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捏石膏
- 清貧的詩意:正在消失的游戲
- 蔣藍
- 500字
- 2021-04-22 10:44:19
小孩玩石膏顯然是受了特定時代的政治影響。文革期間,全國流行一種石膏制作的領袖胸像,很多家庭里也擺放了一個,這成為了孩子們“技癢難耐”的美術模特。
說也奇怪,那個時候好像滿街都有賣石膏的,價錢低得近于白送,一兩分錢就可以買一大包。但最花錢的是白油漆,石膏里必須加入白油漆才有粘性,光用水是肯定不行的,而且也是外行。
小孩不具備塑造領袖像的能力,他們至多塑一些魚、兔子、狗、牛等等動物。聰明一些的孩子覺得老這樣塑來塑去沒什么意思了,他們希望建設復雜的形象。這就要用上模型。
事前找一個理想的東西,比如一輛玩具汽車,用膠泥把車包起來,待泥巴半干后從中慢慢分開,不能掰爛了,爛了也要修補好,再放到文火上燒烤,使其堅硬。這就是范式。然后才能準備石膏,和好后倒進模型里,一天以后才能小心打開,模型就裂了,但白色小汽車的雛形就出來了。接下來就是打磨功夫了。這時,孩子十分激動,很容易失手,造成前功盡棄的結局。
可見,孩子玩一種東西,往往都有很多獨特的“理念”,而這種在實踐中琢磨出來的理念其實與正規的制作程式是大體一致的,不必去糾正他們,誰也不能小看這些小游戲,說不定從那些滿手是灰的孩子當中,以后就會崛起一個雕塑大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