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訓齊家:中華傳統(tǒng)家教家風
- 李兵編著
- 713字
- 2021-03-12 15:41:27
一、周文王母親太任的胎教
在禮樂文明得到發(fā)展的背景下,西周的家庭教育也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胎教、帝王家教、貴族家教,后世的家教形式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了。
胎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辭海》(第六版)關于胎教的釋義是:“孕婦加強自身的調養(yǎng)和修養(yǎng),給胎兒以良好影響。”從西周時期開始,有的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高度重視胎教。《大戴禮記·保傅》記:“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玉板”即“玉版”,是古代用來刻字的玉片,也泛指珍貴的典籍。“金匱”也寫作“金柜”,古代用以收藏文獻或文物的柜子。“宗廟”是帝王或者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胎教的理論被記錄在玉片之上,藏在專門用來收藏珍貴典籍的金柜之中,被放置在帝王或者諸侯祭祀的場所,以此顯示胎教所受到的重視程度。與先秦時期就重視胎教不同,西方科學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普遍肯定胎教對胎兒乃至兒童智力的發(fā)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西周最著名的胎教實踐者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她是有史料記載的開展胎教的第一位母親。劉向《古列女傳》載:
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太任在懷周文王的時候,非常重視胎教的作用。她在懷孕期間,不看不高雅的東西,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言行端莊、得體。雖然她是在豬圈生下周文王的,但是周文王從生下來就表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太任教他一件事,他就能夠聯(lián)想到其他幾件事,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周文王有發(fā)散性思維,能舉一反三,最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認為,周文王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與他母親太任的胎教做得好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