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成語課堂:自然科技編
- 李貴生主編 邱銘熙著
- 796字
- 2021-07-16 10:01:29
五穀不分
普 wǔ gǔ bù fēn

指不能辨別最普通的農作物,缺乏生產知識。後常用以形容脫離生活實踐的人。五穀:指中國五種主要穀物,一般指稻、黍(shǔ)、稷(jì)、麥、豆。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志軒是個五穀不分的人,這讓他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很難立足。

西安半坡村遺址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五千至七千年前,先民已在這裏從事農業生產。傳說最早耕種稷和麥的人,就是陝西人的祖先。他們把穀物的種子播撒在一大片平原上,讓它慢慢成長。
《三字經》有云:「三才者,天地人。」古人做事,常常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農業生產也是如此。耕種雖然是以人為主的行為,但古人深知自然界對農業的重要。甚麼時候較多雨水、陽光何時較充足、土地是否肥沃、病蟲害與天氣變化的關係等,農民根據氣候變化和土壤情況,種植和收割不同的穀物。五穀能夠豐收,就是因為人們能根據自然條件而耕種。而這些寶貴的種植經驗,又經歷了多少代人的探索、累積!
北魏時的賈思勰寫了一本名為《齊民要術》的農學書,他在〈種穀〉篇中說,只有「順天時,量地利」,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任情返道」,只會「勞而無獲」。也就是說,「三才」之中,人雖有主動性,但也必須順應自然,而不能違反自然。
有一次,孟子向梁惠王提供治國良方,提到統治者不要在農業生產的季節徵調百姓服役。這是因為百姓要按自然規律來耕作,才可以「穀不可勝食也」(勝,指穀物食之不盡);如果「逆天而行」,就會造成糧食減產,國家經濟、百姓生活受損。

現代人對五穀的名稱及功效都不太熟悉,你認為這有不妥嗎?

你看過《通書》(俗稱《通勝》)嗎?《通書》是民間常用的曆書。每年的《通書》開首都有一幅「春牛圖」,圖中牧童的衣著和身處牛身的位置暗示該年的雨量,以預測農作物收成等。先尋找資料,了解「春牛圖」是如何表達其寓意的。再找一本《通書》,看看「春牛圖」對今年的雨量有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