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必讀古詩詞精華品鑒
- 徐昌才
- 2628字
- 2021-03-09 14:28:58
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賞讀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難在何處,也許人生地僻,舉目無親;也許言語不通,習俗不適;也許孤孑一身,形影相吊;也許寒窗苦讀,科舉落第;也許宦海掙扎,傷痕累累。但是,最是難受、煎熬身心的難處當數鄉思苦情。是的,遠離家園,久別親人,歸家無計,音訊杳無,一個人生活在異地他鄉,一切皆陌生,一切皆隔膜,一切皆深深刺激游子敏感而脆弱的心靈。看到雁過南天,會想可曾捎來故鄉的書信;看到春回大地,會想故園窗前梅花開否;看到十五月圓,會想家人翹首以盼;看到楊柳吐綠,會想起折柳贈別的不舍。讀中唐邊塞詩人李益的詩歌《夜上受降城聞笛》,又一次被征人思鄉愁情深深打動,又一次心潮洶涌,長夜無眠。我在想,李益想家,從唐朝開始,直到現在。我也想家,從從前開始,直到遙遠的未來。現在,李益的詩歌和情懷構筑了一道橋梁,連接并延續古往今來萬千游子的鄉思鄉情。我被裹挾其中,心神激動,鄉思萌生,情意邈遠,如有一縷清風,從過去吹來,飄香永遠。詩歌是這樣寫的:“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詩題《夜上受降城聞笛》暗示我們許多信息。關鍵詞是“聞”,聽的意思。誰吹笛,誰聞笛,在什么時間,什么環境聞笛,“聞”后效果如何,笛聲吹奏怎樣的曲目,引發了他們怎樣的心理情緒,詩人又是如何體驗其中情意的。種種懸疑蘊含其中,耐人尋味。“夜”字點明時間夜晚,暗示征人枕戈待旦,嚴陣以待,高度警覺,這樣的生活早已成為征人的常態。也暗示他們長夜無眠,凄涼落寞,聞笛懷遠,思緒萬千。“受降城”,顧名思義,是大唐王朝大獲全勝,降服敵軍的地方,也許以前不叫這個名稱,但是,一次戰斗,一次勝利,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主人,所以改名志喜。改名慶賀勝利,改名紀念戰事。一個名稱流露出勝利的喜悅與自豪。那么,詩歌是不是抒寫將士們克敵制勝,大獲全勝的激動與狂喜呢?我們只能沿著文字的軌跡,慢慢走近邊關塞外,感受征人的心靈世界。
詩人登上受降城,極目天地,俯仰時空,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又有怎樣的感觸與舉動。詩人不說,單只描繪眼前所見,心靈所感。回樂峰前,黃沙漫漫,一望無垠,月光映照,沙粒如雪,一片潔白,給人以寒涼凄冷之感。受降城外,月光朗照,銀輝四射,天地空明,月光如水,落地成霜,一片凄清冷峻,一片沉寂無聲,給人以冷寂幽遠之感。兩句詩,寫黃沙如雪,月光如霜,透露寒涼之意,烘托心靈凄清。何以如此?對于征人來講,不是環境苦寒,地域荒遠,不是天氣爆裂,風雪交加,不是征戰兇險,九死一生,不是短兵交接,廝殺慘烈,什么都不是,千疼萬痛,千難萬苦,全在鄉愁,想想看,年輕兒郎,遠離家園,久別親人,杳無音訊,戎馬征戰,無有盡時,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回歸。這個時候,這種心境,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絲毫聲響,都會觸動征人的心弦,引發他們對于家園親故的濃濃思念。詩人寫沙冷似雪,月冷如霜,其實是在烘托征人因為思歸不得,團聚無望而滋生的失望、冷落與惆悵。“受降城”與“回樂烽”相距遙遠,時空浩茫,連綴一起,給人遼闊蒼茫,無窮無盡之感。沙粒遼遠,一望無盡,冷月如霜,遍地皆是,“沙”“月”關合,既顯高遠遼闊,又見蒼涼凄冷。詩歌一、二兩句可作互文來理解,意思是,不管是受降城下,還是回樂峰前,不管是黃沙漫漫,還是皓月當空,整個遼闊境界,無沙不冷,無月不寒,冷徹天地,冷徹人心。一個“月”字,隱隱暗示征人望月思鄉,念遠懷人。月是媒介,朗照天涯,傳情達意。“雪”“霜”之比,純屬想象,暗示時令季節,烘托秋冬寒冷,雙關征人內心冷清。開篇兩句,字字含情,句句見意。不見征人,不現情意,但是,人隱其中,情藏其里。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三、四兩句的情意。
邊關之夜,皓月之下,詩人又聽到了什么呢?一陣笛音響,破空而來,隨風回蕩,久久縹緲在空中,久久縈繞在征人的心頭。笛音幽幽咽咽,哀怨凄清,如泣如訴,如慕如歌,傳達萬千情緒。有思家無計的失落,有念親不聚的心酸,有荒寒難熬的痛苦,有征戰沙場的隱憂,有共享天倫的歡喜,有兒女逗樂的幸福,有鄰里來往的和睦,喜怒哀樂,皆關鄉情。萬千感慨,蘊含其中。詩人疑問,笛音不知誰人吹起,不知來自何處,暗暗吻合月夜迷茫、天地昏暗的環境特點,也巧妙烘托出征人迷茫困惑、百思不解的心理狀態。每每品讀詩歌,我總在想,一支蘆管吹奏什么曲目呢?《陽關三疊》吧,吹奏者想起自己春天離開家鄉,辭別親人,折柳相送,別情依依,柔情綿長,宛如楊柳,隨風依依,柔弱無力,因為離別傷透了心啊。《梅花落》吧,眼前浮現一幅圖景,大雪紛飛,寒風呼嘯,梅花飄零,朵朵冷艷,一曲笛音哀婉凄清,隨風而來,讓天地肅靜,讓人心冷清。笛音撩撥人的情思,引發人的聯想,伴隨著陣陣笛聲,詩人和萬千大唐征人,一塊回到了家鄉,回到了親人的身邊。“不知”是詩人的發問,是詩人的求索,折射出詩人初聞笛音的驚訝、好奇、錯愕、迷茫,甚至更有感動。是的,久積于心的情感,日益強烈的念想,被笛音毫不經意地吹出。詩人震驚,感動,一時不知所措。
詩人看到,笛音簡直是魔法,一經吹出,回蕩天地,催生萬千征人回頭望月,一夜思鄉。一幅情動山川、愁漫天地的壯闊圖景呈現在詩人面前,曠世奇觀,震撼人心!用“一夜”夸張時間,告訴我們萬千征人徹夜不眠,思鄉無盡。“盡”字的夸張范圍,極言征人一個不落,全都望鄉,全都心馳神往,全都魂歸故鄉。一支笛曲,一陣笛音,刺耳動心,頓時掀起征人的心海狂潮,波瀾起伏,洶涌激蕩。多么想,這個時刻,化身羽翼,高飛遠舉,直抵親人身邊;多么想,這個時刻,化作青煙一縷,飛越千山,回到故鄉的天空;多么想,這個時刻,化作月光,照亮天地,照亮歸家的旅途。“望鄉”是一個動作,是一副神態,是一尊雕塑,凝固了萬千情意,定格了美麗的憂傷。很容易想到“望夫石”的傳說,一個女子,依山傍水而居,年復一年佇立江畔,等待夫君歸來,不管刮風下雨,不管電閃雷鳴,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斗轉星移,但是,始終等不來夫君,最后她的站姿化作一尊石像,永遠佇立在江畔。如今,我們看到,萬千望夫石一般的雕像佇立在李益詩歌之中,佇立在千秋百代萬千讀者心中。
時光如水無聲流淌,生命如菊淡然開放,過去了多少歲月風華,過去了多少人世滄桑,但是,詩歌定格了憂傷,鄉愁固化了家園,每一個游子,每一個離家遠行的人,誰不像大唐征人一樣望月思鄉,聞笛魂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