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成語課堂:自然科技編
- 李貴生主編 邱銘熙著
- 861字
- 2021-07-16 10:01:27
一葉知秋
普 yī yè zhī qiū

原意指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將要來了。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結果。

北宋唐庚《唐子西語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見微知著、因小見大

志明看見美國某大銀行出現財政困難,便能一葉知秋,料到全球經濟已逐漸低迷。

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到附近的公園走走,你會發現地上讓人隨意踏著的枯黃色地毯,是由片片落葉織成的。葉子的顏色由它所含的色素決定。樹葉裏本來含有多種色素,其中,正常生長的葉子含有大量的綠色色素,叫作「葉綠素」。春夏之時,因為「葉綠素」濃厚,就把含有黃色的「葉黃素」和紅色的「葉紅素」掩蓋了。到了秋天,即將枯萎的葉子將「葉綠素」送回樹幹後,樹葉中其他顏色才顯露出來。如果我們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初秋的葉子是帶有不同顏色的。
善於觀察事物的詩人,對樹葉顏色的轉變非常敏感,如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便注意到了「數樹深紅出淺黃」(《秋詞二首》)的景象。只是他沒有探究葉子顏色轉變的原因,當然也就沒有「葉綠素」、「葉黃素」等相關概念了。像唐代詩人白居易無奈地吟誦「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秋雨中贈元九》);又如唐代詩人劉長卿哀傷地唱出「近北始知黃葉落,向南空見白雲多」(《北歸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陽鄰家李光宰》),他們都是從葉子顏色的轉變,想到人事轉變,時光飛逝,從而生出無限的感慨。但並非所有詩人都是懷著愁緒來看待秋葉的,唐代詩人杜牧看到漫山遍野的紅葉,不禁停下來細賞,讚歎「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清末詞人龔自珍見到紅葉滿地,不但不哀傷,反而積極地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詩人望著紅葉、黃葉遍地的自然現象,總是產生無限感慨或聯想,卻沒有多大興趣去了解自然現象背後的成因,也許,這才符合「詩人」的身份吧!

有植物學家指出,不少地區的樹葉有過早掉落的情況。從這個微細的現象中,你能推知到甚麼重大事情呢?

試用80 — 120字續寫以下句子,並用上「一葉知秋」一詞:
小王是一名警員,他的觀察力很強,總能透過微小的東西得出線索,從而推知結果。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