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潮騷(青鳥文庫)
- (日)三島由紀夫
- 2343字
- 2021-02-24 17:20:15
歌島是座小島,人口一千四百人,方圓不過八里。
島上有兩處最漂亮的景點。一處便是島頂附近面朝西北的八代神社。
從這里望去,小島面對的伊勢海四周可以盡收眼底。北面知多半島近在眼前,由東向北橫臥著渥美半島,西面是一道隱約可見的海岸線,從宇治山田迤邐伸往四日市。
登上二百階的石級,在一對石獅子護衛的牌坊下回頭眺望,可以望見由這些遠景圍攏的一如往昔的伊勢海。牌坊這里本來松枝縱橫,有一棵呈牌坊形狀的“牌坊松”,給人們遠眺提供了一座別致的涼柵,可惜數年前枯死了。
松樹的綠色還很淺淡。而靠近陸地的海面,已被春天的海藻染上了紅色。西北向的季風,不斷從海灣口凜然吹來,砭人肌膚,人們很難在這里悠然賞景。
八代神社祭祀的是綿津神。對于這位海神的信仰,是從漁民生活中自然而然產生的。漁民們總是祈求海上風平浪靜。每次從海難中脫險,他們都向八代神社獻上謝神錢。
八代神社有六十六面寶貝銅鏡。其中既有八世紀的葡萄鏡,又有整個日本才有十五六面的六朝時代銅鏡的復制品。鏡子背面雕刻的小鹿和松鼠,在遙遙古昔從波斯森林出發,經過漫漫陸路和迢迢海路,繞了地球半圈才來到這座小島定居下來。
另一處最漂亮的景點是島上東山頂附近的燈塔。
燈塔矗立的懸崖下面,伊良湖水道的海流呼嘯不止。有風之日,這道伊勢海和太平洋的狹窄海門卷起數個巨大的漩渦。隔著水道,渥美半島的頭部緊逼而來。那亂石遍地的荒涼海灘,立著伊良湖崎小小的無人燈塔。
從歌島燈塔,可以望到太平洋的一角。在西風勁吹的拂曉時分,有時可以隔著東北面的渥美灣望見群山遠處的富士。
每當出入名古屋、四日市的輪船從海灣內外星羅棋布的無數漁船中間穿行通過伊良湖水道的時候,燈塔便透過望遠鏡最先認出輪船的船號。
鏡頭之中,閃進三井集團一艘一千九百噸的“十勝”號貨輪,兩名身穿工作服的船員一邊原地踏步一邊交談。
不久,泰里斯曼號英國輪船駛進港來。在上甲板做投圈游戲的船員身影渺小而真切地映入眼簾。
燈塔員俯在值班室桌子上,在過港船舶報表上填寫船號、信號符號、通過時間和方向。然后用電文進行聯系,以便港口貨主迅速作好準備。
黃昏時分,由于夕陽被東山擋住,燈塔四周便陰暗下來。海上光朗朗的天空,老鷹盤旋飛舞。它像試飛似的在高空交替扇動雙翅,看似俯沖之時,卻在空中急速后退,就勢滑翔。
天快黑下來時,一個青年漁民手里提著一條大比目魚,走出村口,沿著通往燈塔的山路急急趕去。
他前年從新制中學畢業出來,才十八歲。高高的個頭,壯實的體魄,唯有臉上的稚氣與年齡相符。皮膚曬得不能再黑,鼻子端莊,嘴唇帶有細小的裂紋,體現出小島居民的特色。黑黑的眼睛十分清澈,但這是與海打交道的人從大海得來的賜物,絕非睿智的表露。他上學時的成績糟得一塌糊涂。
他今天一整天都沒脫去出海的作業服——死去的父親留下的長褲和質量粗劣的夾克衫。
小伙子穿過四下沉寂的小學校園,走上水車旁的坡路。接著登上石級,來到八代神社后面。暮云四合,神社院子里的桃花影影綽綽。從這里去燈塔,用不上十分鐘即可到達。
山路崎嶇不平,不熟悉的人白天都難免跌跤,但小伙子這雙腿,閉上眼睛也能在松根和巖石中穩步前行。甚至像現在這樣邊走路邊沉思也不在話下。
剛才還有一縷殘照的時候,載著小伙子的太平號返回歌島港。他每天都同船主和一位同伴乘這只機動小船出海打魚。船回來后,他把魚移交到協會的船上,將漁船靠上海灘,便提起這條準備送到塔長家的比目魚,先沿內灘往自家趕去。暮色蒼茫中的沙灘仍一片嘈雜,回蕩著眾多漁船靠岸的呼喊聲。
一個從未見過的少女,把一副稱之為“算盤”的結實的木框立在沙地上,身體靠在上面歇息。這木框是在卷揚機拽船時墊在船底下一點點使船向上移行的工具。看樣子少女已結束作業,正在小憩。
她額頭滲出汗珠,兩頰通紅欲燃。盡管西來的冷風吹得很緊,她仍迎風揚起干活干得發熱的臉,不無愜意地任風吹拂自己的頭發。她上身穿著棉坎肩,下面是條褲裙,手上戴著臟乎乎的手套。健康的膚色與其他女子并無不同,但眉清目秀,嫻靜典雅。少女凝眸注視西邊海上的天空。那里陰云疊積,其間印出一點紅色的夕暉。
小伙子對這張臉沒有印象。歌島上不可能有沒有印象的面孔。外鄉來客一目即可了然。但少女的裝束不像來客。只是那副看海看得入神的樣子,與島上活潑的少女有所不同。
小伙子故意從少女面前走過。他像小孩子看稀罕物一樣從正面盯視少女。少女則微微蹙一下眉頭,并不看他,依然凝望海灣方面。
小伙子口訥,端詳完畢,便快步離去。當時他只是充滿好奇心,兼帶一種朦朧的幸福感。過了好半天,也就是到他開始登往燈塔去的山路的時候,這種有失禮節的端詳才在他臉頰上喚起熱辣的羞愧感。
他透過山路兩旁松樹的空隙,眺望眼下浪潮轟鳴的大海。月出前的海面一片黑暗。
拐過傳說有高大女妖迎頭擋路的“女妖坡”,燈塔明亮的窗口開始在頭頂出現。那光亮刺得小伙子眼睛隱隱作痛——村里的發電機壞了很久,在村里看的全是煤油燈光。
他所以經常往塔長家送魚,是因為感到塔長有恩于己。從新制中學畢業的時候,小伙子考試不及格,有可能推遲一年畢業。常去燈塔附近拾松葉當柴燒的母親同燈塔長的太太很熟,便向太太訴說如果兒子推遲畢業,家庭生計很難維持。太太轉告了塔長,塔長便去找要好的校長求情,小伙子因而得以正常畢業出來。
走出校門,小伙子出海打魚。他時常往燈塔送魚,也幫忙買點東西。如此一來二去,甚得塔長夫婦的歡心。
燈塔的水泥臺階前有座塔長住房,房前是一小塊菜地。廚房玻璃窗里晃動著太太的身影,看來正在做飯。小伙子從外面招呼一聲,太太打開門:
“噢,是新治!”
小伙子默默遞過比目魚。
太太接過,高聲叫道:
“老頭子,新治送魚來了!”
“總是麻煩你,太謝謝了。喂,進來好了,新治。”里面傳來塔長憨厚的語聲。
小伙子站在門口猶猶豫豫。比目魚已被放在大白搪瓷盤子上。血從微微喘息的腮間流出,沁在白嫩光滑的肌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