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作業治療
- 李林主編
- 1096字
- 2021-04-16 12:01:32
第二節 腦性癱瘓的定義
一、腦性癱瘓定義的歷史變遷
腦性癱瘓的定義,隨著醫學的進展和醫學模式轉變而不斷改變。表1-1,表1-2分別敘述了世界各國和我國不同時期不同作者有關腦性癱瘓的定義。
表1-1 國外腦性癱瘓的定義

續表

表1-2 國內腦性癱瘓的定義

二、腦性癱瘓定義三要素
分析不同時期世界各國的腦性癱瘓定義,不難看出人們對腦性癱瘓的認識逐步深入,在腦性癱瘓的定義中存在著三個要素,臨床醫生診斷腦性癱瘓,必須符合這三個要素。現將腦性癱瘓定義三要素介紹如下:
1.發育性
腦性癱瘓是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在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例如成年人腦出血時,也出現與腦性癱瘓相似的癥狀,但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因為它不是作用在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是作用在成熟的腦組織上,不符合發育性的特點。
2.非進行性
指腦性癱瘓的病變是非進行的,癥狀是非進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發展為特點。在臨床上我們看到很多疾病,如腦炎、腦水腫、腦腫瘤,也表現出與腦性癱瘓相同的癥狀,但是由于癥狀是進行性的,病情逐漸加重,所以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而應診斷為某疾病。根據腦性癱瘓癥狀是以非進行性為特點,可以與其他疾病進行鑒別。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與腦性癱瘓也是難以區別的。此外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常常看到很多腦性癱瘓患兒,當確診后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治療或治療不恰當時,這些患兒肢體愈來愈硬,尖足癥狀愈來愈明顯,病情在逐漸加重。這是因為患兒異常姿勢、異常運動的感覺傳導惡性循環,癥狀仍然發展。所以Bobath博士認為腦性癱瘓的臨床癥狀至少要在青春期前是進行性的,臨床癥狀隨著成長在變化。腦性癱瘓主要的癥狀是運動與姿勢異常,表現四肢和軀干肌張力異常,如過度緊張(強直或痙攣)、肌張力動搖不定和低緊張;運動異常主要以原始反射姿勢殘存、異常姿勢出現與運動發育延遲。由于臨床癥狀的變化與姿勢異常的特點,對診斷腦性癱瘓,尤其對腦性癱瘓型別的判定又增加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診斷嬰兒腦性癱瘓時更應慎重。
3.永久性
腦性癱瘓不是一過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例如患腦炎后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其癥狀由于治療會慢慢消失,呈一過性。而腦性癱瘓則不然,可以導致永久性的運動功能障礙。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癥狀可以減輕,但由于小兒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早期診斷腦性癱瘓存在一定困難。
所以腦性癱瘓定義三要素包括:①腦在生長發育時期受到的損傷;②其損傷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③癥狀不是一過性,而是永久性的運動功能障礙。這三大特點對診斷腦性癱瘓十分重要,根據這三大要素又可以與其他的疾病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