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上下冊)
- 王漢民 黃勝江
- 5374字
- 2021-03-12 15:21:35
第一節 乾隆朝文人戲曲研究史回顧
二十世紀初以來,學術界對元明時期的戲曲關注較多,對清代戲曲的關注度遠遠不夠。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清代戲曲文獻浩繁,且分散各地;另一方面是對這一時期的戲曲價值認識不夠。王國維認為:“(戲曲)明以后無足取,元曲為活文學,明清之曲,死文學也!”(2)吳梅亦認為:“清人戲曲,遜于明代。”(3)他們的這種認識對學術界的影響很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學術界對清代戲曲的研究逐漸深入,出現了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1987)、郭英德的《明清傳奇史》(2001)等力作。現將學術界對乾隆朝文人戲曲的相關研究略做回顧。
一、劇作的著錄與整理
目錄學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治學之門徑。目前為止,乾隆時期的戲曲沒有專門的目錄,而是包含在綜合性目錄著作、辭典之中,如傅惜華的《清代雜劇全目》(1981)、莊一拂的《古典戲曲存目匯考》(1982)、郭英德的《明清傳奇綜錄》(1997)、李修生的《古本戲曲劇目提要》(1997)、齊森華的《中國曲學大辭典》(1997)等。
文人劇作方面,順康以前的劇作大多收集在《古本戲曲叢刊》之中,乾隆時期的戲曲劇本則散藏各處,不易訪讀。趙景深、胡忌選注的《明清傳奇選》(1957)、蕭善因的《清代戲曲選注》(1985)、王永寬等的《清代雜劇選》(1991)等著作選錄了唐英、楊潮觀、蔣士銓、方成培等少數曲家的部分作品。關德棟、車錫倫編的《聊齋志異戲曲集》(1983)、華瑋編校的《明清婦女戲曲集》(2003)、阿英的《白蛇傳集》(1958)等對一些專題戲曲作品進行了校點整理。胡士瑩校注的《吟風閣雜劇》(1983)、周育德校點的《古柏堂戲曲集》(1987)、周妙中校點的《蔣士銓戲曲集》(1993)、張發穎主編的《唐英全集》(2008)等對乾隆時期的一些著名劇作家作品進行整理介紹。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文化投入持續增長,一些大型的戲曲類書編輯影印,乾隆文人劇作也逐漸歸整。北京大學圖書館編的《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2003),吳書蔭編的《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2004),王文章、劉文峰編的《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編的《古本戲曲叢刊六集》(2016)等書中收錄了大量乾隆時期的戲曲。另外,黃仕忠編的《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等書中也收錄了一些乾隆朝文人戲曲作品。
二、理論研究
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戲曲創作已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幾乎每一種戲曲史著作都會論及這一時期的戲曲創作,尤以盧前的《明清戲曲史》(1935)、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1936)、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1987)、郭英德的《明清傳奇史》(2001)、秦華生、劉文峰的《清代戲曲發展史》(2006)等戲曲史著作關注較為全面。盧前的《明清戲曲史》在《明清劇作家之時地》《短劇之流行》等章中關注到乾隆時期的部分劇作家。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第三篇第十一章《昆曲余勢時代之戲曲》認為昆曲自乾隆末年以來,漸趨頹勢,應以乾隆末年分期;第十三章《昆曲衰落時代之戲曲》附錄的《明清戲曲作者地方分布表》中揭示出江南(江蘇、浙江、安徽)劇作家最多。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是研究清代戲曲的力作,第三章《乾隆年間的戲曲》認為乾隆一朝是我國戲曲演進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繁榮,國富民安,加上乾隆聲色享樂的愛好,使宮廷戲曲活動繁榮、民間戲曲爭奇斗艷。這一章還對乾隆年間的夏綸、唐英、吳震生、黃圖珌、方成培、董榕、楊潮觀、蔣士銓、沈起鳳等二十四位作家及其作品做了簡單的評介,認為這一時期劇作主題多樣,體制自由。郭英德的《明清文人傳奇研究》(1992)、《明清傳奇史》(2001)、《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2004)是明清傳奇研究的力作。《明清文人傳奇研究》(4)將明清文人傳奇置于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沖突融合的整體文化語境中進行總體把握,考察了人格范型、時代主題、文學觀念、創作方法、文體特性、藝術結構、語言藝術等特征。《明清傳奇史》第四編《強弩之末的傳奇(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慶二十五年)》的第十七章《社會審美需要的嬗遞》、第十八章《傳奇內容的道德化》、第十九章《傳奇藝術的詩文化》對清中期社會審美需要、傳奇的道德教化、傳奇體制及創作方式等進行了分析研究,依次對這一時期的夏綸、董榕、蔣士銓、張堅、唐英、方成培等十三位劇作家及其作品進行評述。《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5)一書從文體學角度,把握明代中后期文化權力下移,文人選擇傳奇作為自我主體意識構建手段的大語境,全面考察了傳奇戲曲文體的劇本體制、語言風格、抒情特性、敘事方式等方面的歷史變遷。
三、專題研究
從所見來看,當前相關專著、論文多集中在重要曲家、劇作之專門研究。大多考訂生平、著述,探討劇作題材命意、藝術成就以及社會文化環境。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乾隆三大家(唐英、蔣士銓、楊潮觀)研究、白蛇傳系列之《雷峰塔》傳奇研究、徐爔及寫心劇研究、曲家曲目考訂四個方面。
(一)唐英、蔣士銓、楊潮觀三大家研究
首先,唐英劇作研究。學術界對唐英的認識,多重視其特殊的身份,贊賞其在花雅之爭中對昆曲通俗化改編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刁云展、張發穎的《唐英的戲劇創作》(1984)一文較早全面關注唐英的劇作,認為唐英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吸收花部秦腔、梆子劇本為自己創作素材的劇作家。該論文把唐英劇作分成三類:一是對貪官污吏之揭露嘲諷,如《天緣債》《面缸笑》等;二是關注孝悌信義等民間傳統道德,如《蘆花絮》等;三是抒發個人、時人情感,如《英雄報》《虞兮夢》等,并對唐英劇作的語言風格、腳色安排進行分析。廖奔、劉彥君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第四卷下編第八章《乾隆時期戲曲作家》第一節《唐英<古柏堂傳奇>》介紹唐英的生平創作及其作品的教化功能,并評價其對花部的借鑒和對昆曲的改編。林葉青對清中葉曲家用力頗多,其《清中葉戲曲家散論》一書對唐英、蔣士銓、楊潮觀等劇作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唐英及其戲曲創作》分四節分別探討唐英生平、劇作思想內容、藝術成就、戲曲史地位與貢獻,概括其藝術成就為:通俗自然的戲劇語言、活躍熱烈的戲劇場面、巧妙靈活的舞臺調度,肯定其順應戲曲發展之潮流,向民間花部學習將昆曲通俗化的努力。(6)之后,趙汶修的博士論文《唐英戲曲研究》(7)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唐英戲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其次,蔣士銓研究。蔣士銓被推為傳奇史最后之大家。蔣士銓詩歌與袁枚、趙翼齊名,清末即有不少對他的評價,涉及詩詞、戲曲、駢體文等,多以肯定為主。民國時期,蔣士銓被當作正統文人而被抨擊,其間新月派詩人朱緗《蔣士銓》一文較早運用現代觀點全面研究蔣士銓的文學成就,頗有影響。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期間,蔣士銓研究處于停滯狀態。1985年在江西鉛山召開了紀念蔣士銓逝世二百周年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蔣士銓研究資料集》《蔣士銓研究論文集》(8)是此次研討會最重要的成果,標志著蔣士銓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熊澄宇的《蔣士銓劇作研究》(1988)是系統研究蔣士銓的第一部專著。該書勾勒了蔣士銓劇作思想內容變化的軌跡,認為蔣士銓曾為乾隆盛世表象歡呼,在《西江祝嘏》中描繪了內心追慕的理想國藍圖,后來尖銳的現實使其劇作轉向對社會的批判,但其儒教背景,使其牢騷之作符合“怨而不怒”的正統詩教。該書還分析了蔣士銓劇作的題材、形式以及語言風格。林葉青的《蔣士銓及其戲曲創作》研究了蔣士銓的生平事跡及其劇作,分析了蔣士銓的循吏情結及理想破滅后深沉之淪落感;分析了他僅有的兩部婚戀題材劇作《空谷香》《香祖樓》,認為時隔20年,蔣士銓的“情至”觀發生了改變,劇中的悲劇情調是他深沉無盡的悲涼心態之外化。徐國華的《蔣士銓研究》從戲曲、詩詞文全面研究蔣士銓的文學成就,比較蔣士銓、湯顯祖二人的人生文化境遇與藝術承續,全面探討了蔣士銓劇作的藝術特征。
再次,楊潮觀研究。楊潮觀創作《吟風閣雜劇》32種,是短劇的集大成者。研究者重點論述其短劇文體之功,近年來通過文化心態、敘事操作、人本意識、女性文學等角度對楊潮觀的研究逐漸深入。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認為楊潮觀的劇作兼具雜劇與傳奇體制之長,主體突出、結構嚴謹、文辭精練,成功將教寓于藝術之中。(9)趙山林《中國古典戲劇論稿》、鐘嬰《<吟風閣雜劇>新探》、杜桂萍《論“短劇完成”與<吟風閣雜劇>的藝術創獲》《楊潮觀生平創作若干問題考論》、白海英《<吟風閣雜劇>女性情結解析》、徐澤亮、張華艷《<吟風閣雜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文珍《<吟風閣雜劇>婦女觀之芻議》、盛雪梅《楊潮觀雜劇的儒家情結——解讀<吟風閣雜劇>中的仁者形象》《楊潮觀精神世界的藝術透視》、李秋新《論楊潮觀道德劇的表現意義及其價值》《論楊潮觀雜劇的人本意識》等文對楊潮觀的生平事跡、劇作主題、藝術成就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二)白蛇傳系列之《雷峰塔》傳奇研究
黃圖珌與方成培等的白蛇故事劇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五十年代阿英的《<雷峰塔>傳奇敘錄》、黃裳的《<西廂記>與<白蛇傳>》、趙景深的《<白蛇傳>故事討論》、胡士瑩的《白蛇故事的發展》等文奠定了白蛇題材劇作研究的基礎。1984年4月,浙江、江蘇、上海兩省一市的民間文藝研究組織在《白蛇傳》故事的故鄉杭州,聯合召開了全國首屆《白蛇傳》學術討論會。會議以傳說故事為中心,從哲學、歷史、宗教、倫理、美學、民俗等角度全面探討了白蛇故事的起源、流變、思想內涵、藝術規律、社會學價值及其與民間藝術、文人創作的關系,會議論文結集成《<白蛇傳>論文集》。(10)此后,戲曲史著作也多評述黃本、方本《雷峰塔》,如張庚、郭漢城的《中國戲曲通史》,胡忌、劉致中的《昆劇發展史》以及郭英德的《明清傳奇史》,大多從階級斗爭性分析故事。蔣星煜的《黃圖珌與他的<雷峰塔傳奇>》、中田妙葉的《論白娘子形象及其流變》、朱萬曙的《<雷峰塔>的梨園本與方成培改本》、耿慶芝的《白蛇故事的文化闡釋》、董上德的《“白蛇傳故事”與重釋性敘述》、陳云發《蛇妖·蛇精·蛇仙——試論白蛇形象從邪魅到人格美的升華》、郭玉華《<雷峰塔>的反向敘事與正史意圖》等文章對白蛇故事進行探討,也對黃圖珌、方成培的劇作有所關注。李祥林的《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11)等著作,從女權角度觀照男權話語下的白蛇形象,頗多建樹。
(三)徐爔及寫心劇研究
從明中后期開始,雜劇逐漸成為文人抒情寫志的重要形式。從張瑀《還金記》開始,一些文人以自己真名入劇,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徐爔是乾隆年間寫心劇的代表。許金榜《明清雜劇中的寫心劇》認為明清寫心劇的出發點在于抒寫作者的主觀情感,其題材和人物與作者的身世、情感相連,手法上采用片段式的情節、人物、沖突營造抒情性的效果。(12)張筱梅《清代的寫心雜劇》對清代的寫心雜劇進行了探討,認為清代劇作家將雜劇看作寫心、抒情、立傳之文體,而非經典意義上的戲劇形式,他們的劇作更接近抒情詩、抒情散文,案頭化傾向明顯。(13)杜桂萍的《寫心之旨·自傳之意·小品之格——徐爔<寫心雜劇>的轉型特征及其戲曲史意義》認為徐爔的《寫心雜劇》是一部有范式意義的劇作,體制上由“代人立言”到“自我登場”,改變了以往雜劇“自喻”的表達方式,通過自我抒情言志和高揚主體精神的“寫心”之法,為普通文人提供了特殊的話語空間。(14)部分學者如許祥麟等人比照擬話本的形式,把寫心劇概括為“擬劇本”,認為這種劇本融詩歌藝術的抒情性、戲曲藝術的敘事性和雙向代言性為一體,較為充分地發揮“寫心”功能,形象而又多層次多側面地展現作者的內心世界。(15)徐大軍的《明清戲曲創作中的“擬劇本”現象》一文認為“擬劇本”現象的出現說明一批文人作家對戲曲抒情言志功能的認定和看重,拓展了“詩言志”表達方式的文體實驗領域。(16)
(四)曲家劇目之考訂補遺
曲家劇作的文獻考訂辯證是理論研究的前提。乾隆時期戲曲總目當前尚屬空白,但已有諸多學者拾掇發現。陸萼庭的《清代戲曲家叢考》、鄧長風的《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17)對清代曲家曲目考訂取得顯著成績。張增元從方志中勾稽出不少的曲家曲目資料,其系列論文頗多創獲。汪超宏的《明清曲家考》(18)對王曇、黃圖珌、戴蓉石等人及其劇作進行了考訂,馮金牛《書林札記》(19)介紹了上海圖書館藏的孔廣林、崔應階、梅窗主人、朱夰、丁秉仁等人的戲曲劇本。此外單篇文章如周紹良、劉世德的《曲目叢拾》,劉世德的《<雙仙會>傳奇作者考》《朱景英和<桃花緣>傳奇》《傅玉書和<鴛鴦鏡>傳奇》《<孔雀記>傳奇作者考》《李玠和<正蜀統>傳奇》,臺靜龍的《記孤本<解金貂>與<溫柔鄉>兩傳奇的內容和結構》,趙山林的《楊潮觀年譜》,戴云的《讀曲偶得——<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補正》,王永健、徐雪芬的《清代戲曲家張堅生平考略》,柯愈春的《清代戲曲家疑年考略》系列,趙興勤的《曲家戴全德小考》,杜桂萍的《戲曲家徐爔生平及創作新考》,齊同的《張堅<懷沙記>摭談》,朱秋華的《清代海州戲曲作家散論》,黃永堂的《論<鴛鴦鏡傳奇>》,劉漢忠的《傅玉書生平著述考辨》,張瓊的《<芙蓉亭樂府>寫作時間考》,鄧丹的《清代女戲曲家王筠考論》,許雋超的《金兆燕卒年補考》,孟憲華的《清代戲曲家吳恒宣家世新考》,孫書磊的《<譜定紅香傳>傳奇及其作者考》等文對乾隆時期的曲家進行了考證,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前賢時彥的研究取得相當可喜的成就,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指導。縱觀前人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主要關注唐英、蔣士銓、楊潮觀等少數大家的劇作,而對一般作家作品則少有涉及。如《明清傳奇史》對夏綸、董榕、蔣士銓、張堅、唐英、方成培等13位劇作家進行了評述;《清代戲曲史》關注范圍最廣,但列入介紹的也只有24位劇作家,相比這一時期的160多位劇作家來說,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缺乏對這一時期戲曲創作的宏觀、系統的觀照。在一些史論文章中,乾隆文人劇被放在清中葉、或放在花雅之爭中籠統論述,使得這一時期的戲曲創作被“南洪北孔”與地方戲架空、遮擋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