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歷代三禮圖文獻考索作者名: 喬輝本章字數: 2241字更新時間: 2021-04-02 14:59:53
第一章 漢代三禮圖撰作與研究
第一節 漢代禮學和三禮圖
西漢初期,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一方面注重刑罰,加強對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控制,一方面亦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此來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注重刑法方面,《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云:“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1]在休養生息方面,《刑法志》云:“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稅……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寖息。”[2]這種治國策略完善了上層建筑,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方法。又當時一些學者謀士還建議統治者重視儒學,改造儒學,加強思想統治。如《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載陸賈“粗述存亡之征”,著《新語》十二篇,建議高祖用《詩》、《書》、《禮》、《樂》輔以刑罰治天下,以行“文武并用,長久之術”。又《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載賈誼主張興禮樂,改秦法,但是漢文帝實未采之。董仲舒更是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建議并未被武帝完全接受。由上可知,西漢初期,學者們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后又提倡儒學,改造儒學,使儒學逐步為統治者所重視。然經學并未受到重視,至武帝時期,五經博士才逐漸設立(《漢官儀》)。如《漢書》卷三六《劉歆傳》載歆移太常博士書云:
漢興……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絕,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牙。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于建元之間……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于全經,固已遠矣。[3]
漢初朝廷輕視儒學,以漢儀替代古禮,五經只有《易》經可見,儒學尚未受重視。隨著漢代統治者大力倡導儒學,經學亦隨之受到重視,至武帝時,禮學逐漸興起。始設五經博士,禮占其一。《漢書》卷六《武帝紀》有云:
夏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4]
《禮經》在漢代今、古文皆有。西漢時期,古文學曾一度列于學官,此后今文學立于學官,并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今文《禮》立于學官較《易》、《書》諸經為晚,其在漢代的傳授過程,大致如下所述。《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云:“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5]《漢書》卷三○《藝文志》云“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荀悅《漢紀》卷二五云:“劉向典校經傳,考集異同……禮始于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多不備。”《禮記·奔喪》原目孔疏云:“《六藝論》云:漢興,高堂生得《禮》十七篇。”由上,高堂生無疑為《禮經》第一代大師,其所定今文經本不久即已流傳。《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后倉、魯閭丘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慶普孝公。”“倉亦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6]后倉立為《禮》博士,亦即武帝末年,今文《禮》才得立于學官。今文《禮》之傳授蓋為蕭奮從高堂生學,孟卿從蕭奮學,后倉從孟卿學,又傳授給聞人通漢、戴德、戴圣、慶普。《漢書》卷三○《藝文志》云:“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后漢書》卷七九《儒林傳》述前書云:“于是德為《大戴禮》,圣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今文《禮》在漢代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為禮書作注者甚多,如鄭興、鄭眾、賈逵、馬融、班固、盧植、鄭玄等,尤以鄭玄《三禮注》影響深遠。除為禮書作注外,亦有學者為禮書撰圖,書曰《三禮圖》或者《禮圖》。《魏書》卷一○九《樂志》云:“今案《周禮》小胥之職,樂懸之法,鄭注云:‘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漢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獻呈,漢以為瑞,復依《禮圖》編懸十六。”[7]可知,漢成帝時即有三禮總圖之作,然《魏書》所引《禮圖》未言撰者。《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三禮圖》九卷”,原注:“鄭玄及后漢侍中阮諶等撰。”《隋書》所言亦可知漢代鄭玄、阮諶等曾撰《三禮圖》。這一時期三禮別圖文獻史籍所載不多,除《隋志》載“阮諶《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隋書》卷六八《宇文愷傳》載“阮諶《明堂圖》”外,還有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內載漢代《喪服圖》殘卷。研究三禮圖之作主要有鄭玄注《禮記舉要圖》一卷。
漢代學者研治“三禮”之法,除注“三禮”外,亦有“以圖解禮”法,雖著作不多,然皆為傳世經典之作。鄭玄、阮諶等撰《三禮圖》為后世三禮圖撰作之典范。然較為可惜的是,鄭、阮二作今亡佚,清代學者王謨《漢魏遺書鈔》輯有阮諶《三禮圖》一卷,清黃奭《漢學堂經解》輯有阮諶《三禮圖》一卷,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鄭玄、阮諶《三禮圖》一卷,此三種輯佚本皆有文無圖。
有關漢代馬王堆漢墓《喪服圖》殘卷的研究,學界已有較多成果,然亦存有研究空間。鄭玄撰作《三禮圖》真偽的問題一直眾說紛紜,阮諶《三禮圖》輯佚本的研究還留有若干空白,這些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