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修定本)
- 孫機
- 2132字
- 2021-03-12 15:29:22
八、手工工具
這里所收的手工工具主要是木工工具,當然,有些木工工具也可兼作他用;所以除了如陶瓷、冶金、紡織等部門的專用工具外,漢代一般通用的手工工具亦略見于此。
木工工具中第一種應舉出的是斧。《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遠在石器時代已普遍使用石斧。根據江蘇溧陽洋渚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木柄石斧,斧頭是豎裝在橫木柄上的①。長沙瀏城橋出土的春秋木柄銅斧和江陵楚墓出土的木柄鐵斧,裝柄的方法也是如此②;只不過在金屬斧頭和橫柄之間再以豎直的楔木連接,和古樂浪遺址所出木柄鐵斧的結構完全相同(圖8-8)。據《詩·破斧》毛傳:“隋(橢)銎曰斧。”圖8-6所舉廣東徐聞出土之例與此描述相合,可見這類器物名斧。清·程瑤田《考工創物小記》說:“斧之安柲也,橫其刃,而于其首為銎,上下相通,柲直插銎中,不為內也。”亦指此種斧。斧的銎皆在頂端(圖8-7),所以裝柄時仍可沿用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傳統方法。甲骨文斧字作(簠文67),字從斤,也表明至此時它仍裝曲柄。
漢代還有一種在器體中部橫穿方銎的斧狀工具(圖8-4、5),它的柄可以直接橫插進去。《考工記·車人》鄭注中提到一種“關頭斧”,賈疏說它“以柄關孔”,即指此類器物而言。居延簡中作“貫頭斧”(E.P.T59:340B),用意更為顯豁。其正式的名稱為斨。《說文·斤部》:“斨,方銎斧也。”《釋名·釋用器》:“斨,戕也,所伐皆戕毀也。”它的功效較前者為高。
按照《釋名》的說法,用斧伐木之后,則用斤“平滅斧跡”。《國語·齊語》:“惡金以鑄、夷、斤、欘。”韋注:“斤形似
而小。”斤亦作
,東周的空首布上常鑄出
字,則
形類布。從而可見斤的刃是橫裝的,與
(鋤)、布(镈)相同。因知斤即后世所稱之錛,它正是平木的工具(圖8-9、10)。
但以斤平木,仍難作到十分平整。《釋名》說:“有高下之跡,以此
彌其上而平之也。”考古報告中常將
稱為刮刀,廣西西漢墓中曾出木柄鐵
(圖8-19),漢代用這種工具將板材的表面進一步刮平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長條形
,兩端有鴨嘴狀扁刃,可用于凹槽或孔洞的刮削(圖8-20)。在平木這道工序中,有時還可以用
。《說文·金部》:“
,一曰大鑿平木也。”《玉篇》《廣韻》并作:“
,平木器。”《集韻》作:“一曰大鑿,一曰平木刬。”河北定縣東漢墓所出平口鐵鏟,當即
(圖8-18)。
為了使板材更加光滑,在用斤錛和刮之后,還要加以磨礱。《尚書大傳》:“桷,天子斲其材而礱之,加密石焉。”王符《潛夫論·浮侈篇》也說富人制棺,“削除鏟靡(磨),不見際會”。洛陽漢墓出土的礪石(圖8-11),既可用于木材表面加工,也可用于磨礪刃具。
用斧—斤—的序列進行加工,原料只能是直徑較小的圓木。對于大木說來,則須先解成板材。漢代雖已有夾背鋸、刀形手鋸和弧形鋸(圖8-24、28),但均不能勝任這一要求。四川綿竹西漢木板墓中所出木板有明顯的撕裂痕跡,應是打進成排的楔子硬劈開的。所以直到晉代,仍推重“直理易破”的木材④。裂劈大木所用的鐵楔名鐫。《說文·金部》:“鐫,破木鐫也。……一曰,琢石也。”各地所出漢代鐵鐫,小型的可用于解木;大鐵鐫如《淮南子·本經》所稱,是用來“鐫山石”的(圖8-30)。湖北大冶銅綠山、山西運城洞溝等采礦遺址中出土的鐵鐫(圖11-5、12),則是采礦石用的。
在木材上開卯的工具有鑿(圖8-13)。狹刃鑿應名鏨(圖8-15、16)。《說文·金部》:“鏨,小鑿也。”開圓孔的弧口鑿則名劂(圖8-17)。《漢書·揚雄傳》:“般倕棄其剞劂兮。”顏注引應劭曰:“劂,曲鑿也。”但鑿刃微曲而口部平直者,似仍應稱為鑿(圖8-14)。鑿和椎是配合使用的。漢代鐵椎的種類較多(圖8-1~3),其用途不限于攻木。有些大鐵椎甚至用作武器(圖34-1)。
為求得器物形制規整,還須使用規矩繩墨。漢畫像石中常出現持規、矩的伏羲、女媧像(圖8-12)。安徽壽縣朱家集楚墓曾出土戰國銅矩,兩邊等長。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漢代銅矩,兩邊不等長,分別為22.5和37.6厘米(圖8-22),與畫像石中的矩形一致⑤。漢代的墨斗未曾發現。但廣州“秦漢船場”遺址曾出小扁鉛塊(圖8-21)。《西京雜記》謂揚雄“懷鉛提槧”,葛龔謂曹褒“寢懷鉛筆”⑥,似漢代曾用鉛書寫。上述扁鉛塊應是加工木材時劃線所用。營造大型木構建筑時,取正定平,還要先進行測量。《淮南子·齊俗》中曾提到測量儀器“浣準”,其實例尚未發現。不過各地所出漢代的銅、鉛、木墜(圖8-31~33),應即《考工記·匠人》所稱“置以縣”的測量法中使用的懸垂,即《營造法式》中之所謂“繩墜”。
圖版8
椎

8-1

8-2

8-3
斨

8-4

8-5
斧

8-6

8-7

8-8
斤

8-9

8-10
礪石

8-11
規矩

8-12
鑿

8-13

8-14
鏨

8-15

8-16
劂

8-17
鏓

8-18
鐁

8-19

8-20
劃線鉛塊

8-21
矩尺

8-22
錐

8-23
刀鋸

8-24
鉗

8-25
銼

8-26
鑷

8-27
弧形鋸

8-28
鉆

8-29
鐫

8-30
懸垂

8-31

8-32

8-33
其他如錐(圖8-23)、銼(圖8-26)、鑷(圖8-27)等工具,漢代亦常見。在西安漢未央宮遺址還出土了一件螺旋形鐵鉆,構造相當先進(圖8-29)。可惜這種類型的工具在以后的長時期中未能充分利用。雙股相交,用以箝持物件的鉗最早見于陜西鳳翔戰國秦墓,其兩股互相卡接,可開合自如⑦。漢代的鉗則在兩股中間裝關捩,實物見于湖北荊門瓦崗山2號西漢墓及陜西興平竇馬村西漢窖藏⑧(圖8-25)。以后在河北易縣高陌村37號及定縣北陵頭村43號等東漢墓中也發現過鐵鉗,但都是在早期盜洞的擾土中發現的⑨。不過居延簡已記有“大鉗一,小鉗一”(67.2),可知鉗在漢代已是較常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