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頸內動脈系統

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向后外側上行,頸外動脈向后內側上行,頸內動脈分為顱外段和顱內段,顱外段無任何分支,起始部梭形膨大為頸動脈球部。
頸內動脈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外口,沿頸動脈管向前向內側走行,此段動脈為硬腦膜所包圍,最后頸內動脈出頸動脈管至破裂孔,進入顱腔,在后床突處穿入海綿竇,為海綿竇的內膜所包圍。在前床突附近,頸內動脈重新出海綿竇,穿通硬腦膜而進入蛛網膜下腔,在此處向后急轉,形成虹吸部,并發出眼動脈、后交通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顱內段(圖1-1、圖1-2)可以分為5部分,巖骨段(C5)、海綿竇段(C4)、膝部(C3)、床突上段(C2)、終末段(C1)。海綿竇段(C4)、膝部(C3)、床突上段(C2)合稱虹吸部。
圖1-1 頸內動脈造影側位像及分段
圖1-2 頸內動脈造影正位像及分支
頸內動脈的主要分支有:

1. 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OA)

是由頸動脈虹吸彎發出,與視神經一起向眼眶方向走行。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通過OA實現相互貫通。

2. 后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

由頸內動脈C1段發出,連接頸內動脈與大腦后動脈,溝通頸內動脈系統與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方向取決于兩系統之間的壓力均衡,通常情況下后交通動脈不開放。

3. 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

是頸內動脈的較小終支,在視交叉上方折入大腦縱裂,于大腦內側面延伸,主要的分支有眶動脈、額極動脈、額葉內側動脈、胼周動脈和胼緣動脈等。左、右ACA轉入正中裂之前在中線處借前交通動脈相連,有時雙側ACA由一條主干發出。ACA的皮質支主要供應大腦半球內側面前3/4和額頂葉背側面上1/4皮質及皮質下白質,深穿支主要供應內囊前肢、尾狀核、豆狀核的前部和下丘腦。以前交通動脈為界,將ACA分為交通前段(A1)和交通后段(A2)。

4. 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呈水平位向前外橫越前穿質,進入外側裂,發出多數分支。主要分支有豆紋動脈、額眶動脈、中央溝前動脈、中央溝后動脈、中央溝動脈、頂后動脈、角回動脈和顳后動脈等。MCA在解剖上分為4段:水平段(M1)、腦島段(M2)、島蓋段(M3)及皮質支(M4)。
自頸內動脈分出后到發出分支之前稱為M1段。M1段自ICA分叉部起點延伸至側裂;M2段始于MCA主干轉向后上形成膝部處,終于環狀溝頂端,包括6~8支位于腦島上方;M3段起自環狀溝頂部,在側裂向外側走行,止于側裂表面;M4始于側裂表面,MCA各分支在皮質表面延伸。MCA供應大腦半球背外側面2/3,包括額葉、頂葉、顳葉和島葉、內囊的膝部后肢前2/3、紋狀體及尾狀核。TCD只能檢測到MCA的M1段,難以檢測M2及M3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神木县| 景泰县| 西吉县| 新蔡县| 西和县| 常州市| 武穴市| 新昌县| 昆明市| 临湘市| 高淳县| 镇平县| 合山市| 罗平县| 嵩明县| 丘北县| 雷波县| 湘阴县| 涟水县| 屏东市| 拜泉县| 固安县| 通河县| 星座| 长寿区| 安庆市| 海城市| 新乐市| 冕宁县| 定襄县| 石嘴山市| 绍兴市| 南木林县| 南召县| 定边县| 磐石市| 林周县| 临沂市| 昭通市|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