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急癥學(第2版)
- 戴朝六主編
- 2854字
- 2021-04-16 17:18:22
第十二節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一般指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是一種常見的腸系膜非特異性炎癥,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以發熱及急性腹痛為其臨床特點,需與急性闌尾炎鑒別,一般病例內科治療有效。少數急性化膿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和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也可表現出急性腹痛,甚至形成膿腫破潰而引起急性腹膜炎。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不止一種病因,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但尚缺乏有力的臨床和實驗室證據。雖然近期有報道沙門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及假結核性耶爾菌可能是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因,但尚缺乏確切的臨床證據。不少病例同時并存輕微闌尾炎或末端回腸炎,故不能除外闌尾、回盲部或末端回腸的炎癥通過淋巴管回流到相應的腸系膜淋巴結,引起急性淋巴結炎的可能。
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引起急性化膿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膿腫,甚至破潰引起急性腹膜炎。細菌進入腸系膜淋巴結的途徑,可能來自淋巴道或血流,但如何發病尚不清楚。急性化膿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亦可見于空腸起始段的腸系膜。
血吸蟲和阿米巴原蟲偶爾也可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炎,但前者為肉芽腫性炎癥,后者可因淋巴結化膿而形成膿腫,但近年已少見。
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由結核菌感染引起,多因飲用未經煮沸的牛奶所致,現已少見。結核分枝桿菌先進入Peyer淋巴結,繼而進入腸系膜淋巴結。
【病理】
回腸遠端腸系膜淋巴結非常豐富,多者成群,數以百計。小腸內容物由于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代謝產物易被回結腸系膜淋巴結吸收,因此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多好發生于回盲部的腸系膜。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發病時會出現孤立性分布的腫大淋巴結,質軟,活動,呈淡紅色或暗紅色。繼而淋巴結變硬,呈灰白色。淋巴結化膿極少發生,此時常由呼吸道或腸道細菌感染引起。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非特異性炎癥改變:病變淋巴結呈反應性充血、水腫和增生。腹腔內游離液體通常增加,腹水或淋巴結組織的細菌培養和動物接種一般均無細菌及病毒生長。沙門菌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表現為淋巴結內出血性梗死及壞死等急性炎癥反應:淋巴結周圍組織如脂肪和腸系膜呈亞急性壞死。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于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但成人也可發病。冬春季多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發病前常有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發熱、腹痛和嘔吐是最主要的癥狀,有時伴有便秘及腹瀉,但較少見。腹痛范圍廣泛,常難以說明準確部位,但以右下腹最為常見。部分患者起病之初可表現為臍周或全腹痛,最后定位于右下腹。腹痛常表現為陣發性絞痛或隱痛,腹痛間期患者比較逍遙。患者常伴有發熱,但很少超過38. 5℃。約1/3患者有惡心及嘔吐,但很少有厭食和乏力,部分患者以往有類似發作史。
體檢可發現右下腹部壓痛,其壓痛點與急性闌尾炎相比偏向上、內側,且不固定。當左側臥位時壓痛點向左側移位為其特點,此乃由于腸系膜淋巴結的位置隨體位改變而發生變化所致。壓痛程度不如急性闌尾炎明顯,可伴有反跳痛,但腹肌緊張則很少見。少數患者可見顏面潮紅,咽部充血及頸淋巴結腫大。大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略有降低,淋巴細胞比率明顯增加,但也有一些患者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
急性化膿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上偶可發現,多見于青少年。發病急驟,常表現為突然出現的急性腹痛及發熱。腹痛多為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由于腸系膜病變位置不同,因此腹痛部位常不恒定,腹痛常伴有惡心及嘔吐。如果膿腫破潰則表現出高熱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及急性腹膜炎的表現,繼而可出現腸麻痹及腸梗阻的癥狀。腹部檢查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膜炎體征,甚至在右下腹可觸及固定的觸痛腫塊。實驗室檢查常發現中性粒細胞增高及核左移。發生在回腸遠端腸系膜的淋巴結膿腫很難與急性闌尾炎鑒別,化膿性淋巴結炎膿腫破潰引起的腹膜炎與其他原因所致的腹膜炎也難以區分。血吸蟲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和腸系膜淋巴結阿米巴性膿腫臨床罕見,多屬慢性病理過程。
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見于青少年,可為原發性腸系膜淋巴結結核,也可繼發于腸結核或肺結核。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偶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的持續性或間斷性的隱痛不適,疼痛時輕時重,少有劇烈疼痛及絞痛。常伴有惡心、嘔吐及腹瀉,水樣褐色便為其特點。結核活動期可出現低熱、倦怠不適等結核性毒血癥表現。體檢時右下腹可觸及明顯壓痛,偶可觸及回盲部腫大的淋巴結。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加快及結核菌素實驗陽性。腹部X線片若發現回盲部鈣化灶則有助于診斷。由于本病無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方法,因此常需剖腹探查手術后行病理檢查才能確定診斷,偶爾是在腹部手術時意外發現的。
【診斷和鑒別診斷】
對兒童及青少年出現的急性右下腹痛,結合上述腹痛特點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應考慮本病的可能。另外,腹痛前就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腹痛無轉移性特點、血中性粒細胞計數不高、頸淋巴結腫大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等均有助于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本病的臨床診斷意義在于需與急性闌尾炎、Crohn病急癥型等急腹癥相鑒別。簡而言之,前者往往是先發熱后腹痛,而后者常是先腹痛后發熱。據報道,近1/5術前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的患者手術證實為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注意到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與上呼吸道感染的關系及腹痛多在短時間內減輕或消失的特點,一般是能與急性闌尾炎區別的。如果鑒別診斷困難,可先進行短時間的觀察,同時給予禁食及抗感染治療。如病情好轉則繼續內科保守治療,如病情加重則盡早手術探查。
【治療】
對確診為本病者,應采取休息、靜脈補液及應用抗生素等非手術療法。如果患者年幼體弱或病情較重,常易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此時應積極加強支持治療。多數病例經治療后1~2天可康復,若治療后病情反而逐漸加重并出現腹膜炎體征,則應果斷行剖腹探查手術,以免延誤需手術治療的其他急腹癥的手術時機。對術前難以確診或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者,若術中發現闌尾正常或僅有輕微炎癥,應常規探查回盲部及距回盲部100cm的回腸及其系膜,若發現回腸末端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而又排除回腸病變者,則診斷可以明確。考慮本病有復發的傾向,且不易與急性闌尾炎鑒別,故一般仍應切除闌尾,同時取淋巴結送病理檢查。回盲部及回腸遠端有炎癥者,術后應抗感染治療。
急性化膿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比較典型,多以急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術中可以明確診斷。對淋巴結膿腫應切開后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并在低位放多孔乳膠管行腹腔引流,如果腸管受累則需行腸管切除術,同時取膿液和膿腫壁組織作細菌培養和病理檢查。腸系膜淋巴結膿腫破潰引起腹膜炎的患者均能被及時手術治療,可按腹腔膿腫的處理原則治療,效果較好。
對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原則上應以抗結核藥物治療為主,具體治療方法可參考肺結核的治療方案。對術中明確的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由于淋巴結腫塊浸潤廣泛,因此常難以切除。對有液化或膿腫行將破潰的淋巴結,需切開排膿并刮除干酪樣壞死組織,一般的結核性腫大淋巴結可不予處理。術后積極抗結核治療并輔以支持療法,多可取得明顯療效。
(張雪峰 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