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節 腦性癱瘓的發展簡史

1841年英國整形外科醫生William Jahh Little首先報告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這一綜合征,經過漫長的170余年,對這一頑癥的認識,由淺入深,并不斷完善、更新與發展。
1843~1844年,Little整理了自己的講演稿,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志上,提出痙攣性強直的概念。以后在此基礎上,他將十余年治療諸多患者經驗,于1853年編著成書。同時Little已經認識腦性癱瘓患兒常伴發智力障礙、言語障礙、癲癇、行為異常等,從而成為發現腦性癱瘓存在多方面并發損害的第一人。Little對該綜合征的病因與臨床表現也進行了廣泛研究。
1932~1941年,美國學者Phelps發表論文,提出利用矯形器為主的訓練治療方法,認為腦性癱瘓可以治療,為腦性癱瘓康復帶來了希望。
1938年他根據腦性癱瘓是以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為特點,正式提出應該將Little病改為腦性癱瘓這一診斷名稱。
經過多年臨床實踐,1944年Phelps對腦性癱瘓患兒的治療總結出15種訓練方法,包括:按摩、被動運動、借助運動、自動運動、抵抗運動、條件運動、自動混合運動、組合運動、休息、弛緩松弛運動、松弛位運動、平衡運動、手伸展運動、抓握運動、精細運動,設計十分全面合理。同時他還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最早在世界上報告了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為4‰。非常明確地提出治療腦性癱瘓主要方法是訓練,從而改變了腦性癱瘓是不治之癥的觀點,以此加強人們關心腦性癱瘓、積極治療腦性癱瘓的信心。
1942年日本高木憲次博士在東京創立了整肢療育園,即現在東京心身障礙兒綜合療育中心的前身。用“克服訓練”(誘發克服意欲,克服指導方法以及努力克服自我鍛煉)的方法治療腦性癱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56年美國腦性癱瘓協會、1961年日本學者福山幸夫分別提出了腦性癱瘓的分類方法。
20世紀40年代Pet?教授創造了引導式教育療法,1965年著名的Bobath療法問世,1966年西德學者Vojta博士創立了Vojta誘導療法。
近年來,國外以功能訓練,尤其以Bobath療法為主,兼以康復工程、心理康復為輔治療腦性癱瘓患兒,取得較好療效。
我國對腦性癱瘓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以李樹春教授為核心的一批兒科工作者開始了小兒腦性癱瘓的研究與康復工作。1987年9月23日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成立,當年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腦性癱瘓兒童百余名。1988年制定了我國腦性癱瘓的定義、分類與診斷標準。
三十余年來,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經過老、中、輕三代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在廣大兒童康復工作者及患兒家長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下,我國小兒腦性癱瘓康復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局部到遍及全國各地的歷史進程。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對生命質量的追求,兒童康復事業呈現快速、跨越式發展的趨勢。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已經不局限于發達地區、專科醫院或專門機構,正向不發達地區和社區發展。醫療康復、幼兒園與學校的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康復工程、心理康復、文體康復等不同康復途徑,正以多姿多彩的姿態在各地展現。目前,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工作者正在積極與深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兒腦性癱瘓康復醫學模式。
截至2014年7月,先后召開了十三次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學術研討會。作為全國小兒腦性癱瘓的培訓基地,佳木斯大學康復醫學院已舉辦二十一屆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技術培訓班,為全國培養千余名小兒腦性癱瘓康復骨干,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小兒腦性癱瘓康復事業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巴楚县| 沅陵县| 张家界市| 宁德市| 米泉市| 新泰市| 安康市| 扶余县| 宁乡县| 鹰潭市| 咸丰县| 增城市| 邓州市| 民权县| 仙居县| 太仓市| 台前县| 泸州市| 同德县| 奎屯市| 石泉县| 名山县| 成都市| 新田县| 新安县| 讷河市| 东丽区| 恭城| 渝中区| 双江| 施秉县| 宁津县| 陈巴尔虎旗| 永定县| 麻江县| 通州区| 岑溪市| 高邮市| 广安市| 孟连|