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五音療疾:中國傳統音樂療法理論與實踐
- 吳慎
- 1426字
- 2021-04-16 12:52:53
第一節 遠古音韻的聲療研究
從古至今,人們對于音樂醫療研究從來沒有間斷過,而是一代又一代地深入探討。
在西方古希臘文明時期,就認為音樂與人的健康有密切的關系。當時,他們認為音樂有力量幫助一個人達到身心協調,得到完整的健康。因此,希臘時期就已經開始有系統性的運用音樂對疾病的醫療及預防。
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qoras)就因為相信音樂對人的健康有極深的影響,而深入探討聲音的物理原則并發展出音階原理基礎。他曾說過人類若洞察微宇宙音樂,就有機會認識生命的諧和律,若能將這種自然外在音樂的力量移到思想及自身的生物系統中發揮功效,以啟動原有功能不彰的諧和律,自然就能夠在身體健康方面獲得很大的益處。為此他特地創建了一所醫學訓練中心運用本身在數學上深厚的造詣,投身于音樂醫學的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希臘人一向善于利用音樂及戲劇表演進行情緒的發泄,以維持精神的平衡與健康的維持。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在希臘文明早期就已提倡要選擇性的運用音樂以培養出健康、有道德觀的公民。
羅馬時代的人也相信音樂的醫療作用,他們相信音樂能幫助人抵抗傳染病鼠疫和治療失眠癥。當時卓越的醫學家塞爾斯即以音樂處理精神病者,并認為他們悲傷、憂郁、錯亂的愁思要以鐃鈸或其他樂器的聲音來緩和。
在中國,大量古典醫學理論書籍都來源于《易經》、《黃帝內經》,講述的是大道無終,音樂無形,天地自然,貴乎自然,樂于自然,完全在自然而然的音樂起伏律動中得以疏理康復。人類最早享受的音樂,就是受大自然環境所恩賜的蟲吟鳥鳴、風嘯嘯、水潺潺等。
自然界的音響和人體關系極為密切。故《黃帝內經》上說:“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人與天地相應”、“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聲”。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在他的醫學著作《類經·律原》中指出:“樂者,天地之和氣也,……音樂生必聞之律而和。”說明音樂起源于自然音響。這種自然音響對人體內臟具有健康意義,如腸胃消化不良者,可以通過聽音樂而康復。
現代研究證明,音樂能使胃腸的蠕動變得有規律,并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你腦力勞累時,聽一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疲勞就會馬上消除。有些人患了失眠癥,藥物無效,但只要臨睡時聽一段沙沙的下雨聲以及悠揚的音樂旋律,便可入睡。自然音響在其特殊的條件下,有著通天地而合神明的能量。
據古醫書記載,有一小兒因中暑驚風“氣息奄奄,儼然就斃。”當時有人認為此病是“風邪內閉心竅,幸得竅開,方可挽回。”然而一切醫療急救手法都用遍了,還是未能蘇醒。無可奈何,只好將其放置野地。突然,一陣“轟隆隆”的雷聲傳來,震得地上的小兒翻了個身,大聲哭叫,人們才迅速把小兒扶起,他卻能行走了。驚得當場的人,不知所措。難道雷聲也能治病?是的,是雷聲打開了小兒閉塞的心竅。
以上例證說明自然界的音響確實是具有康復治療作用,人們便模擬自然界的音響來治病。據《遼史》記載:“耶律軫妻有沉痾,易數醫不能治。”敵魯視之曰:“心有蓄熱,非藥能及,當以意療大腦思維能量解決人的憂悶和疾苦)會擊鉦鼓。”于是叫人使勁地在病人面前打擊行軍的樂器,果然病治好了。又如痘疹出不來,有的醫生用燃紙炮使之驚嚇而痘疹出。然而,自然音響用之不當,對人體也是有損害的。
值得指出的是,現代人們生活在城市的噪音環境中,應該多聽自然音樂,或到自然環境中去,這樣精神狀態能達到最佳的位置,不僅能消除疲勞,而且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返璞歸真,回到大自然的環境中,享受大自然給予的和聲音響,在順其自然與樂于其中,從而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