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兵不血刃馬朱羅
- 太平洋戰爭Ⅶ:鉗形攻勢
- 青梅煮酒
- 11490字
- 2021-03-09 17:21:12
1933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之后,日本隨即隔斷了托管區的對外聯系,嚴禁西方人私自進入。與此同時,東京下令在加羅林、馬里亞納和馬紹爾群島大興土木,修建機場、錨地等軍事設施,對外宣稱“一切均非軍事目的”。這些所謂的“文化與工業設施”包括機場跑道、導航臺、氣象觀測站、蓄水設備、倉庫、瞭望所及燈塔等,很難簡單區分其到底是軍用還是民用。施工總指揮吉田秀吉對外宣稱,上述設施是為了保障航海安全,促進經濟和商業發展,造福當地,格調不是一般地高。
毋庸置疑,這些設施可以用于商業目的。可一旦形勢需要,它們就能立即轉為軍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上述設施建設全部由海軍省買單,而不是負責行政管理的外務省和南洋廳。僅1940年當年,海軍省撥付的建設專款就達到了4637750日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就在二戰爆發的1939年,日本海軍第四艦隊進駐特魯克,擔負內南洋諸島的防御任務。隨著美日關系不斷惡化,東京開始逐漸加強第四艦隊及諸島守軍的力量。1941年3月,日本海軍設立海軍第六根據地部隊,專職負責馬紹爾群島的防御。隨后大批地面部隊和朝鮮勞工陸續進駐,開始擴建機場、碼頭等軍事設施。1940年11月16日至1941年5月31日,海軍省為機場和水上飛機基地建設撥款達到49526396日元,占總預算的70%。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第四艦隊迅速出兵占領了美屬關島和英屬吉爾伯特群島等地,將之納入日軍的管轄范圍。
與機場配套的其他設施也同時開工。到1941年底,日軍在馬紹爾群島的沃特杰、羅伊—納摩爾、埃尼威托克、夸賈林等地修建了包括彈藥庫、油庫、加油站在內的大批設施。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東京對馬紹爾群島的防御不斷加強,在上述諸島增建了供水設施、指揮所,駐軍開始構筑地面防御工事。
隨著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日軍守備部隊開始源源不斷地進駐。1941年8月,海軍第六根據地部隊司令部由沃特杰移駐夸賈林。戰爭爆發之后,距離吉爾伯特群島最近的米利環礁不但增設了機場設施,還建起了海軍觀通站。當年9月,第六根據地部隊下屬三個警備隊受命進駐賈盧伊特、馬洛伊拉普和沃特杰環礁,擔負起當地的守備任務。
1942年8月,卡爾森突擊營突襲馬金環礁之后,日軍在迅速加強馬金、塔拉瓦、瑙魯和大洋島防務的同時,也開始向馬紹爾群島大舉增兵。11月3日,中尉富田良治率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一部約600人乘運輸船“明天丸”號登上米利環礁。5日,富田與先前駐扎于此的橫須賀海軍第三特別陸戰隊一部完成換防,被命名為海軍第六十二警備隊。隨著當年12月夸賈林機場投入使用,海軍少將吉良俊一——1943年11月1日晉升中將,1944年1月1日回國履新,僥幸逃過一劫——率第二十二航空戰隊的部分戰機隨即進駐。1943年3月13日,第六根據地部隊直屬陸戰隊第一中隊進駐米利。1943年7月,為準備入侵美軍占據的埃利斯群島、斐濟和薩摩亞等地,日軍再次向米利增派了第六十六警備隊司令官志賀正成率領的600名官兵。但隨著美軍奪取吉爾伯特群島,當地駐軍的任務由攻轉守。
1943年7月,因原擬增援馬紹爾群島的南海第四守備隊臨時奉調北所羅門群島地區,大本營陸軍部轉令駐菲律賓的第六十五旅團第一二二步兵聯隊聯隊長大石千里率聯隊主力1900人,乘兩艘運輸船在驅逐艦“曙”號、“汐風”號護航下前往馬紹爾群島補缺。在特魯克稍作停留后,船隊于9月7日順利抵達馬紹爾群島。大石率聯隊本部和第六中隊駐守夸賈林,其余第一和第二大隊分派各島。9月9日,第二大隊第七中隊在“那珂”號輕巡洋艦護航下登上了馬洛伊拉普,歸屬海軍第六十三警備隊指揮。9月20日,第一大隊乘“日枝丸”號運輸船來到米利,歸屬海軍第六十六警備隊管轄。9月22日,與第一大隊一同來到米利的第二大隊主力503名官兵轉赴沃特杰,歸屬海軍第六十四警備隊指揮。相對于島上原有的海軍部隊來說,這些新到的陸軍部隊戰斗力更強。
1943年11月中旬之后,美軍加大了對吉爾伯特群島的空襲力度。大本營海軍部據此判斷,美軍很快會大舉進犯。聯合艦隊司令官古賀峰一電令第四艦隊司令官小林仁進駐夸賈林,靠前指揮。為了增援馬金和塔拉瓦守軍,以第一〇七聯隊為基干組成的甲支隊奉命對貝蒂奧實施反登陸作戰。隨著與當地守軍的聯系中斷,甲支隊繼續前行已毫無意義,他們受命就近轉往夸賈林駐守。11月28日,日軍以甲支隊第三大隊為基干,編成有1800名兵員的南洋第一支隊,進駐米利環礁。12月2日,該部在米利登陸后歸第六十六警備隊指揮。如此日軍在米利環礁駐軍總數達到了5400人,其中海軍2900人,陸軍2500人。12月9日,甲支隊指揮部和第一大隊共1600名兵員進駐庫薩耶島。
隨著馬金和塔拉瓦接連失守,小林仁于11月底徑直從夸賈林返回特魯克,留下副手秋山門造任第六特別根據地部隊司令官,統一指揮馬紹爾群島的所有日軍。如此,秋山和貝蒂奧的柴崎惠次一樣,撈到了盡快入住靖國神社的機會。
鑒于“電流行動”日海軍航空兵損失較大,在甲支隊進駐馬紹爾群島的同時,聯合艦隊司令部命令原駐此地的第二十二航空戰隊撤往馬里亞納群島休整,其防務由山田道行的第二十六航空戰隊接替。11月22日至27日,山田下屬第七五二航空隊的37架戰機分四批次進駐羅伊—納摩爾。27日,第二八一航空隊38架零式戰斗機和10架運輸機,第七五二航空隊3架一式陸攻機在隊長所茂八郎的率領下,分兩批從本土館山飛行基地起飛,經硫黃島、提尼安島、特魯克和埃尼威托克轉場,12月8日全部進駐羅伊—納摩爾。28日,第五三一航空隊20架俯沖轟炸機和6架運輸機在隊長佐佐木健兒的率領下,分三批進駐賈盧伊特和沃特杰環礁。同日,山田親率3架一式陸攻機抵達前線。山田的地勤人員本擬在月底前運抵上述各地,但因美軍提前對馬紹爾諸島發起空襲,上述人員滯留特魯克未能成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因此保住了小命。
隨著美軍攻取吉爾伯特群島并不斷加大對馬紹爾群島的空襲力度,12月5日,聯合艦隊司令部再次從第二十三航空戰隊下屬第七五三航空隊抽調一式陸攻機16架,在平田種正的率領下飛赴馬紹爾群島。12月15日,古賀下令將第五五二航空隊的戰斗機劃歸第四艦隊指揮。至此,馬紹爾群島的日軍戰機達到了145架。
空中力量在頻頻調動,海上增兵也在同步進行之中。12月中下旬,日海上機動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一聯隊、第十六坦克聯隊等陸軍部隊相繼歸入第四艦隊麾下。12月30日,西田祥實率海上第一機動旅團司令部及下屬第十一、第十五、第十六等三個機動大隊共3942名官兵抵達馬紹爾群島。這是美軍發起進攻之前,日軍最大規模也是最后一次增兵。1944年1月10日,根據秋山的命令,西田各部分別被派往埃尼威托克、沃特杰、馬洛伊拉普和夸賈林等地。
到美軍發起攻擊前,1944年1月15日,日軍在馬紹爾群島駐軍,包括陸軍、海軍、后勤和工兵部隊,達到了29000人,另有5900人正在前往庫薩耶島的途中。區區一個海軍少將能指揮如此多的陸海軍部隊,秋山最后把命搭上也不枉了。
總人數看起來不算少,但往諸多島嶼上一撒胡椒面,似乎任一處兵力都不寬裕。日軍不知曉美軍的主攻方向,如此分散部署,就會導致每一局部都兵力不足。迫于無奈,秋山只得將夸賈林、米利、沃特杰、馬洛伊拉普、賈盧伊特和埃尼威托克六大環礁確定為防御重點:沃特杰駐軍3990人,賈盧伊特駐軍2466人,埃尼威托克駐軍3500人,馬洛伊拉普駐軍3488人。外圍諸島中,距馬金環礁最近的米利駐軍最多,達到5328人。在核心基地夸賈林,包括第六根據地部隊司令部在內共有8782人,其中超過6000人的主力駐扎在北方的羅伊—納摩爾島和南方的夸賈林島,2000余人分散在其他小島上。
秋山判斷,如果美軍前來進攻,不是從吉爾伯特群島出發進攻米利和賈盧伊特,就是以珍珠港為基地進攻馬洛伊拉普和沃特杰。特別米利距美軍剛剛占領的馬金很近,位置暴露,首先遭攻的可能性最大。于是他決定將米利作為重中之重,不惜從主島夸賈林抽調部分兵力前往增援。這恰好印證了尼米茲之前的判斷,給美軍實施“黑虎掏心”、輕取夸賈林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最要命的問題是,由于錯誤判斷美軍的進攻方向是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自秋山以下駐馬紹爾群島的日軍并無多少緊迫感——這點秋山和未雨綢繆的柴崎存在巨大差距。羅伊—納摩爾的防御工事聊勝于無,鐵絲網拉得稀稀拉拉,海灘上敷設的地雷和近海水下障礙物嚴重不足,工程質量之差簡直無法形容。
日軍在羅伊—納摩爾的主要火力是兩個炮兵中隊,有4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其中兩門部署在羅伊島西北角,另兩門在納摩爾島北端。日軍還有37毫米速射炮2門,在羅伊和納摩爾各部署1門。此外還有28門20毫米小口徑炮和為數不多的12.7毫米機槍。日軍在島上共修建了19座機槍碉堡,還有直徑12米的圓形大碉堡4座。羅伊島的4個、納摩爾島的3個加強火力點全部位于面臨大海的北岸一側,潟湖沿岸兵力和火力配備有限,連7.7毫米機槍都沒有幾挺——美軍攻打貝蒂奧正在從潟湖一側發起的。島上像貝蒂奧那樣的堅固工事幾乎沒有,根本無法抗擊美軍航空兵和海軍艦炮的持續打擊。
美軍登陸之前,駐扎羅伊—納摩爾的日軍共有2900人,半數以上屬于海軍航空兵地勤人員,另有800名工兵和后勤人員,200名航空工廠的機械工程兵,正兒八經的地面作戰部隊僅第六十一警備隊羅伊—納摩爾分隊近400人,他們全部署在納摩爾島,羅伊島上正宗地面作戰部隊一個都沒有。即使能夠領到武器,那些地勤人員和工兵的作戰能力是完全不能指望的。
“燧發槍行動”結束之后,美軍第五兩棲軍參謀文森特·威爾遜工兵中校評價說,日軍在夸賈林環礁的防御準備“糟糕得簡直一塌糊涂”。一向還算內斂的第七師師長科利特少將對敵人的評論還算客氣:“只有環礁南端夸賈林島的防御工事勉強還算可以。”
正如科利特少將所言,日軍在夸賈林的防御稍強于羅伊—納摩爾。2門127毫米炮被安置在島兩端,后方各配置了1門80毫米高平兩用炮。前者正對海面,后者控制潟湖,如此部署還算合理。島上另有5門75毫米炮和2門37毫米反坦克炮,16座碉堡和地面工事部署有18挺7.7毫米機槍,火力覆蓋范圍較大。環形壕溝從海岸線后方開始挖掘,三條反坦克壕從海岸延伸到機場跑道一帶,部分一直延伸到潟湖,但仍未能橫貫全島。海岸線部分地段布置了鐵絲網,但海岸和近海水下防御與貝蒂奧仍不可同日而語。內線陣地外圍建有一些防空洞和彈藥庫,但施工質量差,許多工程尚未完工。一方面,日軍判斷美軍定會先打外圍,對美軍直接攻打夸賈林的估計不足;另一方面,美軍不間斷的空襲也極大影響了日軍的施工進度。
美軍對馬紹爾群島的進攻依然是航空兵打頭陣。奪取馬金和塔拉瓦之后,11月24日,美國陸軍第七航空隊——美軍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軍艦隊和陸軍航空兵編號剛好掉了個個兒,麥克阿瑟那里是海軍第七艦隊和陸軍第五航空隊,尼米茲這里是海軍第五艦隊和陸軍第七航空隊——11架B-24重型轟炸機從貝克島機場出發,對距離最近的米利機場發起空襲。8架日機升空攔截,并未能阻止美機投彈。從11月24日到12月19日,黑爾從坎通島、納諾美亞、努庫費塔烏和富納富提機場共出動B-24轟炸機106架次,對米利日軍機場跑道和軍事設施投彈122噸。其中12月4日單日派出戰機達到34架。雖有零星日機起飛攔截,但日軍零戰無法對B-24這種體形龐大的四引擎轟炸機造成致命傷害,大部分時間只能圍著人家不停地繞圈兒。
鑒于米利仍有少許日機,12月18日,黑爾變更作戰方式,出動12架A-24戰斗轟炸機在13架P-39的護航下再次飛臨米利上空,與升空攔截的8架日機展開空戰。6架日機在空戰中被擊落,另有7架被摧毀在地面上。次日,黑爾再次出動B-24空襲米利機場,遭到25架日機的攔截,效果不佳,僅在空戰中擊落7架日機。
從12月18日到25日,美軍不間斷的空襲行動幾乎將米利日軍燃料庫和地面建筑悉數摧毀,11架日機被摧毀在跑道上——日軍最害怕這種消耗戰。12月25日之后,美軍的空襲行動再也見不到升空攔截的日機了。由于日軍防空炮性能低劣,美軍的轟炸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隨著馬金、貝蒂奧和阿帕瑪瑪機場相繼投入使用,美軍陸基戰機的空襲距離進一步縮短。從12月25日開始,前來投彈的美軍轟炸機已經可以得到戰斗機的全程護航,形勢對日軍來說更加絕望。1944年1月3日,美軍發現米利機場停有3架飛機,黑爾立即出動打擊機群將之全部摧毀。1月8日,1架美軍偵察機發現米利機場再次出現了4架日機。1月10日,大批美機再次蜂擁而至,4架日軍飛機當即報銷。
到1月10日,米利日軍機場完全陷入癱瘓。美國人仍不肯就此罷休,每天都派出戰機前來掃蕩,向日軍修復的跑道和能夠發現的所有設施投下炸彈。在美軍持續不斷的航空打擊下,日軍米利機場成為擺設,寥寥幾門防空炮全被摧毀,潟湖里停泊的少數小型艦艇也被悉數擊沉。12月22日之后,偶爾有少量日軍潛艇和小型漁船借夜色掩護向米利送來少許糧彈。但在美軍的嚴密封鎖下,它們很快就不見了蹤跡。米利日軍與外界的聯系幾乎完全斷絕。
將日軍米利基地打癱之后,美軍盯上了下一個目標馬洛伊拉普。日軍在主島塔羅阿建有機場,航空和防空設施相對完善,駐機數量也是各島中最多的。11月26日,從納諾美亞機場起飛的10架B-24轟炸機首次光臨塔羅阿,在3000米高空向機場跑道投下22噸炸彈。美軍此次空襲完全達成了突然性,等日機匆忙升空攔截時,完成投彈的美機已經絕塵而去。氣急敗壞的日軍零戰玩命追擊,終于將1架B-24擊落海中。
在11月26日到次年1月10日的46天里,空襲塔羅阿的任務完全由陸軍第七航空隊的B-25承擔。納諾美亞機場距塔羅阿3200公里,努庫費塔烏為3900公里,坎通島機場竟有5000公里之遙。即使減少載彈量,美軍轟炸機也必須經貝克島機場中轉才能執行作戰任務。日軍戰機每次都會升空攔截,美機不得不獨立應對30~50分鐘的空戰,導致投彈效率大打折扣,輕微受損的日軍跑道往往當天就能修復。雖然在戰斗中擊毀日機59架,美軍自身也付出了損失9架飛機的慘重代價。其間,美軍的一項戰果是將停泊在潟湖里的兩艘日艦擊沉。攜彈量不足且在塔羅阿上空滯留時間太短,使美軍的空襲行動效果不佳,日軍塔羅阿機場仍然可以使用。
從1月11日開始,黑爾改變了戰術,改派中型B-25轟炸機對塔羅阿實施空襲,效果仍無多大改觀。到1月26日,日軍最多仍可升空25架飛機與美軍纏斗。從1月11日到25日,美軍中型轟炸機從超低空向塔羅阿投彈近70噸。這種空襲方式盡管冒險,但可以提高投彈命中率,機載機槍也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掃射。雖然美軍以損失6架飛機為代價擊毀日機15架,并使地面設施遭到比以往更為嚴重的破壞,但塔羅阿機場仍然可以使用。此時,美軍第五十八特混艦隊正在為參加“燧發槍行動”進行準備,短時間內無法出動,黑爾必須對作戰方式做出變更。
1月26日,黑爾再次派出B-25在P-40的護航下執行空襲任務。這次美軍變更戰術,9架B-25先對塔羅阿機場實施低空轟炸,摧毀停在跑道上的9架日機。日軍飛行員冒著美軍的彈雨升空攔截,其中5架受傷迫降時被炸毀。機場控制塔和兩座建筑物中彈起火,油庫及周邊地區也落下了4噸炸彈。完成投彈的美軍B-25掉頭返航,15架日機窮追不舍。在馬洛伊拉普以南48公里處,美軍12架P-39突然殺出。11架日機被擊落,另有2架重傷返航。
這是一次決定性勝利,塔羅阿機場日軍的航空力量損失殆盡,基地設施損壞嚴重,幾乎喪失了繼續反擊的能力。黑爾決定趁熱打鐵,次日派出了7架B-24從馬金起飛,向塔羅阿機場投彈17噸,日軍殘余燃油全部被引燃,機場跑道損毀嚴重。1月28日,美軍再次出動由轟炸機和戰斗機組成的混合編隊前來攻擊。僅存的5架日機試圖升空攔截,1架在升空過程中被擊毀。美軍轟炸機故技重施,試圖將4架日機引入P-40的伏擊圈。日機識破了美軍的計謀,竟不追擊,任由美軍轟炸機飛遠。1月29日,美軍B-25對塔羅阿機場進行了最后一次投彈,將外圍島嶼的彈藥庫和建筑物全部摧毀。至此,馬洛伊拉普陷入了類似米利的尷尬境地。
對日軍馬紹爾群島航空基地的進攻,美國人就像某部電影那樣“一個都不能少”。第三個挨炸的輪到了賈盧伊特。日軍在此部署戰機較少,美軍對這里的關注度遠不如米利和馬洛伊拉普。11月23日,從努庫費塔烏機場起飛的8架B-24首次空襲賈盧伊特,在日軍頭頂扔下8噸炸彈。當地日軍防務空虛,停在潟湖里的3架水上飛機明知不敵,直接向美機來襲的相反方向逃逸。在馬金和塔拉瓦航空基地竣工之前,美軍僅對賈盧伊特實施過兩次空中打擊,沒1架日機起飛攔截,地面防空炮火寥寥。
馬金和貝蒂奧航空基地投入使用之后,從12月12日至次年1月29日,美軍以轟炸機和戰斗機組成的混合編隊對賈盧伊特發起了13次空襲。既然并無日機阻擊,美軍的空中打擊統統以低空方式進行,日軍油庫、彈藥庫、通信站和其他地面設施幾乎被夷為平地,潟湖里停泊的3艘小型船舶也被擊沉。空襲期間,美軍還對賈盧伊特周圍航道實施航空布雷。在未來美軍對夸賈林的攻擊行動中,賈盧伊特淪落為尷尬的看客。
美軍對沃特杰的空襲力度僅次于賈盧伊特。一直到12月13日,從坎通島起飛經貝克島轉場的10架B-24才對這里發起首次空襲。23日,經相同航線的另一批美機對沃特杰進行了第二輪投彈。在之后半個月里,從坎通島起飛的美機轉場馬金機場又對沃特杰發動過三次空襲。從1944年1月8日開始,美軍逐漸加強了對沃特杰的轟炸力度。進駐馬金和塔拉瓦機場的B-24、B-25在21天時間里對沃特杰投彈10次,其中僅12月26日遭到6架日機的抵抗,其余時間,天空完全是美軍的天下。在為期48天的行動中,美軍共向沃特杰投彈325噸,導致日軍機場設施、倉庫和碼頭完全消失,對外聯絡幾乎中斷。
除埃尼威托克環礁之外,夸賈林環礁距美軍陸基航空基地最遠,胡佛和黑爾對如何實施攻擊頗費躊躇。12月4日,波納爾少將和蒙哥馬利少將的兩支快速航母大隊對夸賈林發動的空襲非但效果不佳,還直接導致了美國海軍高級指揮官的重大人事變動,變相促成米切爾少將東山再起,重出江湖。
12月21日,黑爾派出納諾美亞機場的4架B-24和4架攜帶照相設備的“卡塔琳娜”,前往空襲夸賈林。美機共投彈6噸,水上飛機借機拍攝了大量寶貴的航空照片。9架日機升空攔截,因美機來去匆匆毫無收獲。
從1943年12月下旬到次年1月,美軍陸基航空兵先后出動9次,對夸賈林投下200噸炸彈,對島上建筑物和潟湖里的船舶造成一定損害。因為距離較遠,航程較短的戰斗機無法提供護航,B-24在缺乏掩護的情況下只能在2400米高空實施水平轟炸,打擊效果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從1月22日開始,夸賈林再無日機起飛迎戰。從美軍日益密集的空襲行動中,日軍嗅到了大戰來臨的味道。
截至美軍進攻發起的1月31日,日軍在馬紹爾群島僅剩一式陸攻機30架、俯沖轟炸機10架、戰斗機55架和水上飛機4架,合計99架。拋開雙方戰機性能和飛行員素質差距較大的客觀因素,憑兩位數戰機就想與美軍四位數的戰機抗衡,顯然不太現實。相對美軍由多達375艘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日本海軍在馬紹爾群島只剩下4艘掃雷艇和5艘獵潛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1月29日清晨,米切爾少將率4支快速航母大隊及直屬第十五大隊抵達指定海域。當天天氣惡劣,天空能見度極差。隨著第一大隊司令官里弗斯少將一聲令下,從“企業”號、“約克城”號和“貝露森林”號上起飛的上百架艦載機對馬洛伊拉普的塔羅阿機場展開了地毯式轟炸。美軍重巡洋艦“舊金山”號、“新奧爾良”號、“明尼阿波利斯”號索性駛抵近海,向塔羅阿島上所有可見的日軍設施傾瀉炮彈。空襲和艦炮打擊持續了整整一天,日第二五二航空隊的零星幾架戰斗機奮力起飛攔截,面對美軍龐大的攻擊機群根本無濟于事。日軍塔羅阿機場被完全摧毀,潟湖里的兩艘運輸艦被美軍重巡洋艦擊沉。其間,日軍岸炮的準確反擊曾迫使美軍3艘重巡洋艦稍稍后撤。隨后重巡洋艦“彭薩科拉”號、“鹽湖城”號和“切斯特”號再次出列,炮擊一直持續到2月3日方才罷休。馬洛伊拉普日軍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向夸賈林派出增援了。
負責空襲羅伊—納摩爾的是蒙哥馬利少將的第二大隊。日軍在此處尚有數十架飛機。面對“埃塞克斯”號、“無畏”號和“卡波特”號派出的攻擊機群,山田道行第一時間放飛第二八一航空隊的20架零戰起飛迎戰,它們甫一升空,就被彪悍的“地獄貓”擊落11架。上午8時之后,天空中再無日機的蹤影。占據壓倒性優勢的美軍已完全取得了羅伊—納摩爾上空的制空權。
趁雙方戰斗機纏斗之際,美軍一眾俯沖轟炸機和攜帶炸彈的魚雷機從容向島上投彈。日軍機場跑道、滯留的部分飛機、機庫、燃料庫、彈藥庫和通信站及部分炮兵陣地遭到毀滅性打擊。1月30日,蒙哥馬利少將得到了北方戰斗群3艘護航航母“圣卡門”號、“蘇威尼”號、“切南格”號的支援——它們完全可以不來湊熱鬧的。從當天夜間到登陸日,美軍對羅伊—納摩爾實施了連續三天轟炸。其間,美軍快速戰列艦及護航巡洋艦、驅逐艦也不甘落后,紛紛駛抵近海向島上傾瀉炮彈無數。艦炮首輪打擊目標是羅伊島的飛機跑道和航空設施,之后開始對島北岸的防御工事和西岸127毫米岸炮陣地進行炮擊。納摩爾島的127毫米岸防炮及岸防工事同樣遭到艦炮打擊。島上設施悉數被摧毀之后,美軍艦炮又對納摩爾島東南方向的恩努比爾等小島發射了若干炮彈。
1月29日日出前一小時,謝爾曼少將的第三大隊來到了夸賈林島西南海域。“邦克山”號、“考彭斯”號、“蒙特利”號隨即升空艦載機發起空襲。美機投彈和機槍掃射持續了整整一個白天。在美軍的猛烈攻擊下,夸賈林一帶的日軍航空兵幾乎被全殲,殘存9架飛機倉皇西竄特魯克。傍晚時分,謝爾曼回收艦載機率隊駛向西北,將在次日對埃尼威托克環礁發起空襲。
29日,金德爾少將第四大隊“薩拉托加”號、“普林斯頓”號、“蘭利”號的艦載機對沃特杰環礁的空襲幾乎未遭任何抵抗,美軍投彈和掃射恰似實戰訓練。謝爾曼大隊離開之后,1月30日,得到南方戰斗群“馬尼拉灣”號、“珊瑚海”號和“科雷希多”號3艘護航航母增援的金德爾大隊接過了空襲夸賈林島的任務。一眾高速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前來助威,將島上日軍防御工事、雷達站、水上飛機基地和防空炮炸得支離破碎。
看著航母艦載機大打出手,近段時間勞苦功高的陸基航空兵也來湊熱鬧。29日13時,7架B-24向羅伊—納摩爾投下15噸炸彈,在夸賈林投彈3噸。夜間艦載機無法起飛,從馬金和塔拉瓦出發的7架B-24再次向夸賈林投彈20噸,3架B-24在沃特杰投彈7噸,將島上機場跑道徹底炸毀。之后黑爾又派出9架B-25對沃特杰實施低空轟炸,停泊在潟湖中的1艘日軍運輸船被炸沉。當天美軍的最大損失來自誤傷。由于最后9架B-25夜間出動時沒有及時通知金德爾的第四大隊,其中2架在返航時被夜間巡航的“地獄貓”誤認為敵機,爽快擊落。
當天馬洛伊拉普、賈盧伊特和米利同樣遭到美軍的轟炸。B-25在塔羅阿機場投彈2.5噸。陸軍戰機前腳剛走,航母艦載機就接踵而至,繼續對島上日軍進行轟炸。因距離馬金環礁最近,米利一直是美軍陸基航空兵重點關注的對象。當天,又有12架B-24將攜帶的炸彈全部投向了島上的日軍。可惜這群美機返航時遭遇惡劣天氣,只好在海上臨時迫降。機組成員被很快趕來的搜救人員成功救回。
就在第五十八特混艦隊對日軍基地發起空襲、炮擊的同時,美軍南部和北部戰斗群已經抵達夸賈林以東320公里海域,之后向各自負責的攻擊目標緩慢行進。1月30日上午,為登陸艦隊護航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忙里偷閑,協助航母部隊一起對馬洛伊拉普和沃特杰進行炮擊,之后繼續向夸賈林環礁挺進。
30日16時50分,謝爾曼少將第三大隊開始對埃尼威托克環礁發起了首輪空襲,19架日機被摧毀在地面,島上建筑毀壞殆盡,機場跑道和防御工事也因戰列艦和巡洋艦的炮擊損毀嚴重。完成空襲任務之后,謝爾曼大隊將一直在埃尼威托克以南海域滯留到2月6日,監視并迎擊可能從特魯克出擊的日軍艦隊。完成對馬洛伊拉普和沃特杰攻擊之后,金德爾少將第四大隊將在2月3日前來和謝爾曼會合,一同等待新的命令。
就在美軍陸基航空兵和航母艦載機發起空中打擊的同時,由希爾少將領軍的第五十一特混艦隊已漸漸逼近“燧發槍行動”首個攻擊目標。馬朱羅環礁由50多個珊瑚礁組成,眾多珊瑚礁圍成了一個長38.5公里、寬8公里的潟湖,稍加改造就是一個優良的深水錨地,完全可以容納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早在戰爭之初,1941年12月,日本海軍就向馬朱羅派出了駐島部隊,修建了水上飛機基地和營房等設施。1943年11月,日軍放棄馬朱羅,將島上駐軍全部調往米利,只留少許人看守設施。即使如此,慣于殺雞用牛刀的美軍還是派出了一支強大的攻擊力量。
負責攻打馬朱羅的是第五十一特混艦隊第二大隊。鑒于之前航空偵察顯示島上日軍寥寥,奉命出擊的登陸部隊是第二十七步兵師第一〇六團第二營和第五兩棲部隊直屬偵察連,合計1600名兵員,總指揮為第二營營長謝爾頓中校。登陸行動空中支援由護航航母“拿騷”號和“納托馬灣”號承擔,重巡洋艦“波特蘭”號,驅逐艦“布拉德”號、“基德”號將提供艦炮炮火支持。
早在1月23日,瓊斯上尉的偵察連就乘“凱恩”號驅逐艦從珍珠港啟航,前往馬朱羅實施偵察。由于在“電流行動”中主動化偵察為進攻一舉拿下阿帕瑪瑪環礁,瓊斯偵察連聲名大噪。
1月30日,“凱恩”號安全駛抵馬朱羅近海。瓊斯派哈維·韋克斯中尉率第四排和迫擊炮排組成先遣隊出動,乘登陸艇對潟湖入口處的加拉林島和埃洛杰島實施偵察。當天23時,韋克斯率隊成功在加拉林島東端登陸。這次名不見經傳的登陸具有非凡歷史意義,他們因此成為第一支登上戰前日本“領土”的美軍部隊。半小時后,韋克斯遇到了一名土著,被告知駐守主島達利特的日軍足有三四百人之多。
土著的話把韋克斯嚇了一大跳。如果他提供的情報屬實,偵察連必須變更作戰計劃。為核實上述情報,韋克斯率隊一路橫跨加拉林島,31日凌晨1時進入一個原始村落。經與土著反復溝通,韋克斯得知島上確實駐扎過不少日軍,但幾個月前已經撤走。隨后迫擊炮排對埃洛杰島的偵察證實了土著的說法,那里連個日本人的影子都沒發現。
瓊斯于是率連部和其余三個排向達拉普島進發,3時30分順利在島西南端登陸,隨即向東北方移動。在該島和鄰近的烏里加島,他們都未發現日軍的蹤跡。瓊斯幸運遇到了一個會說英語的混血兒邁克爾·麥迪遜,他用清晰的英語告訴美國人,目前馬朱羅環礁一帶沒有日軍成建制的部隊。
瓊斯必須將這一情報及時通知希爾少將,但通信設備出現故障,一時竟然聯系不上。按預定計劃,海上艦隊和航母艦載機將在6時37分對達利特島實施炮火準備。糟糕的通信使希爾直到6時45分才收到瓊斯發來的電報。等他下令取消炮火準備時,美艦艦艇已經發炮8分鐘了,455發炮彈就這樣白白浪費了。護航航母艦載機接到命令后立即返航,但從“波特蘭”號起飛的1架偵察機沒有及時接到命令,對正在達利特島偵察的二排進行了掃射。所幸并未造成人員傷亡。
從島上遺留的大量建筑、窄軌鐵路及設備器材來看,島上確實曾有一支為數不少的日軍部隊活動。根據土著提供的情報,馬朱羅島上只有1名日軍和少量平民。偵察連四排受命從馬朱羅島西端登陸向東搜索前進。在土著的幫助下,他們成功找到了日本人的住所。正在吃飯的幾名日本人迅速遁入叢林。美軍在附近找到了兩挺美制12.7毫米機槍和一些子彈,它們應該是從1架墜落的B-24轟炸機上拆下來的。1小時后,日軍海軍準尉中田被美軍抓獲,其余3人成功逃脫。1月31日9時50分,希爾致電斯普魯恩斯和特納:“現在,馬朱羅環礁是我們的了!”珍珠港很快收到了前方發回的好消息。
根據現場繳獲和土著提供的情報,瓊斯判斷可能有1架B-24在馬朱羅以東16公里外的阿諾環礁墜毀。為了救助可能幸存的飛行員,在得到希爾少將、謝爾頓中校批準之后,2月1日午夜,瓊斯派一支小分隊乘“凱恩”號在阿諾環礁登陸。當地人匯報說,這里沒有日軍部隊,只有4名日本商人。曾有美軍飛機在這里墜毀,但機組成員已被押到馬洛伊拉普去了。當天11時50分,美軍小分隊乘驅逐艦回到馬朱羅,與主力會合。
就在瓊斯偵察連各排在各島來回穿梭之時,希爾已率第五十一特混艦隊眾多艦船浩浩蕩蕩駛入馬朱羅潟湖。1日9時53分,謝爾頓中校率第二營先鋒連登陸達利特島。在聽取了瓊斯的匯報之后,謝爾頓認為美軍不需要再派出更多登陸部隊。2日,美軍坦克登陸艦開始將守備部隊、工兵和大批設備、物資送上烏里加島和達拉普島。當天,海軍水上飛機進駐馬朱羅。達利特島日軍遺留的最大建筑物被臨時改建成野戰醫院,2艘掃雷艦在潟湖中進行測量,標出航道及船只錨地。環繞潟湖的一條礁脈形成了天然防潛防雷障礙,美軍對其加以修葺,形成了長56公里的珊瑚堤道——這條堤道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大大提高了艦船停泊的安全性。
2月3日,又有超過30艘艦船駛入馬朱羅潟湖,計劃進入此處錨泊的艦船還有50多艘。工兵開始在達拉普島修建臨時機場。2月4日,斯普魯恩斯宣布美軍在馬朱羅的軍事行動勝利結束。當天清晨6時,埃德加·克魯斯海軍上校接過了島上守軍的指揮權。希爾和他的第五十一特混艦隊當然不會就這樣回珍珠港,還有更艱巨的戰斗任務在等著他們。
2月上旬,美軍駐島守備部隊和后續工兵部隊陸續到達。長1200米的機場跑道、機庫、油庫及其他設施陸續竣工,馬朱羅成為美軍距夸賈林最近的航空基地。一星期之前,土著還從未見過一輛汽車甚至一個車輪,短短一個月后,他們中幫美國人干活兒的人已經坐著吉普車在島上來回兜風了,嘴里還不停地嚼著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