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儒家經典注解
- 大唐:原來我是天道之主
- 千淼
- 2095字
- 2021-05-24 15:27:14
第七十章 儒家經典注解
將書院中的一切安頓好后,已經到了傍晚。
蘇墨讓王績將新來的五個老師請到了食堂里,想借著吃飯的機會互相了解一下。
加上這五位,書院的管理成員已經增加到了八位,書院不斷壯大,蘇墨心中十分欣慰。
食堂特意將兩個方桌拼在一起,讓所有人都能坐的下。
“蘇院長,驪山書院無論環境還是學生都算是不錯,只不過底蘊還是差了一點。”其中最年長的老人吳林山道。
蘇墨點了點頭道:“老先生覺得具體欠缺在哪一方面?”
新來的五位老師中,吳林山年近古稀,曾是兩朝元老,說話也最有威望,褚亮、寧風華和顏海年紀與王績差不多大,不過短短相處下來,這三人給蘇墨的感覺比王績沉穩多了。
南宮耀年紀雖小,但論學識絲毫不弱于前面這幾位。
吳林山捋了捋胡子:“我今日到藏書樓中一觀,發現學生們所看四書五經多為魏晉之前學者注解版本,魏晉之后最新注解寥寥無幾。”
“而依據我對這幾年朝廷明經科所出試題的研究,十分注重新意,若還用老一套的理解,很難取得好成績。”
王績此時也道:“我這次去長安城聽到了一些消息,說是昌平、泰安、東明三大書院已經開始拉攏平民學生,只要不入驪山書院,就為他們提供大儒‘王通’對四書五經的注解。”
蘇墨臉色微微陰沉下來,原本還防著這三大書院耍什么小手段,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舍得拉攏平民學生。
大儒王通幾乎可以算作是唐初儒學研究第一人,對四書五經研究十分透徹,像房玄齡、魏征等朝中大員都是他的弟子。
吏部在科考出題時經常會參考王通留下的一些經義注解,但這些經義注解少有拓印本,一直掌握在大書院中,平民學生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
“底蘊不足可以彌補,但單論驪山書院為平民學生敞開大門,這般氣度卻遠非長安城那些書院可比,假以時日,驪山書院之名必定能夠響徹長安。”南宮耀對驪山書院充滿了信心。
“能跟著蘇院長成就一番大事,也不算虛度此生了。”褚亮笑道。
他們能答應來此教書,并非單單是因為王績,更是看中了蘇墨的潛力,短短時間內在長安城名頭無雙,做出了許多件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此,在他們眼中,驪山書院只要有蘇墨在,就不會淪為平庸。
“多謝各位對驪山書院的支持,蘇墨定不會辜負大家對驪山書院的期盼。”蘇墨眼神堅毅道。
“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請各位看一樣東西。”蘇墨賣了個關子。
“什么東西?”王績好奇道。
蘇墨拿出了自己從天道實驗室兌換的儒家經典注解放在了桌上,在錢鋒印刷好一版之后他便將原版拿回來了。
按照活字智能印刷板的速度,最遲明日學生便能人手一份儒家經典注解。
“諸位看看,這些比之大儒所作的儒家經典注解怎么樣?”蘇墨笑著道。
幾人的目光紛紛被桌上裝訂精美的書冊吸引住了,吳林山率先拿起其中一本打開觀看,僅僅看了片刻,瞳孔猛地一縮,深深吐出一口氣。
“我在翰林院掌管書籍編修多年,見了不知多少儒學注解,但這一本對于‘春秋’的注解,仿若為春秋開辟出了一條新的大道,就算單獨成書也能成為經典了。”吳林山震憾道。
其他人聽罷,紛紛拿起桌子上的書冊打開。
“這般見解,為何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呢?”
“能作出這般注解的,恐怕已經能夠稱為儒家圣人了。”
“看到這些,才發現之前我對儒家經典的理解過于淺薄了!”
“……”
桌面上,驚嘆聲此起彼伏,所有人捧著書不愿放手。
從天道實驗室換取的儒家經典注解,乃是自無數朝代學士大儒所作注解中挑選最優秀的組合而成,融合了歷代智慧,自然不凡。
“敢問,這些注解是誰所做?”吳林山拿著書的雙手微微顫抖著。
“是數位隱居的名士所做,由我整理而成。”蘇墨不得已撒謊。
若是告訴他們其中部分來源于數百年后他們的后輩子弟,估計會讓他們懷疑人生。
“雖說我也認為王通乃是百年來儒學第一人,但他所做的注解仍無法與眼前這些經典注解相比,這些見解就算前推八百年,儒學春秋鼎盛的時期,也能占得一席之地。”吳林山感嘆道。
不是王通不優秀,而是這些見解是他平生見所未見,完全能另成一道。
蘇墨道:“其實我想告訴各位的是,驪山書院的底蘊不比長安城其他書院差,詩書典籍、經義注解,我這里應有盡有,你們完全不用擔心這類問題。”
“看樣子我們都小看蘇院長了。”吳林山眉頭舒展開來,其他幾位皆哈哈大笑。
王績雖然撅著嘴,但此刻也心服口服。
……
吃完飯。
蘇墨帶人先將已經印刷好的《尚書》注解交給了需要的學生,而后將兩份未裝訂的儒家經典注解合集分別貼在了藏書樓和教學大殿外。
注解合集加起來共有九本,攜帶起來不太方便,這樣能最大程度上保證有需要的學生隨時可以觀看。
回到屋中。
蘇墨開始思考對抗三大書院的對策,今日來到驪山書院報名的學生只有八個人,連前一日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三大書院在長安城中影響力巨大,如今又拋出了大儒王通的注解,將原本還在猶豫是否報名驪山書院的學生都拉到了他們的陣營。
“竟玩起了陽謀?”蘇墨摸了摸下巴。
這三大書院放棄了見不得光的手段,想以大勢壓制驪山書院,只要斷了驪山書院的生源,也就相當于掐滅了驪山書院未來發展的希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書院建的再好,沒有學生也是白搭。
“這次科舉是關鍵,若書院內有學生能名列一甲,驪山書院之名必然能傳遍長安,也能打消想報名學生們的疑慮。”蘇墨想了想自語道。
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和探花。
但近十年科考,從未出現過能名列一甲的平民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