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耘語言學刊(2020年第2輯)
-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 8008字
- 2021-03-12 15:37:16
◎文字學研究
影戲影卷俗訛字考釋五例(1)
李偉大
(中山大學中文系)
提要:清代皮影戲影卷中俗字、訛字夥多,本文考釋了“”“
/
”“愵/
/
”“
”“會”等五例俗訛字,并對相關整理本的失誤進行了補正。
關鍵詞:影卷;俗字;訛字;考釋
隨著《俗文學叢刊》(2)《皮影戲影卷選刊》(3)和《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4)等相繼影印出版,皮影戲影卷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也已陸續展開。影卷中有大量俗訛字,運用漢字俗寫規律探尋俗訛原因,可還文獻本來面貌,為通俗文學作品的點校整理提供借鑒。本文略舉五例,以就正于方家。
1.
(1)《大團山·秋部》:“越鬧越有氣力,比先更有威風,事事不在人以下,漏著抓尖占上風。」持刀砍,拳頭,手忙腳亂,有些后松。”(未刊57—190)(5)
按:“”即“楞”字俗寫。“楞”有“打”義,(6)車王府曲本中習見,如《清車王府藏曲本》第二一冊《于公案·戰窯》:“我也知道你豪橫,素向頗皮會挨楞。”(205頁)(7)《曲本》第四三冊《劉公案·督察院》:“分付伙計休怠慢,拿住這小子把嘴楞。”(435頁)《曲本》第四四冊《壽榮華》第二部:“皆因你,到我家中我不幸,新年頭上拐棍楞。”(17頁)方言中“r”或讀如“l”,故字或作“扔(仍)”,《牛馬燈》第三部:“叫聲眾小子,快巴拳頭扔。打死只個奴才,小姐搶到家中。”(未刊59—365)《對菱花·平部》:“把門的一定要拿大杠子扔。”(未刊72—234)《西游》第三部:“國師差派眾道友,和尚懶惰用棍仍。”(未刊61—249)俗書“木”“扌”不分,“打”又與動作相關,故“楞”或從手作“
”,《曲本》第二一冊《于公案·察院》:“板
夾棍小玩意,三太爺,只當開齋吃小蔥。”(48頁)《曲本》第三一冊《施公案·黃興莊》:“拿著咱們要出氣,難免一頓馬鞭子
。”(376頁)《施公案·桃源縣》二本:“膝蓋墊住皂吏臉,巴掌掄圓往下
。”(未刊93—301)清代抄本曲藝文獻中“扌”常作“忄”,(8)《曲本》第四三冊《劉公案·蓮花庵》:“小尼不知吃在腹中,登時醉倒難怍怔。”(294頁)“怍怔”即“拃掙”,子弟書《周西坡》頭回:“白龍駒一步一滑拃掙著走,素纓槍比冰塊還涼壓著手沉。”(俗386—330)“拃掙”即“扎掙”。《三元傳》卷三:“多蒙相公怡愛我,三月懷胎在腹中。”(未刊98—384)“怡”即“抬”之俗。《于公案·布店》:“惡婦說著身一探,拿了塊手巾悟著唇。”(380頁)又下文:“殺人惡婦用袖子捂著嘴長嚎短嚎。”(380頁)“悟”即“捂”。《對陵金·為部》:“可惱卜賊
刀把吾殺死。”(未刊73—131)“
”即“持”。“忄”旁亦或作“扌”,清同治五年新刻本《陰陽斗異說傳奇》第十回:“蔣媒連扯答應,同著許成與太公一齊進到大堂坐下。”(95頁)(9)俗書亡、止二旁不分,如“匄”或作“歎”,(10)再如《龍鳳配》全串貫:“(普白)全應了,就叫他們倆拜天地。(鮑白)你全是歄嗎?也得請個人來瞧個好日子。”(未刊10—120)“歄”即“忙”,上例中“連扯”即“連忙”之訛。故“楞(
)”又作“愣”。(11)“罡”成字且較常見,“
”較生僻,“俗書每有改生僻的或不成字的偏旁為常見的或成字的偏旁的傾向,”(12)故“愣”俗又作“
”。“愣”作“
”應該還受到了“怔”的類化影響,通俗文獻中“楞怔”一詞常見,《鎮宮圖》第十一部:“一陣喧嚷,我且問明。看見龍玉鳳,一陣發楞怔。”(俗176—355)或作“
怔”,《薄命圖·居部》:“急的燥汗濕衣袍,
怔一會才張口。”(未刊73—394)可參證的是,又有“立楞”一詞,清尹耕云等《豫軍紀略》多次出現匪首名“蘇立楞眼”,如卷四:“皖捻雷彥、蘇立楞眼等股圍攻鹿邑。”(13)又作“立
”,《集成》清抄本《忠烈俠義傳》第六十一回:“他卻一溜歪斜,那邊桌上腳蹬著板橙,立
著眼矁著這邊。”(1930頁)(14)又作“立
”,《薄命圖·安部》:“妹妹你聽,外面吵吵什么‘面生之人立
著眼要進中庭’,」只怕是這人一伙的。”(未刊74—123)《鎖陽關》首部:“叫聲負義的薛總戎,見面不問情與禮,望著奴家立
眼睛。”(未刊77—253)“立
”即“立楞”,《漢語方言大詞典》“立楞”條:“圓睜;瞪大。東北官話。中原官話。”(15)
“”“愣”“
”皆“楞”之俗字,由“楞”到“
”的過程為:楞—
—愣—
。
2.
/
(2)道光抄本《鎮冤塔》首部:“一齊下馬路站,禿四挑擔走的毛。”(16)
(3)道光抄本《鎮冤塔》第四部:“爹爹在上,女兒萬福。」不消,邊坐了,為父有話告訴于你。”(17)
按:“”為“倆”的俗字,然釋“倆”與例(2)不合,該字車王府曲本《鎮冤塔》作“
”(未刊75—235),俗書“冖”“歏”不分,“
”為“傍”之俗字,(18)則“仭”當即“傍”字。作部件時“刀”“力”“方”俗寫相混,(19)如“勞”又寫作“
”,《施公案·藏風島》第二本:“你等若要劫法場,
而無功白費工。”(未刊94—227)又:“湊巧給大人來送功
。”(未刊94—229)《西川圖》全串貫:“(外丑同白)丞相兵敗馬超方回,將士
頓,候過幾天自然克復。……西川入貢使臣,煩
通稟。”(未刊4—125)清抄本《忠烈俠義傳》第五十五回:“小人不冷,不
展老爺的疼愛。”(1790頁)《集成》清浦琳《清風閘》第八回:“我家有一位老爹,號叫大理,于六月初三日陡然瘋了,跳在河內死了,各處打
,尸首無存。”(105頁)“打
”即“打撈”。又“拐”或作“
”,《蜜蜂記》鼓詞第十五回:“今日聽說狀元夫妻作弊,又聽說良才殺死小玉,刁
他女,一霎時虎眉倒豎,暴躁如雷。”(未刊95—240)《松棚會》第六本:“禍福憑天由造化,只好自去任蒼
。”(俗177—569)部件“方”或作“力”,《可洪音義》“邊”有作“
”“
”者,(20)“方”正作“力”。又《壽榮華》第五部:“蘭
不住來往探,先鋒當先把穴通。”(63頁)“蘭
”即“藍旗”。“邁”亦或作“辺”,《劈山救母》卷七:“辺步連忙往外走。”(未刊98—176)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唱本一百九十冊》寶文堂板《二郎爺劈山救母》:“二郎
步往前走,前行來在南天門上。”《百壽圖》全串貫:“哭啼啼上前來哀告仙長,我家中哭壞了年
爹娘。……聽這小兒之言,家中還有年邊父母,必須與他救解才是。”(未刊4—218)“旁”或作“
”,《壽榮華》第七部:“和尚本是
蟹精。”(88頁)《紫金鐲》卷七:“一
邊,慌壞佳人吳玉英。”(未刊97—179)清浦琳《清風閘》第四回:“此刻二姑娘在小繼
邊幫小繼。”(48頁)“謗”或作“
”,《紅梅閣》第四部:“你為何急言
語沖撞老夫?老夫惱怒,將你一劍殺死了。”(未刊67—279)“
語”即“謗語”,《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校為“諦”,(21)未確。“傍”或作“
”,《紅梅閣》第四部:“告訴
人有誰信?”(未刊67—248)《對金鈴·官部》:“果然是,把我姐姐一
扔。”(未刊71—274)《曲本》第四三冊《劉公案·蓮花庵》:“書辦和英在一
數數兒。”(294頁)(22)“
”又省作“仂”,《大金牌》首部:“勸你快放那女子,省的仂人笑談言。”(俗171—14)又第二部:“縱然就去的,豈不怕仂人笑話?”(俗171—102)《雙祠堂》卷八:“素娥發迷乂聲音,清明一仂忙勸解。”(俗173—276)《泥馬渡江》第三部:“一個小伙仂邊坐,面如鍋底似煙熏。”(俗233—216)《小英杰》四本:“奴若把他殺了,未免仂人談論。”(23)《集韻·庚韻》“搒”或省作“腄”,《集韻·唐韻》“歐”又作“歑”,《集韻·宕韻》“艕”又作“舫”,再如“寡”又省作“
”,《薄命圖·居部》:“婆婆在世曾說過,李氏守
胡里胡涂。”(未刊73—347)又:“可愛情娘小
婦。”(未刊73—348)皆其類。“仂”又贅點訛作“
”,俗書“刀”“刃(刄)”相混,可資比勘。例(3)中“
”亦當為“仂”之贅訛。“傍”訛作“
(
)”的過程為:傍—
—仂—
(
)。
3.愵/
/
(4)石派書《包公案鐵蓮花》卷一:“看將來,只恐目下要敗家。好端端的海燈從空墜下,那銅鎖練,如何會擎不住他?自從那日歸來以后,我的身子露著狠愵。”(俗402—15)又:“倘若是,被他把行蹤看破,留神把你我細察,虧空銀兩諸般事,大事全從此處里愵。”(俗402—63)
(5)《鎮冤塔》第六部:“不如早早尋自盡,強如那被綁遭擒把名。”(未刊76—456)
(6)《泥馬渡江·兒部》:“我料姐姐明大義,斷不能玷祖把宗。”(未刊65—245)
按:“愵”“”“
”影卷中多寫作“
”。“
”字從欠從弱,弱亦聲。“
”有“弱”義,《九里山》五部:“還巧辯,混磨牙。殷王雖破,兵勢不
,就該屯兵去,即把餓夫拿。”(俗174—258)《曲本》第三十冊《神州會代贊》:“倘然要,交手有失
了銳氣,我任袁,走不得神州的這條大街。”(359頁)子弟書《俏東風》第三回:“頭不梳來臉不洗,心都愁碎氣都
。”(俗396—423)俗書“欠”“大”相混,字或作“
”,子弟書《露淚緣》第七回:“病勢兒過了一日深一日,弱體兒哭了一回
一回。”(俗396—295)例(4)中“愵”即“弱;減損”義。“
”又有“敗壞;侮辱”義。壬申年敬修堂抄影戲《東漢》卷之一:“窯黑子,怒氣發;叫妹子,壞了瓜;偷養漢,把祖
。”(俗178—40)又:“奴家本是有夫婦,不比路柳與墻花。豈肯失節從賊子,不把祖宗英名
。”(俗178—76)《曲本》第四三冊《劉公案·大名府》:“若要是,走脫殺官人一個,
了從前以往名。”(500頁)《臥龍崗》第二部:“逆賊今日來哄我,叫我被擒把體統
。”(俗170—124)或作“
”,《曲本》第二一冊《于公案·察院》:“于某若是審不斷,到只怕,
辱了為官受祿名。”(66頁)字或作“
”,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六十七回:“俺花沖被你拿住,也不
辱于我。”(2114頁)例(5)(6)中的“
”“
”即“敗壞;侮辱”義。
曾良先生指出:“‘’字是侮辱義,當是方俗詞語音讀似‘弱’,故造俗寫‘
’字。”(24)彌松頤先生細致討論了“
”的意義,并指出:“此字為‘欠弱’二字的合體,全能概括以上諸義,且又與‘弱’字為同聲之轉,極為洽切。”(25)聲轉之說略模糊,今更申述之:“
”實即為“弱”的俗音ruá所造之新字,“侮辱”義是“弱”義之引申。“弱”近代有讀如平聲家麻韻者,《六十種曲·春蕪記》第十八出:“[前腔]堪夸似錦上更添花,咳!宋玉!宋玉!須知彩鳳怎肯隨鴉笑,狂生低下也空勞,受盡波查!(凈)王四兄,月色漸漸下去了,怎么還不見來?(丑)閑庭月斜,想金蓮款款凌波弱。(凈)有理。那三寸三分的小腳兒怎么走得快?聽高樓玉漏沉沉,啟重門望眼巴巴。”“弱”與“巴”“查”“花”等押韻,當讀rua平聲。《牛馬燈》第三部:“牛晳只廝,豬狗不同,可惜舉人作,叫你弱盡名。”(未刊59—368)又第四部:“找不著人也罷了,拿著話兒當頭押,宗宗件件是你作,閨中體面被你弱。”(未刊60—41)《對金鈴·福部》:“有心使出定身法,必說我邪術勝人不算佳,到不如與他實殺與實砍,不把閨中志氣弱。”(未刊71—422)從押韻來看,“弱”皆讀如rua平聲。《薄命圖·居部》:“恨只恨不得清白名節弱。”(未刊73—387)此道光抄本《薄命圖》正作“
”。(26)“名節弱”中“弱”是“削弱;減損”義,進一步引申有“敗壞;侮辱”義。據《北京方言詞典》,北京話有“歒”一詞,音ruá,有“殺(威風),使弱”等義,字又作“柧、挼、弱、搦、
”等。(27)白宛如以《集韻·麻韻》“捼”字為其本字,(28)未確。另,刊本嘣嘣戲《馬寡婦開店》:“今夜晚一時糊突作此事,豈不是挖壞了兩家祖名無?”(俗124—61)又:“玉語金言勸醒了奴,若不然挖去馬門德行無。”(俗124—62)此“挖”難解,亦當是“弱(
)”之記音。《六士三義》第二本:“你是田祿,他的掌家,來與他擋橫,敢把那個拿?某家不怕勢力,勢力比你不凹。”(俗187—115)此“凹”字《三賢傳》卷三有異文正作“璃”(俗185—296),可證“挖”確為“璃”之記音。
綜上,蓋“弱”俗音“ruá”,時人為此俗音造字,或從弱從欠作“”,或從弱從心作“愵”,“
”又訛作“
”“
”,“愵”又訛作“
”“
”“搦”。
4.
(7)《紅梅閣》第二部:“奴家劉二姐,在本城麝香胡同居住,我們當家的姓劉名松,上上當差。”(未刊67—9)又:“我們當家的在
上當差,這兩天正該上班。”(未刊67—18)
按:“”字難解,《全編》皆錄作“府”,(29)未確。今謂“
”為“迅”之俗字。“迅”俗書或作“噥”,(30)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二回:“且說由春而夏,由夏而冬,光陰
速,轉瞬間過了六個年頭。”(68頁)又第五二回:“寧媽媽見公子寫書不加思索,
速之極,滿心歡喜。”(1669頁)《群羊夢》卷三:“
雷不及把耳塞。”(未刊70—241)抄手遇“噥”字,未知記錄何詞,因“凡”俗書或作“凢”,故又徑書作“
”,致使今人不識。例(7)中“迅”又記“汛”音,“汛”即汛地,《說文通訓定聲·坤部》:“汛,假借為訊。按,今所用汛地字,蓋譏詰往來行人處也。”(31)本是軍隊駐防、巡邏的地方。《群羊夢》卷二:“他自離
地,便是欺朕躬。”(未刊70—122)《五虎平西》卷五:“呀,史都督離了
地,必有緊急之事。”(32)字或作“
”,《鎖陽關》第三部:“迎面又聽神鬼語,犯我
地喪殘生。”(俗201—231)此字可與例(7)比勘。又有“塘汛”一詞,《近代漢語詞典》“塘汛”條:“負責地方治安、稽查及傳遞軍事文書的兩級基層駐兵單位。汛比塘大。泛指驛站、關卡。”(33)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八《三李明》:“老人詢其所適,教之曰:‘胡不詣夫塘汎?’秀以為然,即詣汎告之。汎兵聞為總戎幕友,奔告所司。”(34)《集成》清李雨堂《萬花樓演義》第三十六回:“又有沈達上帳繳令:‘啟稟元帥,昨天領令往五云汎細細查確,據眾軍民多言,夜深人靜,并不知其情有無。’……李成曰:‘元帥,其時只為更夜已深,汎上軍民多已睡熟,是至無人得知。’”(486頁)清小和山樵《紅樓復夢》第七十一回:“本村鄉保、總甲并汎上的老將,知道桂太太在此,汎官派了幾名汎兵前來伺候,彈壓閑人。”(2525頁)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諸例中“汛”皆刻作“汎”。例(7)中,劉二姐的丈夫劉松應該是在汛上做汛兵。
5.會
(8)《牛馬燈》第三部:“咳,我的媳婦白白跟了人家去了,我看著宰不眼熱?斗是只梁尚王八羔子哄了我了。煞說兒的,當了空王八了。”(未刊59—383)
按:例中“會煞說兒的”不通。今謂“會”乃“無”之訛抄,“無”俗書或作“”,《牛馬燈》第三部:“前
村來后
店。”(未刊59—386)又:“眼下親人無一個,
主丫頭誰見疼?”(未刊59—414)又第七部:“遂心如意變化
窮。”(未刊60—393)又:“能大能小妙
窮。”(未刊60—394)又第八部:“
奈定牢籠,指槐去說柳。”(未刊60—430)《金蝴蝶》第四部:“不知此時候他可來了
有?”(未刊62—59)“無”字這種寫法上部一般作“歓”,(35)與“會”字草寫極近,《對金鈴·賜部》:“且莫悲啼聽奴講,偺相公特請妹妹到山林。」(玉)我去
咱著他呢?」他說是若得玉林見一面,病兒自能退幾分。”(未刊71—369)“
”即“會”字。“會”有“能”義,為影卷中習見,如《定唐·綿部》:“有誰與孤將仇報?只有國師會怎么?正然著急心忙亂,番卒起奏禍把天塌。”(未刊64—308)“會怎么”義即“能怎么”,“會咱著他”即“能怎么著他”。“無”的俗寫與“會”形近,例(8)抄者見“
”字,倉促間以為“會”字,乃誤抄為“
”,《全編》還原作“會”,(36)誤。又《黃金臺》全串貫:“脈線走動
有病,命我號脈為何情?”(未刊2—252)“
有病”即“無有病”。《曲本》第二冊《黃金臺》(176頁)、《全編》皆還原為“會”,(37)并誤。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三十四回:“柳洪聽了吃這一驚不小,登時就
沒了主意。”(1149頁)“就會沒了主意”不辭,疑此“會”亦“無”之訛,《忠烈俠義傳》所據原文當是“登時就
了主意”,抄者不識“
”乃“無”之俗寫,讀作“會”又于文意不通,故又臆補一“沒”字。
An Interpretation of Five Knotty Chinese Characters in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Li Weida
(Department of Chines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knotty Chinese characters in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this paper interprets five knotty characters such as“”“
/
”“愵/
/
”“
” and“會”,it also emends some errors in punctuated texts.
Keywords: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folk characters; wrong characters; interpretation
(1)本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宋元明清文獻字用研究”(19ZDA315)的資助。
(2)《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俗文學叢刊》(一至六輯),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2016年。《俗文學叢刊》目前出版六輯共620冊,其中影戲收入第166—273冊。“俗386—330”指《俗文學叢刊》第386冊第330頁。
(3)天津圖書館編:《皮影戲影卷選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4)北京大學圖書館編:《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該書第57—78冊為“某種戲詞”,實即影卷。
(5)“未刊57—190”指《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第57冊第190頁。“」”為影卷中表示話輪轉換的符號。
(6)“楞”是“棱”的俗字,“棱”有“打”義,唐李浩弼《從幸蜀州賦鷙獸》:“長途莫怪無人跡,盡被山王棱殺他。”參看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62頁。
(7)首都圖書館編:《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以下簡稱《曲本》。
(8)“扌”作“忄”古已有之,參看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2年,第221頁。
(9)本文所引小說語料皆出自《古本小說集成》(以下簡稱《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引文隨文標明頁碼。
(10)參看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23頁。
(11)“愣”是“楞”的俗字,今用作表“魯莽”“失神”二義之專字。此二義明代已經出現,皆記作“楞”,參看白維國主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楞登子”“楞楞睜睜”“楞頭”諸條,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903頁。“愣”字晚清出現,據《漢語大字典》(2版),較早用例取自《忠烈俠義傳》及《兒女英雄傳》中,與抄本戲曲所見“愣”字時代大致相當。“愣”是“楞”的俗字,不宜看成為“魯莽”“失神”二義所造專字,因為“愣”還有“打”義、“凸起”義。值得注意的是,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仍將“愣”列為異體字,“或許由于‘失神、發呆’‘魯莽、冒失’這類狀態和行為跟人的心理相關,”才作為分化字沿用下來,參看厲兵:《“愣”“楞”二字辨》,《語文建設》,1996年第10期。
(12)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56頁。
(13)清尹耕云等:《豫軍紀略》,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七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95頁。
(14)此例光緒五年刻本《忠烈俠義傳》作“立楞”。
(15)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441頁。“楞”有“暴起;凸起”義,參看《漢語大詞典》“楞”條。
(16)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37),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第239頁。
(17)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38),第79頁。
(18)“氒”或增繁作“氓”,《對陵金·忍部》:“氓邊現有尖刀子。”(未刊73—16)可資比勘。
(19)“力”“萬”“方”相亂古已有之,參看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第256頁。
(20)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第360頁。
(21)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第20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4頁。以下簡稱《全編》。
(22)“氒”“仂”二字亦可參看溫振興《影戲俗字研究》所舉語例,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年,第214頁。
(23)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42),第292頁。
(24)曾良:《明清通俗小說語匯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95頁。
(25)彌松頤:《京味兒夜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202頁。
(26)天津圖書館編:《皮影戲影卷選刊》(3),第229頁。
(27)陳剛:《北京方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237頁。
(28)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方言》,1979年第3期。
(29)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第20冊),第46頁,第49頁。
(30)參看曾良、陳敏《明清小說俗字典》,揚州:廣陵書社,2018年,第705頁。
(31)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837頁。
(32)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40),第114頁。
(33)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第2089頁。
(34)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35)關于“無”字俗寫的更多語例,可參看溫振興:《影戲俗字研究》,第296頁;曾良、陳敏:《明清小說俗字典》,第648頁。
(36)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第16冊),第611頁。
(37)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第2冊),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