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成語課堂:自然科技編
- 李貴生主編 邱銘熙著
- 678字
- 2021-07-16 10:01:30
切磋琢磨
普 qiē cuō zhuó mó

將玉石、骨頭、象牙等加工製成器物。後比喻互相研究討論,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詩經·衞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精益求精
獨學孤陋、獨學寡聞

我們常常在數學難題上切磋琢磨,因此數學科的成績進步不少。

當大家還在牙牙學語時,長輩有沒有把玉佩或玉鐲戴到你頸項或手腕上呢?如果有,它的形狀或圖案是怎樣的?無論如何,大家戴的玉器飾物必定是經過一番加工、修飾的。
一般而言,玉要經過五個加工步驟,才能成為具實用性的物品:第一步,削除玉料外的石面;第二步,琢出玉器的初步輪廓;第三步,對玉器進行穿孔;第四步,雕刻花紋;第五步,對玉器進行拋光。這樣,一件玉器基本上就做好了。
古人在玉石加工上消耗了不少時間和心力,這是因為玉有其實際功用。玉在遠古時代已被人從石頭中剝離出來,古人認為它是山川裏的特有物質,由此以為玉石會有特殊功效及象徵意義。帶著這種思想,他們聯(lián)想出玉器的不同應用方法。
古人在祭祀時,把玉器放在死者口裏、手中,或做成「玉衣」穿在死者身上,以為這樣可防止屍體腐爛。在生活中,古人認為君子性情溫順純粹、寬緩和柔,與美玉的「溫潤而澤」契合,故君子常常玉不離身。而玉因質地堅硬,又可製成兵器和生產工具。玉自古代起已有其實用價值,因此,古人才把心思花在玉石加工技術的琢磨上,以求發(fā)揮玉的最大功效。
長輩把玉佩或玉鐲戴到你身上,一般來說,也有他們心目中的寄託。不知道是甚麼原因嗎?問問長輩吧!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玉作為製作獎牌的物料之一,你認為這是甚麼原因呢?

嘗試詢問有佩戴玉器的長輩,或售賣玉器的商人,看看哪些因素決定了每件玉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