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活字智能印刷板
- 大唐:原來我是天道之主
- 千淼
- 2103字
- 2021-05-24 15:27:14
第六十七章 活字智能印刷板
雖然對這些紅點所標注的地方產生了探索的欲望,但蘇墨心中還是反復告誡自己,不能大意。
一個精通建造工藝和機關術的工匠留下的東西,包含的不確定性太大了,也許設置了一連串機關陷阱也說不定。
反正短時間內書院不會搬離驪山宮,有大把的時間用來探索,不必急于一時。
第二日一早。
蘇墨剛剛睜開眼睛,就聽到外面傳來爭吵聲。
簡單的收拾了出了房門,發現不遠處一堆學生圍在一起,似乎在爭論什么。
走近。
“這本書是我先從藏書樓借閱的,你不由分說便過來搶奪,懂不懂先來后到的規矩?”
“昨日我就看到了這本書,恰逢子沐兄不在,本想今日一早借閱,卻被你搶先。”
“反正按規矩,這本書就應該是我的。”
“……”
正中央爭的面紅耳赤的兩人蘇墨都認識,一個叫劉玉溪,另一個叫鄭光,是驪山書院第一批招收的學生。
看到蘇墨走近,吵鬧聲立止。
“怎么回事?”蘇墨問道。
兩位正主此時羞愧的低下了頭,但都牢牢抓著一本書兩邊,誰也不愿意率先放手。
孫子沐有些尷尬道:“劉兄和鄭兄同時看中了一本《尚書》注解,但藏書樓中只有這一孤本,并沒有其他的抄錄本,所以發生了爭執。”
“你們以后都會在驪山書院學習,抬頭不見低頭見,就因為一本書傷了和氣,值得嗎?”蘇墨神色嚴厲道。
“院長,我們錯了。”兩人異口同聲道,認錯態度很誠懇。
“將書拿過來我看看。”
劉玉溪拿過書,將書交到了蘇墨的手中。
蘇墨打開書翻看了幾頁,這是漢朝一位儒家學士對《尚書》作的注解本,獨辟蹊徑,確實比市面上流傳的其他版本精辟的多。
“藏書樓中這樣的孤本多嗎?”蘇墨向孫子沐問道。
由于孫子沐對藏書樓比較熟悉,所以蘇墨便讓他管理藏書樓。
“很多,藏書樓藏書雖然豐富,但大多都只收錄了一本。”孫子沐回答道。
蘇墨揉了揉腦袋,有點頭疼,如果一直維持這樣的現狀,那以后學生之間爭書的行為可能還會發生。
如今,書籍的流傳主要靠的是抄錄,印刷術還沒有出現。
抄錄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對抄錄者的要求極為嚴格,不僅要字跡工整,還要盡量保證抄錄過程中不出差錯,抄錄一本書花費的代價太大了。
“看來只有印刷術才能挽救這種局面了,不知道天道實驗室中有沒有現成的工具。”蘇墨心道。
未來的印刷機暫時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科技工具動輒數千上萬技能點,他現在只有不到兩百技能點,奈何實力不允許。
他想要兌換的是雕版印刷術或者活字印刷術的模版工具。
“書先放在我手里,待晚上還給你們兩人。”蘇墨拿起書離開了,留下了一臉懵的眾人。
只有一本書,怎么可能還給兩人?
回到屋中。
蘇墨摸了摸手環,進入天道實驗室。
他在列表中搜索印刷術相關的工具,果然,未來印刷機要整整三千技能點才可以換取,看看就好。
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兩個選項上,一個叫“活字印刷套裝”,另一個叫“活字智能印刷板”。
“活字印刷套裝”需要十個技能點換取,拓印時需要自己將單字排列在字盤內,頗為繁瑣。
“活字智能印刷板”需要三十個技能點換取,多出了一項掃描功能,能夠自動識別文字內容,不用排列就可以直接印刷。
“還是選擇后一種吧!自己排列也太耗費時間了。”
蘇墨抱著一切為了書院的宗旨,忍痛花費了三十個技能點換取了“活字智能印刷板”。
另外又多花費了五個技能點兌換了儒家經典注解合集,這些經典注解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時代,而是融合了多個時代的智慧,應該能提供給打算考“明經”科的學生不一樣的思路。
意識回到外界,蘇墨輕輕一撫手環,一個長寬三尺,高一尺的黑色字盤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上面擺滿了各種活字。
“先試試看。”
蘇墨將剛剛拿到的《尚書》注解從側面塞入了黑色字盤,字盤表面突然亮起了一陣熒光,而后字盤上的字符迅速交換位置。
片刻后,第一頁的文字已經排列好了。
他將準備好的蜀郡麻紙拿出一張,放在了字盤表面,被字盤緊緊吸附,短暫的等待之后,紙張向側邊滑落,印刷完成。
蘇墨拿起一看,文字十分工整,字跡也很清晰,甚至超出了原本。
唯一的缺點就是要有人守在旁邊一張一張的放紙,不過這比抄錄的效率已經高了不知多少。
由于馬上要上課,蘇墨叫來了一個伙計,將方法教給了伙計,讓伙計守在旁邊印刷。
按照現在的速度,一早上應該能夠印刷個三四十本。
……
根據驪山書院管理層的商議,其實也就是蘇墨、王績和周平三人,決定將書院上課的時間定為早上巳時、下午申時,一天兩個時辰,將其他時間都留給學生自己。
蘇墨認為一天兩個時辰的學習時間夠了,并非日日苦讀才能有所成就,關鍵是要看效率。
最初定的四大學科之中,只有文學和理學適合鉆研,農工學和武學在實踐中成長的速度遠高于埋頭苦讀。
況且,隨著學生越來越多,老師的精力是否跟得上也是問題。
到達大殿之中,所有學生都已經坐好。
看到蘇墨進入大殿,所有學生離開課桌,整齊的站到過道之中。
“先生好!”學生們彎腰行禮,而后齊聲高呼。
蘇墨先是一怔,意識到這是學生們在向自己問好。
“各位學子,你們好。”蘇墨拱手回禮。
最初他本想讓師生之間的禮節不這么繁瑣,之前報名時,幾乎所有學生報名時都帶來了束脩六禮,他本不想收,但遭到了王績的反對。
王績認為禮節是必要的,是傳統,若學生養成了不注重禮節的習慣,不管入朝為官還是進入文壇,都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后來蘇墨反復思量,最終決定還是在禮節方面先不做出改變,畢竟驪山書院的學生以后是要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