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傳:本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曾子引用這句話,解釋說:圣人能使那沒有實情的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詞,是因為圣人的圣德在上,大能畏服民之心志,使之化詐偽而誠實。

(案例)

鄉里有父子二人打官司,請王陽明裁斷。先生的侍從意欲阻止,王陽明卻讓他們進來說說。話還沒說完,父子二人就抱頭痛哭而去。

弟子柴鳴治看見了,問:“老師您跟他們說了什么呀?怎么這么快就讓他們感化悔悟了?”

王陽明說:“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之子,瞽瞍是世間大慈之父?!?

柴鳴治驚了,老師怎么說反話?舜的父親瞽瞍,和舜的后媽、后媽的兒子象串通一氣,幾次要殺死舜,舜都機智地躲掉了,并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老師怎么反而說舜是大不孝,瞽瞍是大慈呢?

王陽明說:“舜總是覺得自己是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為是大慈,所以不能慈。

【朱熹】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閑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一)

鄭玄說:“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孔穎達:“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來也。已有所知則能在于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于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于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格,是來的意思。你心善,善的東西就來;你心惡,惡就向你聚攏。

(二)

王陽明提出了他對格物致知的解釋。知,是知善惡。格,是個格子,是個善的標準。他對徐愛說: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一】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閑居,是一個人獨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天水市| 临沭县| 阿克陶县| 淮南市| 泊头市| 洛川县| 仪陇县| 定襄县| 子长县| 阳泉市| 漳浦县| 夏河县| 乡宁县| 桃源县| 锦州市| 崇明县| 绥中县| 靖安县| 丰镇市| 绿春县| 湖州市| 闵行区| 光泽县| 通渭县| 班戈县| 庐江县| 图木舒克市| 高雄市| 桓台县| 霞浦县| 西昌市| 隆化县| 乌鲁木齐县| 资溪县| 特克斯县| 涟源市| 保定市| 伊春市| 固镇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