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城
- 沈從文
- 4597字
- 2021-03-05 14:23:17
二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墻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五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河中漲了春水,到水腳逐漸進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墻上,人人皆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里去,等待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某一年水若來得特別猛一些,沿河吊腳樓,必有一處兩處為大水沖去,大家皆在城上頭呆望。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著,對于所受的損失仿佛無話可說,與在自然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漲水時在城上還可望著驟然展寬的河面,流水浩浩蕩蕩,隨同山水從上游浮沉而來的有房子、牛、羊、大樹。于是在水勢較緩處,稅關躉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駕了小舢板,一見河心浮沉而來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個婦人或一個小孩哭喊的聲音,便急急的把船槳去,在下游一些迎著了那個目的物,把它用長繩系定,再向岸邊槳去。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迫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么妥帖,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可以發現,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地無一時不使人神往傾心。
白河的源流,從四川邊境而來,從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發時可以直達川屬的秀山。但屬于湖南境界的,茶峒算是最后一個水碼頭。這條河水的河面,在茶峒時雖寬約半里,當秋冬之際水落時,河床流水處還不到二十丈,其余只是一灘青石。小船到此后,既無從上行,故凡川東的進出口貨物,皆從這地方落水起岸。出口貨物俱由腳夫用桑木扁擔壓在肩膊上挑抬而來,入口貨物莫不從這地方成束成擔的用人力搬去。
這地方城中只駐扎一營由昔年綠營屯丁改編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戶。(這些住戶中,除了一部分擁有了些山田同油坊,或放賬屯油、屯米、屯棉紗的小資本家外,其余多數皆為當年屯戍來此有軍籍的人家。)地方還有個厘金局,辦事機關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廟里,局長則長住城中。一營兵士駐扎老參將衙門,除了號兵每天上城吹號玩,使人知道這里還駐有軍隊以外,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見各處人家門前皆晾曬有衣服同青菜。紅薯多帶藤懸掛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裝滿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殼果,也多懸掛在檐口下。屋角隅各處有大小雞叫著玩著。間或有什么男子,占據在自己屋前門限上鋸木,或用斧頭劈樹,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如一座一座寶塔。又或可以見到幾個中年婦人,穿了漿洗得極硬的藍布衣裳,胸前掛有白布扣花圍裙,躬著腰在日光下一面說話一面作事。一切總永遠那么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懷了對于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但這些人想些什么?誰知道。住在城中較高處,門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對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纖夫。那些纖夫也有從下游地方,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船來時,小孩子的想象,應當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窠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付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
這小城里雖那么安靜和平,但地方既為川東商業交易接頭處,故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卻不同了一點。也有商人落腳的客店,坐鎮不動的理發館。此外飯店、雜貨鋪、油行、鹽棧、花衣莊,莫不各有一種地位,裝點了這條河街。還有賣船上檀木活車、竹纜與鍋罐鋪子,介紹水手職業吃碼頭飯的人家。小飯店門前長案上,常有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身上裝飾了紅辣椒絲,臥在淺口缽頭里。缽旁大竹筒中插著大把朱紅筷子,不拘誰個愿意花點錢,這人就可以傍了門前長案坐下來,抽出一雙筷子捏到手上,那邊一個眉毛扯得極細臉上擦了白粉的婦人,就走過來問:“大哥,副爺,要甜酒?要燒酒?”男子火焰高一點的,諧趣的,對內掌柜有點意思的,必故意裝成生氣似的說:“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還問人吃甜酒!”那么,釅冽的燒酒,從大甕里用木濾子舀出,倒進土碗里,即刻就來到身邊案桌上了。這燒酒自然是濃而且香的,能醉倒一個漢子的,所以照例也不會多吃。雜貨鋪賣美孚油,及點美孚油的洋燈與香燭紙張。油行屯桐油。鹽棧堆四川火井出的青鹽。花衣莊則有白棉紗、大布、棉花以及包頭的黑縐綢出賣。賣船上用物的,百物羅列,無所不備,且間或有重至百斤以外的鐵錨,擱在門外路旁,等候主顧問價的。專以介紹水手為事業,吃水碼頭飯的,在河街的家中,終日大門必敞開著,常有穿青羽緞馬褂的船主與毛手毛腳的水手進出,地方像茶館卻不賣茶,不是煙館又可以抽煙。來到這里的,雖說所談的是船上生意經,然而船只的上下,劃船拉纖人大都有個一定規矩,不必作數目上的討論。他們來到這里大多數倒是在“聯歡”。以“龍頭管事”作中心,談論點本地時事、兩省商務上情形,以及下游的“新聞”。邀會的,集款時大多數皆在此地;扒骰子看點數多少輪作會首時,也常常在此舉行。真真成為他們生意經的,有兩件事:買賣船只,買賣媳婦。
大都市隨了商務發達而產生的某種寄食者,因為商人的需要,水手的需要,這小小邊城的河街,也居然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些有吊腳樓的人家。這種小婦人不是從附近鄉下弄來,便是隨同川軍來湘流落后的婦人。穿了假洋綢的衣服,印花標布的袴子,把眉毛扯得成一條細線,大大的發髻上敷了香味極濃俗的油類。白日里無事,就坐在門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紅綠絲線挑繡雙鳳,一面看過往行人,消磨長日。或靠在臨河窗口上看水手起貨,聽水手爬桅子唱歌。到了晚間,卻輪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實實盡一個妓女應盡的義務。
由于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做生意時得先交錢,數目弄清楚后,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后,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卻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別離時互相咬著嘴唇咬著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許胡鬧”;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著的那一個,同在岸上蹲著的這一個,便皆呆著打發這一堆日子,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尤其是婦人,情感真摯癡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那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里必見那個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性格弱一點兒的,接著就在夢里投河吞鴉片煙,性格強一點兒的,便手執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他們生活雖那么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里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處,不過是這些人更真切一點,也更于糊涂一點罷了。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于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掌水碼頭的名叫順順,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同樣做什長的,有因革命成了偉人名人的,有殺頭碎尸的,他卻帶著少年喜事得來的腳瘋痛,回到了家鄉,把所積蓄的一點錢,買了一條六槳白木船,租給一個窮船主,代人裝貨在茶峒與辰州之間來往。氣運好,半年之內船不壞事,于是他從所賺的錢上,又討了一個略有產業的白臉黑發小寡婦。因此一來,數年后,在這條河上,他就有了八只船,一個妻子,兩個兒子了。
但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便不能同販油商人一樣大大發作起來。自己既在糧子里混過日子,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船只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游學文墨人,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一面從水上賺來錢,一面就這樣灑脫散去。這人雖然腳上有點小毛病,還能泅水;走路難得其平,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水面上各事原本極其簡單,一切都為一個習慣所支配,誰個船碰了頭,誰個船妨害了別一人別一只船的利益,照例有習慣方法來解決。惟運用這種習慣規矩排調一切的,必需一個高年碩德的中心人物。某年秋天,那原來執事的人死去了,順順作了這樣一個代替者。那時他還只五十歲,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到如今,他的兒子大的已十六歲,小的已十四歲。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鄉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年紀較長的,性情如他們爸爸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年幼的則氣質近于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感情。
兩兄弟既年已長大,必需在各一種生活上來訓練他們的人格,作父親的就輪流派遣兩個小孩子各處旅行。向下行船時,多隨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計,甘苦與人相共。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背纖時拉頭纖二纖,吃的是干魚、辣子、臭酸菜。睡的是硬邦邦的艙板。向上行從旱路走去,則跟了川東客貨,過秀山、龍潭、酉陽作生意,不論寒暑雨雪,必穿了草鞋按站趕路。且佩了短刀,遇不得已必需動手,便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闊處去,等候對面的一個,繼著就同這個人用肉搏來解決。幫里的風氣,既為“對付仇敵必需用刀,聯結朋友也必需用刀”,故需要刀時,他們也就從不讓它失去那點機會。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一分教育的結果,弄得兩個人皆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依勢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邊境上為人所提及時,人人對這個名姓無不加以一種尊敬。
作父親的當兩個兒子很小時,就明白大兒子一切與自己相似,卻稍稍見得溺愛那第二個兒子。由于這點不自覺的私心,他把長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儺送。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齟齬處,至于儺神所送來的,照當地習氣,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儺送美麗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贊揚這種美麗,只知道為他取出一個諢名為“岳云”。雖無什么人親眼看到過岳云,一般的印象,卻從戲臺上小生岳云,得來一個相近的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