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訪中國現代文學:細讀·數據·接受
- 何杏楓
- 1834字
- 2021-03-12 15:39:22
三、《陋巷》對社會的反映及對香港劇壇發展的折射
戲劇作爲一種表演藝術,除了涉及劇本的寫作和對社會的回應外,亦牽涉實際演出的生産過程及接受問題。從1962年的首演至1968年的重演,姚克的《陋巷》不單反映了香港社會的吸毒問題,同時亦折射出香港劇壇的發展情況及組合型態。
其一,就回應社會而言,《陋巷》一劇的創作標誌著香港文人及民間團體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同時反映了香港吸毒問題的嚴重性。香港的吸毒問題自開埠已存在,至60年代仍未得到改善。早期的大戶人家以抽鴉片爲消遣,商行及私邸甚至設有煙局,以捲煙或鴉片奉客。據1906年的統計,在煙館吸公煙、二煙及在家吸公煙者共兩萬五千多人,吸私煙者更不計其數。香港政府雖於1945年嚴格執行禁煙,但吸毒問題於60年代仍然嚴重,“紅”(紅丸)、“黑”(鴉片)、“白”(白粉)依然暢銷。(27)
從1962至1968年間《陋巷》兩度以反吸毒宣傳劇的高姿態公演,便可窺見當時的社會情況。60年代初,社會人士對吸毒者的蔑視逐漸轉爲對有心戒毒者的同情和支持,(28)戒毒復康工作開始展開。1961年2月,當局於青山設立志願戒毒療養所,同年9月,香港戒毒會正式成立。(29)《陋巷》一劇,亦表現出一位知識分子劇作家對吸毒者及被迫鋌而走險之輩的審視與同情。然而當時的販毒罪行依仍猖厥,1962年12月警方便在大埔林村破獲龐大的製毒機關。(30)1962至1968年間,販毒罪案有增無減。單以1966年計,便先後於九龍城道破獲製毒機關(2月),於大埔搜出50萬元毒品(3月),於荃灣破獲1700萬元國際大毒案(9月)。(31)當局於10月大力推行禁毒運動,(32)翌年11月又由醫務局展開反毒宣傳運動。(33)《陋巷》於1968年重演時,醫務衛生署總監郭炳輝醫生在致詞中提到禁毒委員會之研究小組據執法機關之資料估計,1968年的吸毒人數當在三萬至六萬之間。吸毒者多染上海洛因癖,其次則是吸食鴉片。(3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雖於1954年禁煙,但對禁毒政令較爲認真執行,嚴格來説,是1957年才開始,(35)至於大力作反吸毒宣傳,仍是1966年,甚至1973年後的事,之前的反吸毒活動主要由社區團體推動。(36)香港戒毒會早於1961年便以社團身份參與反吸毒運動,(37)1962年爲建設石鼓洲戒毒療養院而聯絡劇人演出創作劇籌款,從邊緣的位置發揮力量,不但標誌著香港文人及民間團體對本土社會的關懷,更爲香港話劇的本土化添了助力。
其二,就折射香港劇壇生態而言,《陋巷》的初演和重演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陋巷》的首演由業餘劇社勵志會戲劇組擔任演出,姚克在《陋巷·瑣記》中提及當時排練的次數比預期少,每次排練“總有若干人不能出席,只能臨時以別的演員暫代。這固然並不是排《陋巷》的特殊情形,目前港九業餘劇團排戲,差不多都有同樣的現象”。(38)在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第一個長久性的職業劇團“香港話劇團”以前,香港的劇運一直由業餘劇團所推動。從50年代的中學劇社至60年代的大專劇社及業餘劇團,教師、學生、左右派影藝界人士及其他戲劇愛好者一直在香港戲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9)展現出來自邊緣位置的衆聲喧嘩。
50年代的中學校際戲劇比賽對香港話劇的發展影響甚大。然而後來由於教師和影藝界專業人士的參與,比賽的競爭趨於白熱化,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政治敏感,教育司署遂於1959年停辦是項比賽。(40)60年代爲業餘劇團的全盛時期,香港政府雖於1962年建成香港大會堂,(41)爲香港的話劇演出提供場地,但官方對劇本意識的關注,遠較其藝術性及其發展爲高。(42)50年代以前香港政府實行所謂“消極不干預政策”、60年代以後則改爲“積極不干預”,是以50、60年代香港話劇的發展,主要建基於民間業餘團體的本土關懷及艱苦經營,而《陋巷》一劇,因其藝術成就及受關注程度,往往爲評論列爲此期的代表劇作。(43)
《陋巷》1968年的重演標誌著香港60年代各劇團的合作,爲劇壇的發展起了凝聚的力量。60年代香港的業餘劇社發展迅速,但劇團大多各自爲政,報章上甚至時見筆戰。(44)在這情況下,《陋巷》的重演便愈發顯得重要,因爲是次演出的陣容包括中英、業餘、世界、青年會、香港戲劇社、香港戲劇協社、港大、崇基、新亞、聯合、羅師和工專等十二個劇團的成員,寒連就以“盛況空前”形容這次合作。(45)《陋巷》是一個群戲,難度在於整體的合作。60年代的劇團屬業餘性質,是次重演在短短的四星期內組合不同劇團的個別演員,連圍讀的機會也沒有,排演時每次均有演員缺席,公演能獲得成功,演員的功力自然應記一功,但彼此間的關照合作,亦爲重要的因素。(46)黎覺奔在《劇運前途樂觀》一文中亦説:“今年四月間的《陋巷》公演,有十二個戲劇團體參加演出工作,這證明香港劇人在團結合作上已有進一步發展。”(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