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解碼:跨越戰略與執行的鴻溝
- 呂守升
- 1623字
- 2021-03-16 17:08:49
推薦序二
“戰略解碼”可以成為聯結學術理論與企業實踐的橋梁
管理領域的“知”代表抽象理論與研究,“行”代表具體實踐與實務。此兩者合一,指管理理論的構建與發展,既源于管理實踐的豐厚經驗,又能為未來新的管理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與啟發。此外,管理實踐既能為管理理論的構建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種子與土壤,又能從管理理論中獲得啟示與借鑒。換言之,管理領域的“知行合一”,就是將實踐上升至理論(以“頂天”為目的),再用理論落地指導實踐(以“立地”為目的),以達到“有實踐基礎的管理研究”(以“立地”為手段)與“有理論基礎的管理實踐”(以“頂天”為手段)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統一。然而,管理領域“知行合一”的成功案例在學術界與企業界都相當稀少,原本看似統一的兩面變成了對立的雙方,這成了組織管理的最大悖論,也是最大痛點——為何管理領域“知行合一”的成功案例如此之少?
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日益割裂,首先反映的是兩者內在的矛盾張力構成了一個核心悖論。但是,兩者本身固有的差異性,不是導致兩者脫節的最主要原因——將兩者幾乎完全對立并隔離的趨勢與范式,是最近幾十年管理學術研究評價制度體系日益固化和僵化,學者受其裹挾而逐漸異化的綜合后果。管理領域的研究背離了管理學術研究的“初心”——學者應進行“參與性學術研究”。背離初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主流管理學術界在事實上否定或忽視了管理學是一門介于純理論與純實踐之間的“應用導向型”(Professional)學科這一內涵。因此,我們必須回歸管理學術研究的初心與本源,將管理學術研究牢牢定位為應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使其區別于“純學術導向型”(Purely Academic)學科的純理論性研究(Basic Research)。
我非常喜歡《戰略解碼》一書,不僅因為它有許多有益的實踐洞見,還因為它展現了融合學術理論與企業實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這非常有趣地反映在戰略決策與戰略實施的內在關聯方面,前者類似學術理論,后者類似企業實踐。本書作者呂守升先生具有美國留學與中國實踐的豐富經歷,在西方“戰略解碼”(Strategy Decoding)基本概念基礎之上,他通過不斷摸索,開發設計出了一套流程化、工具化、體系化的戰略解碼方法,不僅能幫助企業的高管團隊快速達成戰略共識,把戰略想清楚、說明白,還能讓中基層員工深刻理解、認同戰略,更能把戰略思路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與績效管理緊密結合,戰略解碼方法易于實現上下同欲、左右協同、前后對照的局面,有助于企業把愿景轉化為現實,進而提升企業的戰略執行力。因此可以說,本書有助于彌補戰略研究與戰略實踐長期脫節的鴻溝。
此外,戰略解碼方法獨特地體現了許多軍事思想,尤其是中國傳統的與現代的軍事思想,例如《孫子兵法》中的思想與“農村包圍城市”——企業可將它們有機地融入日常管理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戰略執行運作體系。
本書還涉及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情境,而其已成為“新常態”。值得注意的是,VUCA與中國傳統哲學息息相關(主要涉及悟性創新),尤其是與陰陽平衡思想相關(例如VUCA既是危險,也是機會)。我希望更多的中國專家學者能從中國傳統哲學里得到啟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同時適用于全球的創新理論與創新實踐。例如,西方的平衡計分卡方法可以用中國傳統陰陽哲學加以提升,不僅包含“做事”(即財務層面、客戶層面、內部業務流程層面、學習與成長層面),也包含“做人”(涉及“使命愿景中的價值與情懷”“文化塑造過程”“員工滿意度”“社會績效”),這兩者構成了相生相克的陰陽平衡!
學術與實踐涉及學者與企業家兩個不同的群體,兩者的融合需要雙方共同積極參與。最佳、最有效的融合路徑,應該是學術界與實踐界都不假設哪一方掌握前沿知識,雙方應該在理論及實踐方面為彼此貢獻互補的知識、經驗、成果積累,搭配合作,共同探討,將學術和實踐兩個視角融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研究成果。這個成果既可以形成最佳學術理論,也可以轉化為最佳實踐指導,實現“一石二鳥”的效果。
李平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企業管理領域李達三首席教授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中國企業管理領域終身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