然它們在今天的消亡也是必然。
仔細觀察,現在的洗發水廣告都愛把宣傳的重點放到消滅頭皮屑上,莫不是受了篦子的啟示?只可惜,我們離那個時代已經很遠了。
7.水缸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著名的故事,但現在的孩子已經有點難于理解,因為生活中很難再見到那么大的水缸。
六十年代,許多城市的街道上還保留著水井,于是見得到街坊鄰居挑著水桶,一邊問候著“吃了沒?”一邊悠悠閃閃挑水回家的情景。水井有的是敞著井口的,需放水桶下去提,有的則加蓋密封,一根鐵管插到井下,用空氣壓縮的方法抽水上來,這已經有點自來水的味道了。水是一種資源,只能讓自己人享用,為了防止別處的人取水,許多井蓋或者壓水的龍頭,常常會用上鐵鏈鐵瑣。
取水如此不易,自然要有所儲備,家家戶戶墻角都有個大水缸,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隨著自來水的逐漸普及,也由于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和水質惡化,八十年代大城市的街道上已經很難見到水井。但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停水停電是常有的事,家里仍然需要儲水工具,只不過桶和盆之類的小容器已經足夠,粗笨難看又占地勢的水缸淘汰出局。
九十年代的年輕人,結婚成家已很少把取水、儲水容器考慮在必備的物品中,可以設想,不久的將來,不僅是水缸,就連水桶也會成為稀有之物。
8.尿布
十年前,誰家要生孩子了,第一批要準備的東西就有尿布。把家里的破床單、舊汗衫都翻出來,撕成整齊的條塊,洗好,燙過,晾干,等候寶寶降臨。
嬰兒屎尿多,皮膚又嫩,尿布一臟立刻得換。換尿布是件麻煩事,洗尿布更不輕松。按傳統的規矩,母親坐月子不能沾冷水,不能彎腰勞作,婆婆或丈母娘通常負責月母子和小寶寶的飲食起居,如果沒有保姆,洗尿布的工作多半落在丈夫身上,成為他們的第一苦差事,也是第一大功勞。
現在好了,中國男人解放了!九十年代紙尿布傳入中國,后來更有了紙尿褲,適用范圍從新生兒一直到三歲。據說甚至有成年網蟲因為嫌上廁所耽誤了上網,而使用紙尿褲的,可見從技術的角度看,吸水性強、防回滲、能始終保持干爽的紙尿褲,可以適用于一切性別和年齡者的排泄問題。
尿布自然是越來越少了,只是由于經濟的原因,有的家庭還在使用傳統的尿布或者將它和紙尿褲混合使用。但是只要看看今天哪怕在農村,衛生巾已經取代了衛生紙,就可以想見,紙尿褲一統天下也是不遠的事了。
9.竹蒸籠
中國傳統的烹飪法有煎、蒸、煮、炸、燉等等,蒸是一種以水蒸汽為熱力使食物變熟入味的方法。
要蒸就離不開蒸籠,傳統的蒸籠多為竹質,圓形,下以稀疏的竹木片隔底,上有竹木圓蓋密閉。蒸籠放置于水鍋之上,水沸則熱氣騰騰,鮮香四溢。中國人喜歡吃蒸食,單是饅頭包子兩項,每天的消耗量就大得驚人,再加上各種口味的肉、菜、面、飯,蒸籠應是廚房用具中勞苦功高的一位。
但老功臣仍然會面臨新問題。一是蒸熟食品很費時間,面食蒸前還需“揉”和“發”,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很多食品廠、飲食店、下了崗的職工、想創業的外鄉人,都瞄準了這個不需太多技術和資金的商機,于是人流穿梭的路旁到處都有堆著饅頭包子的大蒸籠,超市的冷柜里同類產品多如牛毛。現在的人太累,工作累,玩得更累,都懶得料理生活了,花點錢什么都有,許多家庭中的蒸籠因此而閑置。
沒有閑著的那部分也和食品廠、飲食店的蒸籠一樣,改成了鋁制品,原因無非是更結實、美觀、易清洗。
反而是少數高檔酒樓、飯店還使用著精致的竹蒸籠,顯示他們的正宗、高雅、返樸歸真,里面的內容自然比鐵籠蒸出來的貴得多。然而刻意包裝的樸還叫樸嗎?那不過是惡俗。
10.油燈
現在的城市家庭里,即使留作紀念的油燈也很少見了,偶爾停電,人們點的也是蠟燭。
油燈當然是以油為燃料的,一般是植物油或煤油。正宗的油燈有燈芯、燈盞、燈罩、燈座幾部分?,F在大城市偶爾還見得到走街串巷賣燈草的人,雪白圓潤的燈草如此之纖長潔凈,使人很難聯想到它竟是一種植物的莖,純天然?,F在賣燈草當然不是為了點燈,而是為了入藥,據中醫典籍載,燈草有利尿、清熱之功效。
從前,燈草或棉紗捻成的燈芯,蜷曲在一汪清油里,燃出如豆的火焰,照亮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古代的夜晚如此靜謐,與燈相伴就有了特別的意境,古寺青燈,野鬼狐仙;西窗秉燭,巴山夜話。能夠想起這些經典場面,說明今天生存在日光燈、霓虹燈、鐳射燈下,過著熱鬧日子的人們,骨子里還是有些遺憾的。
從油燈到電燈,尤如從馬車到汽車,每一種新能源、新動力的出現,都改變著我們的生存方式,使我們曾經稔熟的物品變為歷史。
11.暖瓶
九十年代以前,誰家沒有暖瓶是不可思議的。更早些時候,年輕人結婚收到的賀禮中往往就有暖瓶。大紅的鐵殼上貼著一個笑瞇瞇的雙喜字,有的暖瓶干脆就把雙喜印上去,旁邊還加上一句“志同道合,白頭偕老”之類,顯然就是為年輕人量身定做。暖瓶和一大堆臉盆、銻鍋、毛巾、被面擺在一起,構成一個新家的氛圍。
暖瓶的外殼隨著時尚而變化,曾經流行過空花、鐵皮、塑料幾種,花色各異。瓶膽卻千篇一律,都是雙層玻璃、鍍鏌、抽真空,只是型號有五磅、八磅、十磅之分。
人離不開水,在家里暖瓶是件重要的物品,在單位暖瓶則兼任重要道具。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提起暖瓶打水,一路上面帶微笑頻頻點頭的人,將來必定會有出息。
九十年代以后,一切都面臨挑戰,暖瓶也開始經歷危機。氣壓壺改進了出水的方式,電熱開水瓶則將電熱壺和暖瓶的功能結合起來,既能加熱,又能保溫,還能方便地出水,后來又增加了磁化、氧化、增加微量元素等等改良水質的方法,自然很受歡迎。
但現時代很難有什么東西能夠專寵。純凈水、礦泉水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習慣喝熱水了,檔次稍高的寫字間里,人們普遍使用飲水機。暖瓶當然還有人在用,但從其年齡越來越高,使用范圍越來越小的趨勢看,暖瓶在大城市的消亡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且不會太長。
12.手絹
現在還隨身帶著手絹的,要么是三歲以下的幼童,要么是四十以上的老土。并非現在的人不流鼻涕眼淚了,而是擦拭用品換成了紙。
八十年代初,很多城市的大街上,如果出現高鼻子藍眼睛,還會引起圍觀,那時候注意力還沒有形成經濟,并不值錢。當人們發現老外擦鼻涕并不用手絹而是用紙,用了就扔(后來才知道那叫紙巾),人們的驚訝難以形容。
那時還沒有“一次性”的概念,人們還在追求經久耐用,歌頌勤儉節約,用一次就扔顯然有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也不會想到,僅僅過了十余年,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飲料瓶、一次性塑料袋,用了就扔的東西使世界充滿了垃圾。其實人們是注意到了的,地球的資源不可能無限,但人的欲望無限,相比之下,“消費”這個詞更加流行。當環保人士開始討論白色污染的嚴重性,計算一棵大樹可以生產多少雙木筷,一噸紙漿要消耗多少噸竹木時,手絹也只有冷眼旁觀,間或想起曾經被人珍愛,甚至被繡上鴛鴦蝴蝶,在月上柳梢的時候,悄悄送到情人手里,而后被收藏至兒孫成群的年齡——那都是過去的事了!還提它干什么!
13.荷包
舊時的荷包到底是什么樣子,現在的人實在難以想象,只知道云南民歌有一首《繡荷包》:“小小荷包,雙絲雙線挑,妹繡荷包掛郎腰?!笨梢酝茰y傳統的荷包是棉質、小巧、掛在腰間的。
那么荷包里面裝些什么呢?舊時的人既無身份證、工作證、駕駛證、會員證之類,也無優惠卡、信用卡、IC卡、上網卡等等,更沒有手機、BP機、通訊簿。至于鑰匙,大戶人家倒是有叮叮當當一大串,但都由管家掌握,主人斷沒有揣在身上到處亂跑的道理;一般人家只有一扇大門,鑰匙也不一定每人一把,家里多半都有女人留守,不等你用上鑰匙,她早就倚著門框等候了。所以舊時的荷包,多半也就是裝點錢物、信物罷了。
現在的人可就不那么簡單,除了裝錢的皮夾子,還有亂七八糟一大堆,都得隨身帶著,一古腦兒裝進包里,包又不能太大,又要結實美觀,于是形形色色的手袋、提包、背包琳瑯滿目,只是價格都不菲,絕對要真皮。假如歌里那位情妹妹還不曾老掉,就算她用極品絲線八股十股地挑出一只荷包來,恐怕也送不出手。更何況,市場上就連繡花針、繡花線、繡花繃架之類的材料都早已絕跡,如果她不是從老祖母那里繼承一套下來,恐怕就是想繡也沒法。
14.釵子
《紅樓夢》里有個薛寶釵,她本出身豪門顯貴,以釵為名,冠之以“寶”,足見一支好釵的價值。
舊時婦女皆挽發髻,發髻上別的就是釵。釵有金釵和荊釵之分,前者為名媛貴婦的行頭,后者是勞動婦女的專有。
金屬的光澤顯示出華麗的氣派,美麗的造型映襯出嬌艷的容顏,精致的釵是一件首飾,讓婦人顧盼生輝。詞牌中有《釵頭鳳》,現實中鳳型的釵也是最為普遍的,因為鳳為鳥王,不僅美麗,而且華貴尊嚴,因此成為流行樣式的首選。不止于此,花鳥蟲魚皆為釵飾的靈感來源,從這種角度看,舊時女子的美學趣味絲毫不比今天的人遜色。
造好了型,釵還需固定在頭上,那就離不得簪子了。一根細長筆直的鐵簽,一端還磨得溜尖,插進濃密的發髻里自然沒有問題,貞潔烈女甚至可以直接把它當成匕首。
另外,簪子還有一個功能,據說舊時女兒出嫁前夜,母親會傳授一些洞房密笈,并且親授鐵簪一支,若洞房之夜新郎興奮過度,突然昏厥,又不便呼救,就可用溜尖的簪子對準腰椎某個穴位,狠狠一刺,新郎就激活了。
舊時的男人果真如此不堪?這倒還需要考證。不過今天男人的問題不是怕興奮過度,而是怕興奮不起來,女人的密笈也由簪子換成了偉哥。好在女人反正也不挽發髻了,臥室的知識也不用母親來傳授了,簪子壽終正寢,在天之靈也可以安息了。
15.懷表
不知是《列寧在一九一八》還是《列寧在十月》,反正是當時一部很酷的電影里,有一個鏡頭:一個布爾喬亞在看懷表!他那身筆挺的上流社會燕尾服,加上手里錚亮的懷表特寫,使人覺得這東西,有點腐朽,又有點令人向往。
那時的懷表,身價絕不亞于今天的勞力士。在一個大多數人只能聽從汽笛的召喚,把時間交給資本家安排的年代,懷里有表,能夠自由支配時間,本身就是奢侈的象征。而在中國,根本就沒有過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對時間的觀念與中世紀所差無幾,作為計時工具的表就更加珍稀——這從北京故宮專門辟有鐘表館一項就可看出。
鐘表既是皇家珍寶,尋常百姓自然無緣,就像社會形態上跳過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通中國人的計時工具也直接從焚香、沙漏、日影進化到鬧鐘和手表。
從實用的角度看,手表確實優于懷表,隨身攜帶,小巧玲瓏。但在八十年代之前,手表對中國人來說一直是件昂貴之物,一塊普通國產表,售價從三五十元到一百多元,相當于一般人幾個月的工資,所以公共場合小偷的最高理想就是抹下一只表。既然表就是財富的縮影,有表人士當然氣度不凡:抬起手腕,撩開衣袖,眼角往下,傲然一瞥,此種姿態,實為時尚之極品。故民間有歌謠:“有錢的人大不同,身上穿的是燈草絨;腳一提,華達尼;手一撈,金手表;帽子一戴,當權派;帽子一揭,半邊白。”
近二十年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手表也成了普通的日常用品。只可惜任何物品都有盛極而衰的時候,當九十年代信息社會興起,液晶顯示的時間隨處可見:電腦、電視、電話、手機、呼機都可以報時,還可以定時提醒;家里、單位、路上、駕駛室,很容易找到計時的裝置,年輕人寧愿戴一根手鏈,而不愿佩一只手表,也許無表一族又會成為新時代的新時尚。
16.算盤
生活中許多詞語和算盤有關,“鐵算盤”指的是精于計算的人;“小算盤”則指心里有不便公開的想法;“打錯算盤”是一種對算計失誤的諷刺;“三下五除二”干脆直接把珠算的口訣用上了,特指快人快事。千百年來,算盤作為一種計算工具,已經具有很多層面上的象征意義,是特定階層和職業的標志。
舊時的算盤是木制的,每一串有七顆珠子。上下兩端的一顆是永遠用不上的,但下面五顆子代表著人的五個手指,上面兩顆子表示人有兩只手,算盤的最初創意就是從掰著指頭算賬而來的,十進制的算盤是古代計算工具的典范。
盡管二十世紀初,電子計算機就已經出現,至八十年代,計算器已呈星火燎原之勢,但算盤的地位并沒有受到威脅。珠算是一門古老的藝術,那手指的上下翻飛,算珠的噼啪脆響,都使人們在加減乘除之外,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加之其價格低廉,不易損壞,體態嬌小,可隨意放置,計算依口訣而行,頗為方便實用。所以直到九十年代初,算盤還是財務人員的必備工具,也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各種形式的崗位練兵競賽中,也還常常見得到算盤的蹤影。只不過此時的算盤已由木制變成塑料制品,上下兩顆無用的珠子也刪掉,此外還增加了一個清盤器。
雖然如此,與一場真正的革命相比,這種技術上的改良實在太微不足道。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電腦越來越向人腦靠近,計算機月月翻新的強大功能,使得一切計算問題迎刃而解,當計算器的速度遠遠高于算盤,而它的體積更小、價格更低,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已經看出了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時,還有什么理由再強迫孩子們去背誦口訣呢?當孩子們都難于理解什么是“三下五除二”時,算盤的歸宿就只有博物館了。
17.電報
絕大多數人的名片都由三大因素構成:姓名、單位(職務)、通訊地址。
留名片是為了聯系。八十年代以前,大多數人的信息傳遞是在現實的空間中完成的,要么走街串巷,口耳相傳,要么白紙黑字,舟車相遞。電話是最快捷的方式,所以名片上除有街道牌號以外,通常還有電話號碼。
然后就是電報掛號。發電報要先把漢字翻譯成數碼,通過無線電發送到對方郵局,再翻譯還原成文字,派郵遞員火速送達。盡管一份電報穿插了如此多的人工環節,但千里之遙,能夠在一兩天內到達,也算得上神奇了。只是價格昂貴,一個字三角,其時,普通人的月工資也不過三五十元。一九七七年剛恢復高考時,有個省的高考作文題就是擬一篇電報稿,可見發電報是惜字如金,頗有講究的。
如此高的成本,能大量接、收電報的單位自然很不平凡,如果在郵局有一個固定的戶頭,就更是值得炫耀。八十年代,如果名片上有“電掛”二字,不用多說,足以顯示雄厚實力。
后來郵電局分成了郵政局和電信局,后者又分成了電信和移動通訊兩家,從有線到無線,從座機電話到手機、尋呼機,電訊的身影無處不在。而電報雖然也帶了一個“電”字,但它所依賴的是人工收發、投遞,其實只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過渡方式,自然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中國的電話已經普及到村,現在如果你還發現哪個商人的名片上印有“電掛”二字,那簡直與出土文物無異。
18.傳真機
電話之后的新寵是傳真機,只要有電話線,加上一部傳真機,圖像的傳輸就變得和聲音一樣容易。不需費時費力,沒有筆誤口誤,收費和電話等同,準確、便捷、經濟完美地統一起來。一時之間,名片上“傳真”二字,成了新潮和實力的象征。
但是,傳真機實際上是不可能完全傳真的,接收效果總不如原稿清晰,彩色圖像更不易傳送。如果所傳內容較多,則需要很長時間,按長途電話收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互聯網的普及,對傳真是一個挑戰。用電子郵件可以輕松傳送宏篇巨制,只需鼠標一點,沒有信息損失,眨眼之間,一幅精美圖片就原封不動送到對方電腦里。無論天涯海角,收費都一樣低廉,無論從信息傳輸的速度、準確度、經濟性還是操作的簡便性,都超過了傳真。
就像傳真依賴于電話,電子郵件也依賴于互聯網。盡管我國的上網人數每年以幾何級數增加,但任何新技術新觀念的普及都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舊技術舊觀念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相信e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將無微不至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那就應該預見到,傳真機的消亡已經為時不遠了。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人在名片上印上“E-mail”而非“傳真”,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19.棕墊
七十年代以前,床上鋪一張棕墊,也算是享福了。那時大多數家庭床上墊的還是稻草。鄉下人往往直接把干松的稻草鋪在薄薄的棉絮下,城里人講究一些,把稻草編成草墊,中間松軟,四周平滑,相對來說,美觀多了。
以現在的觀點看,草墊是最綠色的用品,直接來自自然,正因為如此,有利于一切生物生長,跳蚤也不例外。扎根于草墊,它們就找到了樂園,在那密密的草叢里,到處都安排著跳蚤們的宿營地,在那高高的草墊上,有它們無數的好兄弟。與跳蚤相處的日子,是那個時代很多人特有的記憶。
生了跳蚤的草墊,本來應該扔掉,可是很多人舍不得,就往草墊上撒六六六粉。跳蚤死掉了,人終于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也不管殺蟲的東西會不會殺掉自己,那時的人幾乎沒有環保及健康生活的概念。
稻草也許是太常見,太易得,太粗糙,盡管給人溫暖,仍舊被人輕賤。更高檔的床墊是棕墊,與草墊相比,棕墊更皮實、光潔、隔潮、透氣,且彈性極好,可以墊幾十年而不板結、變形。尤其在潮濕的南方,無論陰冷的冬季還是悶熱的夏天,棕墊都最大限度地使人舒適。
但到了八十年代,人們開始有了時尚的概念,和“現代化、工業化”的流行口號相呼應,視野中出現了一種叫做“席夢思”的東西。
它其實就是彈簧沙發的變種,只不過做成了床的尺寸。
盡管早期的席夢思因為內膽彈簧稀疏,質量也差,用不了多久就錯位、斷裂,睡上去猶如睡在一堆呲牙咧嘴的廢鋼鐵上,但人們還是樂于接受。賓館也因為引進了這些不利于生物繁衍的鋼筋鐵骨而免去了殺蟲的麻煩。一時之間,席夢思的需求量大增,轉眼就替代了草墊、棕墊,甚至棉絮,就連床的構造也因為席夢思的普及而發生改觀。
九十年代,個性化、多樣化的潮流席卷而來,席夢思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始松動,市場上水床、氣墊床等等另類產品誘惑著年輕一代。好在個性化時代并不排斥傳統的、自然的東西,盡管看上去有點土,棕墊以及棕床之類,在一些家庭仍然有一席之地,這不僅僅是價格的原因,而在于它確實是舒適而健康的。
20.搖籃
當人還是猿時,就像動物園里的猴子,母猴始終把小猴抱在懷里,小猴則在母親的臂灣里探頭探腦,想吃奶時吃奶,想瞭望時瞭望,有天倫之樂,無饑寒之憂,此中幸福,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可望不可及。
人一進化,便要勞動,女人既要紡紗織布,又要料理家務,當時又沒有計劃生育,家里有一大群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人只有一雙手,幼兒就只能安置在一個妥當的地方。
最初的搖籃其實就是一個籃子,或懸于梁上,如秋千一般搖來蕩去,或下置弧形木架,手一推便左偏右擺,晃蕩不止。千百年來,人類雖不斷進化,本性卻保持著許多原始成份。比如嬰兒,在母親的子宮里浮游慣了,你把他放在踏實的地上,他反而感到不踏實。搖籃就是基于這樣的道理產生的。
搖籃是童年的象征,幾乎所有與之相關的描繪都帶有美好意味。但藝術家們可能忘了,搖籃只是一個騙局,目的就是讓嬰兒產生錯覺,其實自從搖籃產生的那天起,嬰兒與母親肌膚相親的幸福感就被剝奪了,他們的安身之處從散發著熱氣與活力的母親懷抱,移到了機械運動的搖籃里。所以,哪怕是最溫柔的搖籃曲,也蘊藏著一種殘酷,一當孩子睡著,成人總是迫不及待離開。
到了現代,傳統的搖籃被嬰兒推車代替。一部好的推車,車身寬敞,足以讓嬰兒坐臥。上有頂篷,遮擋陽光,四面有側篷,遮蔽風寒,車下還有支架,供人放置雜物。車箱懸在車架上的,也可如傳統搖籃般輕輕晃動。
如此一部推車,自然價格不菲,從幾百到上千元。嬰兒有了更舒適的住處,繁忙的母親也可以輕松地推起孩子散步、訪友了。只是,嬰兒要想回到母親懷抱,就更加不可能。人一旦脫離母體,就必須獨立奮斗,過去是從搖籃開始,現在則始于推車。
21.背椅
如今在農村,許多地方仍然流行著幼兒坐的背椅。這種簡單卻幾近完美的工具,既可以背負幼兒,使母子不分離,又可解放母親的雙手,便于行走或勞動,孩子也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可站可坐,達到最大的舒適。
背椅是竹制的,本身份量極輕。和一般的竹背兜不同,坐面是錯層式,有個階梯,階上安頓屁股,階下安頓雙腳,孩子在里面自由自在。
當然,孩子的享受有一個前提,必須有一個強健的母親,方能長久背負。顯然這一點在城市難以達到。城市的女人都熱衷減肥,以文弱為美,就算有幾把氣力,也不宜顯示出來。在城市,越優雅,越悠閑,就越有身份,所以茁壯的母親難找,踏實的背椅也被徹底摒棄。
一方面是有了更加方便的推車,可以在城市平坦的路上自由來往,另一方面,由竹背兜脫胎而來的背椅,有著太重的鄉土氣,與時尚相去太遠。背椅的命運可想而知。
城市女人也有背著孩子上街的,但她們使用的是一種精美的背帶,雖是布制,但加了海綿、墊襯、尼龍搭扣、塑料吊扣等等,再配以時尚的造型和流行的色彩,背帶就象一件裝飾品,讓年輕的媽媽獨具風韻。
一般說來,器物的消亡,主要原因是功能上的落后,但也有一些是因為文化和時尚的因素,背椅大概就屬于后一種。
22.滑輪車
六七十年代,滑輪車是男孩們的鎮家之寶。所謂滑輪,就是一個滾珠軸承,一串鋼珠裝在內鋼圈和外鋼圈的中間,軸一轉,輪子便轉動起來,由于相互磨擦,發出嚯嚯嚯嚯的巨大聲音。
一般的滑輪車安裝三個軸承,也有安四個的,車身由木板制成,人在上面可蹲可站。有的車有舵和剎車,那就是滑輪車中的極品了,倘若能找到一塊汽車輪胎膠皮,釘在車板后部,坐上去彈性十足,那簡直堪稱豪華級。
在整個國家以重工業為基礎的年代,城市的孩子要找到幾個免費軸承實在太容易,而家長之所以熱心幫助孩子制作,是因為在很多時候,滑輪車也是家庭中的運輸工具,比如載一車蜂窩煤(每個月總得消耗百把十個),或者拉一車糧食(一買總是一大袋),車身上系一根繩子,走起來嚯嚯嚯嚯驚天動地響,那運送著一家口糧的小小男子漢,內心該有多么驕傲。
在孩子眼里,滑輪車是他們的玩具、寶馬和武器,那時的孩子沒有功課的壓力,放了學就自由撒野??噶俗约旱幕嗆?,到大街、小巷、操場、院壩,在一切平坦開闊的地方,最好是有個斜坡,幾輛車一齊放下去,震耳欲聾呼嘯而過,真是暢快無比。
后來滑輪車被五顏六色的自行車、電動車所代替?,F在我們偶有聽見嚯嚯嚯嚯的聲音,就知道是一輛滑輪車過來了,不過那多半是一個小商販在移動他的貨攤,或者一個收荒匠滿載而歸。你再問男孩子們滑輪車是何物,他多半會指著一種有兩個輪子,上面一塊條形鐵板,前面還有個長把手的東西。它叫滑車,據說正在國際國內流行,聲勢絲毫不亞于當年的滑輪車呢!只是,它帶給孩子的快樂,未必能趕上那種粗笨的,能發出驚天動地聲響,呼嘯著橫沖直撞的滑輪車。
23.雞公車
雞公車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獨輪車,據說在諸葛亮的時代就已經有了。
雞公車之得名,大概因為其形狀有點像雞公:一只碩大的輪子高高聳起,像昂揚的雞冠;兩翼是結實的木架,堆放貨物;后面兩只木柄,被推車人提起置于胯旁,自然象張揚的雞尾了。
現在再來回憶雞公車,多少帶有詩意的情調,田埂之上,薄霧之中,聽見一陣“嘰嘎嘰嘎”的聲響,那便是雞公車的節奏,伴隨著人和車的輕松律動,由遠而近……
推雞公車的有農民,也有商販。雞公車的最佳行駛路線是寬不過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車輛都望而卻步,唯有獨輪的雞公車游刃有余。
所以注定,雞公車是為小路而存在的,當越來越多的大路延伸到縣、到鄉、到村、到組,農民的交通工具也從手推車、馬車、拖拉機變成了今天的摩托車、汽車。
現在就連農村的小孩也不知道雞公車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渡假村里,有時還看得到它的身影,作為一種陳列品,點綴著現代人的生活,營造出一種田園情調。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真正采菊的人不會吟詩,而吟詩的人永遠不會去采菊,由此看來,懷念雞公車的人其實也與雞公車無關。
24.油印機
油印機簡直帶有一種英雄的色彩,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火紅年代。
老電影里常常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學生模樣的人在一條胡同里左拐右拐,走到一扇門前,叩門,對暗號,閃身進去。里面是幾個同樣年輕的人,正在油印傳單,來人兩眼放光:“上級決定,行動明天開始!”年輕人激動異常,特寫:油印機歡快地工作。
油印機是那個年代最簡便的一種印刷方式,這種被稱為“謄寫印刷”的方法實際上是孔版印刷中的一種,標準的操作程序是將蠟紙鋪在特制的鋼板上,用尖細的鐵筆或者用打字機刻畫出文字、圖畫,然后將蠟紙固定在有一層細鐵絲網襯托著的木框上,油印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將橡皮輥筒均勻地滾涂上油墨,只需薄薄一層,然后在蠟紙上滾過(太輕不行,字跡不清,太重也不行,字跡會粘連,甚至損壞蠟紙)。油墨從鐵筆刻寫處擠出,一份份文件,一張張傳單,就這樣誕生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油印機是部隊、工廠、機關、學校里運用最廣泛的印刷方式,各類文件、資料、表格、試題,從大批判稿到規章制度,從油印機的輥筒下源源不斷誕生。社會上一度曾流傳過手抄本,其實都是些文藝書籍,如果手抄本變成了油印本,那就成了反革命集團性質,必將引起高度重視。印刷從它誕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一種大眾傳播工具。
八十年代之后,打字機逐漸變成了電腦,鋼板、鐵筆和蠟紙也由打印機、復印機替換。總之,有了電腦,油印機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小,漸趨于零了。
25.字丁
字丁的最初靈感來源于將近1000年前的宋代,布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這是一次偉大的革命,足以讓此后1000年中的人感到慚愧。因為直到本世紀八十年代,盡管已經出現了印刷的機器,字丁也由膠泥變成了木、錫、銅、鉛等,但只是換湯不換藥,基本原理不變。
八十年代之前,幾乎每個單位都有一臺打字機和一個打字員,打字員必須手指靈便,視力優良。當然,打幾年字下來,多半已經近視,但那是后話。由于打字機需要將鉛制的字丁撿出來,打到蠟紙上,上千的漢字做成字丁,字有多小,字丁就有多小,一律的鐵灰色,擺在字盤里,外行人莫要說把需要的字找出來,就是看一眼都會頭昏腦脹。所以優秀的打字員是難得的技術工,她能夠象彈鋼琴一樣,手指上下翻飛,腰背隨之律動,一串噼里啪啦的脆響就從指間汩汩而出。
這樣的職業非年輕女孩莫屬,因而在文學作品里,打字員常常是個引人遐思的角色。但在印刷廠,與字丁打交道的則多有男性。上百平米的排字車間,立著密密麻麻的木架,架上是依部首陳列的字盤,景象蔚為壯觀。排字工圍著圍腰,戴著袖籠,在木架間游走,把需要的字撿出來,組成篇章,這實在不只是個技術活,絕對要有好勞力才行。
與其它許多行業一樣,排字工的飯碗是被計算機搶走的。只要看看現在街頭林立的“激光照排”,也就是激光照相排版,如此輕易地將漢字組合好,出成膠片,就連精美的圖片也可以用照相的方式輕松制版,輕松付印,你就明白字丁實在到了該退休的年齡。現在我們只在一些印制信封信箋的小廠里,還看得見字丁在發揮余熱。
用了1000年,也對得起畢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